最新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00字精选

最新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00字精选

ID:180346

时间:2023-05-18 05:58:01

上传者:曹czj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00字篇一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之后,才突然发现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原来传递的是这样一种简单、朴素的人生态度;原来我们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纷繁复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各种思潮交替激荡的时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对于孝顺,我过去有过误解,就是赡养好老人,使他们衣食无忧,按照我们的意志、想法,提供好的环境,营养的食品,足够的零化钱,就叫孝顺。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才知道,这不叫孝,《论语》上孝就二个字:无违。就是顺着他(她)。每一个人的此刻,都是他历史的总和,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的所有习惯,包容他的所有历史。想想生活中,明明是关心老人,却经常惹得他们不愉快,甚至生气,我们自己也觉得委屈。现在知道了,顺着老人,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常在身边,常与之聊天,这才叫孝,所谓“常回家看看”是老人最大的心愿。《论语》在讲到孝时,又说了二个字:“色难“。色就是脸色,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并不难,难的是老给长辈一个好脸色。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那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读《于丹〈论语〉心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我们要把《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我们心灵的鸡汤,让心得到滋养,在宽容别人、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在自己的内心中,拓出一片乐土。心态决定状态,思维决定行为。当我们给予别人、帮助别人、温暖别人的时候,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的心灵,你会感到周围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人们因信赖你而把你作为托付,回馈你真诚、友谊、热情、尊敬。你会因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因为他人的幸福而幸福,这时我们会感到心中有一座教堂,这教堂与我们的名誉、地位、财富无关,它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我们的生命,关乎到我们一生,活出了多少好时节。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00字篇二易中天给于丹论语心得做的序开篇就谈到了于丹所说的孔子的颜色,并说孔子应该是灰色的,因为理论是灰色的,具有普适性。按照他的说法,灰色对应于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为它的这种特性而“高贵和纯粹”。

说孔子是灰色的我赞同,说孔子具有普适性我也赞同,但他后面对于色彩和这种色彩的种性我却颇有异议。

首先就色彩学的角度上来讲,通常被称作“无色彩”的除灰色外还有黑色和白色,而“无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来为其定位。灰色是黑白之间的过渡,连接了两个极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如果吹毛求疵的话,能把这样的一种过渡色称为纯粹么?还是仅仅为了抬高这种色彩的价值和重要性所进行的有意识定义?如果按照世俗的说法,唯有纯粹的才是高贵的。皇室血统讲究纯粹,宠物的族系也讲究纯粹。人类血统的过于纯粹会造就近亲婚姻的恶果众所周知,纯种的宠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难。也就是说,高贵和纯粹的代价是放弃普适性。那么,一种理论的纯粹呢?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普适性”与“高贵和纯粹”的定义就自相矛盾起来。

再者,经光学证明红黄蓝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着青蓝(cyan)、洋红(magentared)、黄(yellow)三色相混得出黑色。也就是说,哪怕这两种最纯粹的“无色彩”也不是能够独立于其他色彩而存在的。它们只是各种颜色过渡极致的表现,而灰色只不过是这种种变化中的一种。

那么孔子呢?把孔子定义为灰色是否合适?我倒是觉得,这样定义其实未尝不可。只不过所谓高贵于纯粹的定义就大可不必了。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只不过是提炼了生活,《论语》本身不就是一部关于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点滴言语浓缩提纯后的集合么。孔子以及众多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他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最大限度的为这种浓缩和提纯提供了足够的素材。普通人在观察少数伟人的言行中得到启发;伟人在观察和思考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伟人们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启发。这是一个观察与反馈的过程,在历史中不断往复着。

也就是说,孔子及《论语》都是极致中的过渡,这种特性和灰色的确有共通之处。

前两天恰巧看到新京报上一篇关于现在是否有人能够在影视作品中演绎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里面也谈到了类似于孔子的“普适性”这样的问题。大意好像是说每个人心中自有一个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说,对于所谓“纯粹”与“高贵”的追求还是本着需求的原则而变化的。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变化,它还是可以幻化出一个适应需求者的面貌来服务于你。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这只是孔子的“普适性”现代版的具体体现,就如同中国古代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并以他为名约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归正传,我还是先看看这部风靡南北的于丹论语心得再说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