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行知的读后感 陶行知的读后感五百字优秀

2023年陶行知的读后感 陶行知的读后感五百字优秀

ID:329461

时间:2023-06-23 16:55:41

上传者:曹czj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3年陶行知的读后感 陶行知的读后感五百字优秀篇一

这个暑假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陶行知的理论潜移默化进我的音乐教学中,使我深受启发,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我在教授孩子们音乐的同时,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参与进孩子们的世界,与她们共同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成长。我年年带领孩子们参加县里举行的艺术节,多次荣获县级一等奖,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瞬间我的内心被融化了,觉得付出没有白费。孩子们走上更大的舞台,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很好的检验了我的教学成果。

课堂上充分认可孩子们的能力,给予她们自信心,与孩子们一起练习,一起挥洒汗水,而后享受成功的喜悦。正是我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才使我的教育之树结出了一枚枚硕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带领师生共同参与进生活劳动中,做一名志愿者,从劳动中获得感悟和学习。我认为这次生活实践远比学生在课堂上说着如何做一个勤劳的人来的更为实际。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时,受学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产生了革旧布新的思想。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始将其朴素的创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他在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书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经验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

今年是我县实施“县管校聘”的第一年,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偏远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激发教师活力,我镇在中心校校长陈富林同志的带领下,大胆创新,实施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学科到薄弱小学的走教活动,全镇一盘棋。我校音乐、美术学科到疙瘩小学进行走教,每周两节课。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面对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勇于接受,欣喜于新的尝试,但同时又担忧学生群体不同,无法胜任。以前面对的是初中的大学生,我开始搜索小学生适合唱的歌曲视频,学习肢体动作,希望孩子们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能够边唱边做动作,加强孩子们肢体的协调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领导的举措是一项创新,我的教课也是一次创新。当看到孩子们一副副天真的笑脸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使我们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永恒的课题,陶行知带给我的智慧和启迪犹如一场春雨,让我在音乐课堂上,做出更多的尝试和改变,让我的学生们也享受着如春雨般的滋润和成长!

2023年陶行知的读后感 陶行知的读后感五百字优秀篇二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这是他人生的信条,也是他毕生生活的写照,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他爱德教育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他对平民、对穷人、对乡村、对农民的博爱,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正是需要拥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记得班里有个孩子,家里的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有一天早上,我接到该妈妈的电话说孩子怎么也不愿意来读书了,一直在家里哭,让我快去劝劝她。我迅速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后,及时与孩子沟通,孩子一边哭着一边扑进了我的怀里,看着孩子哭得红肿的双眼,望着她那信任的小眼神,我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会好起来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坎坷,我们要学会坚强!老师相信你是个坚强的姑娘。接着,我利用休息时间跟她妈妈单独聊了聊,希望家长之间的感情不要影响孩子的情绪。我们班又利用主题班会寄予孩子无限的关爱,看到有的孩子眼里闪着泪花,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感情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尽量抚慰孩子的受伤的心灵,让孩子心灵少一些伤害!罗曼.罗兰说:要散播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用爱心营造阳光,让我们的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师爱”如无声的细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我们教给学生爱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爱别人。对学生来说,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造就一个人才,也有可能是抹杀一个人才。

是的,陶先生的这一教学主张,正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倾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如人行于百花园中,所过之处皆是芳草蛱蝶、鲜花争艳,值得我们继续研读。他的教育思想滋养了一批批师者,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对当今的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陶行知,不能不学陶行知,让我们在陶行知这盏明灯的指引下,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朱慧英)

2023年陶行知的读后感 陶行知的读后感五百字优秀篇三

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

2023年陶行知的读后感 陶行知的读后感五百字优秀篇四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它时时处处都在启导着你的人生,为你披荆斩棘;为你铺路建树;为你剔除人生的“棘”。人离开了好书就是放弃了追求好人生,放弃了向往新未来,就等于放弃了鲜活的生命。

与好书形影不离的人就会远离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有好书相伴的人生,更会因物质世界中的贫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灵世界中谨慎地恪守着己欲,竭力使其欲望与能力相平衡,不贪欲;对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见异思迁的可能性就很小;由于物质的欠缺而更接近灵魂深处,并因生活中点滴获得而对命运多一份诚谢,从而更能保持一份难得的内心的感恩、宁静与平和;从而认真做事,规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苏东坡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旧书”就是读书人最心爱的书,是读过不知多少回的书,也就是能给人的灵魂乃至人生以启迪,并成就好人生的好书。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书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在临大学毕业之际,《陶行知文集》就成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书。从那时,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变了人生的追求,顽强地直面挫折,不断走向一条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我在从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难时,每每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正是它改变了我的追求,改变了我的人生。

正是这本书,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这本书,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这本书,我才扬起了人生之帆;正是这本书,才成就了我好人生。这本好书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导师,是这本好书为我点起了一盏好人生之光明永恒的灯。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

2023年陶行知的读后感 陶行知的读后感五百字优秀篇五

我有幸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