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ID:3338086

时间:2023-09-22 22:48:59

上传者:影墨 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比较数的大小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和学生的关系较好小文就毫不犹豫的告诉我“老师,不是我们没学会,而是一看到题不知该用什么方法好。所以我们就一种一种的想,等想到合适的方法后用到的时间就长了。”

听到小文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只顾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忘记了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们说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教师在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如果教师在这时适时的引导学生归类总结比较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当数位不同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当最高位不同时该怎么做、相同时呢?使学生能够分类别的巩固比较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是这样处理的话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适时的、恰当引导、总结也很重要。教与学都很重要不能顾此而失彼,所以应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总结、引导,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摆正、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比较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已经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符号表示数的大小,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准确的比较数的大小。学习过程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首先,我再一度备课时设计铺垫复习,情境切入新课。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的顺序和组成等相关知识得到强化,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进一步感受数学符号、、=后揭示本节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不过再二度备课时我否定了这一想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相对并不难,我觉得让学生能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能吸引学生,让他觉得自己的学习有用。因此我直接用一(1)班有45人,一(2)班有44人,看了这两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由此引出课题。

不过现在再思考我会再修改一下改成两班人数十位不同,就更好了,或者创设情境两班比赛人多的赢,本节课学生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比较两位数的初步方法。

其次,在数学活动中,力求通过手势判断、拨计数器猜数游戏等活动调动起学生的一切感官,让学生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达到有效的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

再次,多种学习方式,重视能力培养在练习中分层次逐步加强,通过游戏面向全班,让每一个个人都动手动脑,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在这次教学中时间的分配没能按预计的合理分配,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浪费了一些时间。

2、学生倾听的习惯还不够,一些学生只顾自己的想法,不善用他人发言完善自己的想法造成自身归纳知识点的效果不理想,今后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本周二,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比较数的大小”。本节课我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从学生介绍家人的年龄引入课题。通过课件展示并讲述了一个海边小动物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设计疑问,请小朋友来做一次小裁判,比一比到底是谁拾得多来,通过学生的充分交流和讨论,让他们自己初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这个问题提升为数学问题:其实比较谁拾得多,就是要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从而总结提炼,从几个练习中总结出,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要先比十位,十位上大的这个数就大,十位上小的这个数就小。接着,又抛出问题:比较53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时候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就要比较个位,相机得出结论: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就要比较个位,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最后是教授比较100和其他两位数的比较,通过一句简单的话:“100是百数表中的老大”让学生一下就接受100比其他两位数大。最后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比较数的大小。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学生也基本都能跟着思路来转,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考虑的不是很周全,比如,其实上完课后就发现,其实整节课如果用这个海边的故事来贯穿全课,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至于略显枯燥。由于是上公开课,很担心学生的回答会出乎自己的意料,无意之中其实一直在带着学生朝着自己预想的目标进行,所以显得有些僵硬。比如在学声回答100比98大的时候其实采用了很多很好的方法,虽然心里明白,但是还是觉得这些内容只有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接受,所以并没有去直接肯定,后来想想其实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对于孩子大胆的、精彩的发言,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便有学生接受有困难,但至少,大部分还是能理解的。其实课堂是活的,往往会有很多的“意外”,学生是主体,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路是完全开放的,这个之后我们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应该肯定他们的好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大程度的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课后,很多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我想这些都将是我成长的奠基石,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重点是让孩子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难点是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形成数感。学生学习的基础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仔细研究了课本、教参、学习巩固以及名师课例。这节课经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变得简单的过程。总结下来,这节课的突破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孩子们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过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所以在复习导入环节,我设计了59<68、78>72等两位数大小的比较,让孩子说说比较方法。最后小结,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时,可以想他们在数线上的位置,也可以选择一个中间数做参照,以59、68为例,选60作为参照,59比60小,68比60大,从而确定59<68。也可以想数的组成,59里面有5个十,而68里面有6个十。在次基础上,孩子比较940和189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先让孩子思考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他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二、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

比较940和1899这两个数的大小时,学生很快说出三位数小于四位数这个结论。我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启发孩子,你是怎么想的?接下来,孩子说,940比1000小,1899比1000大,所以940<1899。还可以想什么呢?学生说还可以想数的组成,940是9个百,1899里面是8个百。这时我追问,1899是有什么组成的?1个千。1个千相当于几个百?10个百。还可以考虑什么呢?在数线上的位置,这个孩子没有说出来,我给他们点了出来。经历这样丰富多彩的思考过后,我们小结出,三位数小于四位数。接下来,我又引导,你还有相似的结论吗?生两位数小于三位数,三位数小于四位数等等,最后得出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这个比较方法。

三、注重学生参与。

每个知识点的生成,我都让孩子自然参与,自然得出结论。在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后,才展开交流思辨。就拓展延伸这道题,3、0、8、9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孩子们很快得出最大的四位数是9830,最小的是多少呢?小孩子写8309,还有的写3098,这时,我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让孩子在消息栏讨论,最后得出3089是最小的四位数。那第二大是多少呢?第二小是多少呢?让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路碰撞,最后得出,个位和十位互换得出第二大,第二小。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神奇。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不足,时间把控依然是我要克服的首个问题。学生想不出来时,有几次没有管住讲的冲动。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千以内数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填写“百数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寻找规律是数的顺序的教学重点,我按照教材上的教学过程,先完整地填表,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运用规律来完成“做一做”。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先横着选几行读一读,发现每一行的前9个数的十位都不变,个位依次多1。再利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应的练习。然后让学生竖着选几排读一读,找出竖排的规律:每一排个位不变,十位依次多1,随后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来强化对规律的认识。最后再让学生自由地找找斜行的。规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比较数的大小。先让学生看图说数,然后比较大小,接着总结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对于比较数的大小掌握的比较好。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先数的数比较小,后数的数比较大。在练习过程中我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另一种方法: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孩子观察100以内数的规律,难点是规律的运用,尽管我心中明白,但是在教学时,有的细节却没有体现。再有就是本节课的练习题设计的少了一点,没有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