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实用6篇)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实用6篇)

ID:3393417

时间:2023-09-23 12:39:46

上传者:BW笔侠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实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小数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之后的内容,这一课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整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进行动手尝试、探究,应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小数的性质。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三个小数相等。他们的单位都一样,所以我们把数字抽出来。板书(0.1=0.10=0.100)。由原来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一组小数0.3和0.30的大小的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限制在了准备的两个学具里,其实这个环节可以完全放手与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方法探究,可以用刚才比较0.1、0.10、0.100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这个地方不给学生设限更好。讲课时没有给学生强调正方形看做1,强调是把1平均分,这个1可以使1米,是1吨,1分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强调0.3和0.30他们的大小相同,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练习的设计上保证有层次。既有知识的巩固,又有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还有拔高练习。讲授练习不但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告诉学生这样解决的道理,但课时安排太紧,导致练习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二

等式的性质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等式的性质1既等式两边同加同减的问题,第二部分教学等式的性质2既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的问题,中间穿插解方程的教学。

例3的一,二组天平图,平衡的天平两端同时加上同样重量的物体,天平依然平衡,学生把图抽象成等式后,进一步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然是等式”。三,四组的天平图,学生通过图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样重量的物体,天平依然平衡,将天平图抽象成等式后,进一步归纳总结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最后把两句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等式的性质一。这一节课不仅要学生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一这个规律,更要在得出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表象概括,归纳,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例三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板书进行了整理,学生得出规律没有费很大的力气。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解方程,需要做详细的介绍。在教学例4前,练一练的第一题是一个很好的铺垫。练一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复习等式的性质,这里我重点问了为什么右边要加,借此强调等式的性质中的“同时”又问了为什么要加25,借此强调了等式的性质中的“同一个数”。二是为下面的解方程铺垫,问学生x—25+25可以进一步化简成什么。完成这个教学后,就进入例4,先出示天平图,让学生自己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及时设问,这里的x是多少。学生这时候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运用等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很少的学生),第二种就是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两种方法我没有做对错判断,只是强调要运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方程的过程完全板书,解用红笔写,强调格式。后面的检验也在黑板上板书,我在开始的时候是要求学生把检验的过程写出来的,以此来强调检验的重要性,效果还好。在教学练习一的第二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用文字说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训练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式的能力,为后面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三

我执教的《认识平行》一课主要依据《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第16条中“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本册教材中是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在一节课进行,因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即平行)两种关系,因此我想把第一种不相交(即平行)的关系及画法解决后,再进一步学习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垂直。

基于以上考虑,我将画平行线的方法提至本课进行教学,垂直一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研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待于和老师们进一步共同探讨。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这节课讲的是除法的性质,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很好,刚开始上课同学们精神饱满,后来在有些同学濒临开小差时在我的提醒下又恢复活力。平时提醒同学们听课可能只是单纯的说大家好好听课,大家注意力要集中,可能同学们都有免疫力了,用一些活泼的语言反而会更好,比如说大家都要争当爱举手的奥特曼而不是变成被打败的小怪兽、大家要向聪明的喜羊羊看齐不能学懒羊羊……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来了。

今天的知识点是由分苹果来导入的。本身这个题非常简单,大部分孩子口算就可以出结果,所以要求他们在本上做出来他们就会积极性不高。而且这题太简单就直接导致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对于想用这题来简单引入除法的性质和后面的题一起对比学习的想法又是一个挑战,在这里只能挑符合自己思路的同学来讲,对于那些积极性很高答但是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来说会有点小小的失望。希望不会影响他们以后喜欢思考不同方法的思维方式。

在介绍除法的性质时,有点过急了,在分苹果一题的算式出来后本应该不管他,接着进行下一题,最后两题同时比较后得出除法的性质的结论的,但当时为了调动他们的兴趣,就问学生有什么发现,结果学生很容易被引导来思考,学生思考发言不能断然打断,但是只有一个算式却又不能得出结论,整个局面很被动,不知该从何讲起,乱了阵脚。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学生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在全班同学沉默时就要叫活跃的同学来发言,以此来带动同学们,同学之间的比拼学习远比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说来的效果好。同样的,在大家都举手回答问题时,要多叫平时不大积极的同学来展示自己,再沉默的同学心里其实也是想表现自己的。再一次听课时,老师说要请坐的端正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大部分同学听后都坐的端端正正,但是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姿势却更加扭曲,小声说:千万别叫我啊,千万不要点我的名!我很诧异,就问他,回答却是:不想回答问题,你看某某同学大家都笑他。在经过我的说服之后,该同学问自己做完的这几道题都被同学们回答完了没有,也想表现自己,但是此时机会已经没有了。所以,我觉得每一位同学都是想得到赞扬想表现自己的,只是有些同学怕大家嘲笑他,怕自己回答错误。这时,就应该多关注这类学生,多请这些同学发言,尽量照顾到每位同学。

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课件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将每一个小细节都想到,而且要做到全面、完整。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斟酌再三,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多方面解决。只有融入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去,才能将课堂上想传达的知识最大限度的教给学生。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五

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加减的)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篇六

这节课的.处理方式是:每个题都让学生来讲或者让学生上黑板书写推理过程,然后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从整节课来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从题目的选取来看,也是非常恰当的,紧紧围绕着平行线的性质。应该说做到了重点突出。从上台学生或者学生答题来看,感觉学生掌握也较好,应该说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认为不一定。因为本部分内容才刚刚开始要求学生写推理过程,也就是说从一般的学生角度来分析,大部分学生是还不具备严密的推理能力的,当然也不可能就把推理过程写得清清楚楚了,本课之所以表现出学生做得比较好,是因为教师在抽取学生回答或上台板书是,并不是针对的大多数学生,而主要在抽那少数的几个人,实际上下面的很多学生根本是不会的。

第一、学生答问时到底是抽举手的好还是不举手的好?我认为要根据问题的情景来考虑,不能一为只抽举手的学生,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情况。因为举手的学生大多数是能做的,而本课教师每次抽问时都只有那么一两个在举手,也总在让那一两个回答,这时若举手的学生答对了就认为学生会了,实在有些欠妥。

第二、本课的几个题目选取虽然较好,但每一个题的讲解都不够透彻,没有真正落实到平行线性质的过程上。我认为如果把这些题分为两节课来处理,也许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第一节课就只选取第1、2、4、5题,讲解时,时时紧扣平行线的性质,每一个题都让学生来找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找这些角时,要教学生怎么样从图形中根据题目中的平行线或角来分离图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能把这一步做好,那我相信对平行线的性质也一定会掌握好的。有了这节课做基础后,再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进行第二节课。

主要讲第3、6题,我把这类题称为拐角问题,或者干脆把这两个题放在期末时来详细处理。因为这类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要么过拐角处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解决;要么构造三角形,结合三角形的内外角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来解决。总之,此类题必须得做辅助线才行。做辅助线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来添加辅助线,这样添加有什么好处,把每一种不同的辅助线作法都讲透,而不是只求找到问题的答案。我独自认为,一节课如果能把这类题讲透,使大多数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问题能够顺利解决,也就很不错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