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精选6篇)

2023年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精选6篇)

ID:3482187

时间:2023-09-24 10:19:35

上传者:紫衣梦 2023年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篇一

识字教学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结合本校学生大多来自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这一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在家里的识字巩固得不够,所以在教学目标中设定有复习生字词。而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则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设定为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孩子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在课文内容的品读环节,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借助课件的情境展示,例如第一小节的学习先出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让孩子们根据情境来想一想此时小树的心理和需求,以“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两次问话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体会自己此时假若是这棵立在寒风中的小树的感受,接下来的两个小节,分别出示在鸟窝中苦苦等待、饿得哭泣的小鸟和孤独地坐在家中轮椅上绝望地望着窗外的西西,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渲染下切身体验小树的寒冷、小鸟的饥饿、西西的不幸。

同时,李镇西老师说永远不要放松语文的读。这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个体品读、男女赛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品读字词,感悟文字的情感,把读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问题展开学习,激发学生对小树的帮助、关爱,接着我依次讲了给小鸟画谷粒,给西西画好腿,引导学生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

二年级的孩子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总是令人啼笑皆非。但是,这些我们看似可笑的问题后面却是一片广袤的思维沃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而是要加以利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利补充。

教学第二小节时,当老师出示小鸟呆在书上的鸟窝图时,我们孩子们:鸟妈妈去哪里了?孩子们都能说是去遥远的地方寻食了。突然一个孩子举手问:“老师,那颗书上有这么多的枣子,它们为什么不吃枣子呢?”是呀,为什么呢?这时候很多孩子举起了手,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却很合情合理,比如“枣子太大了,小鸟吃不下”、“枣子有核”、“小鸟不爱吃枣子”……孩子们的回答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热烈起来,孩子们都投入到了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鸟儿们的无可奈何。孩子们内心最纯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也让孩子们产生了怜悯之心,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小鸟不再饥饿,不再苦苦等待他x的归来。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我把现今的环境污染,年迈的孤寡老人、饥饿、失明儿童的困惑等等状况通过视频播放,并配上淡淡忧愁的音乐,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当然,本堂课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教学完第一小节后,可以做简单的小结,授予方法,从而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尝试自主学习第二、三小节。做到更加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对于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过于急促,只请了两个同学口头说一说自己要画什么,如果能综合学生的回答,形成一个范本,再让学生去自由创作,则有可能形成更丰富的创作成果。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篇二

本周的体育课上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投篮动作。主要教法是:我示范、讲解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后,进行友伴分组,两人一组,要求用适合自己的一种投篮方法,对投练习达标后可以到篮筐下进行对篮筐投篮练习。

这样的教法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练习一段时间后,争相报告已达标,请求老师检查动作,这大概就是篮球运动的魅力点――投篮的魅力所致吧。在检查动作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教法安排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师能及时发现并且比较有效地纠正学生错误的投篮动作,比如学生持球的部位不正确、投篮的抛物线不够、投篮时身体没有协调用力,教学中我还提醒学生注意了投篮与传球动作的区别,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全班友伴分组时,李强既找不到同伴,又不愿与同样找不到同伴的女同学一组,好在我手里有一个球,最后和他商定,先把我的球给他练习投篮,但他下节课必须找到同伴,期待着下节课他成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篇三

在本校举行的第二届教学节中,我选择《黄河的治理》一节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自己上课和各位听课教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通过这次听评课,给我留下了许多反思之处。

成功之处:

1.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住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

1.只注重了应考,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篇四

《穷人》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入境、放飞思维、合作研究、个性创作。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一千五百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篇五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变化,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飞、大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天气变化和树叶的变化。第二自然段则写出了天空的高、蓝,大雁飞行的方向和雁阵的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的语句充分表达作者对秋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课文,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了解了自然段的概念,本节课我设置的目标是从身边感受秋天的变化,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要解决的任务也就是这节课的主要线索就是从不同角度发现秋天的美。

重难点设计也都落在通过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也激发了孩子们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为了生成有效的课堂,我让孩子们通过与秋天合影来拉近与秋天的距离。然后通过两个任务来引导学生发现秋之美,并通过雁阵的纪律性进行德育渗透,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能够在语文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

生字学习则通过视频语音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感知象形字的奥妙之处。

这节课也有遗憾,一是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还不能完全把课堂还给学生,甚至怕学生提出问题而替学生回答。另外就是过程性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丰富多样,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也不到位。其次,我对课堂的整体把控还是不够精准,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环节衔接过渡不够自然,总的来说,离各位前辈师傅所要求的深度与厚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不断地向前辈们请教学习,不断地钻研探索,争取尽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篇六

高一地理下册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我用湖州市区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香港交通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