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日教学反思设计(模板10篇)

2023年春日教学反思设计(模板10篇)

ID:3783367

时间:2023-09-28 15:43:47

上传者:碧墨 2023年春日教学反思设计(模板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一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从诗的题目入手。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二

《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程颢在春日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诗歌主要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游玩时的快乐心情。诗歌写景清新恬静,抒情自然真切,可谓情景交融。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描写的美丽春景和使人陶醉其中的那份快乐呢?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边朗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以小诗人的身份走入文本。我问同学们:“小诗人们,现在你们来到郊外游玩,天气怎么样啊?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看到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风儿轻轻地吹在我的脸上,真舒服啊!”有的说:“我来到野外,看到四处开满了鲜花,我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还有的说:“我看见一条小河从前面流过,河水哗哗的流淌着,河岸边还种着一排排柳树,那柳枝翠绿翠绿的,风儿一吹,仿佛在跳舞呢!”甚至有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燕子》一课说道:“我还看到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已经走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我马上问道:“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小诗人,你的心情如何呀?”“快乐的,兴奋地,兴高采烈的。”我趁机引出诗句中的“乐”字。并问学生:“沉浸在快乐中的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能来表演一下吗?”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当时诗人的那份陶醉。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说:“我会张开双臂,大声高呼:‘春天真是太美了!’”有的说:“我会躺在草地上,一边欣赏天空的云朵,一边听听鸟儿的歌声。”有的说:“我想要扑到大地上,闻闻泥土的芳香。”还有的说:“我会来到小河边,伴着微风,和柳树一起翩翩起舞。”“是啊,看到你如痴如醉的样子,地里的庄稼人会怎么说呢?”我追问道。“这是哪里来的疯老头呀?”“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像个小孩一样贪玩。”“他这是怎么了,不干活,跑这儿来瞎闹!”学生纷纷猜测说。这样一来,对“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句诗的理解就不用我再费口舌了。

诗人程颢是快乐的',因为他欣赏到了美丽的春景;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我的课堂如此活泼,如此生机盎然;我相信我的学生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受约束的畅所欲言,更因为他们已经陶醉在了诗人所描述的迷人的春景中了。古诗讲究的是一种意境美,如果把古诗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对诗句逐词逐句的解释,那就失去了古诗教学的意义。教学中,我利用有限的教材资源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的优美意境,让生硬的文字变成了多彩的画面,把机械的理解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表演,把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现智慧与才华的大舞台。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三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作者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构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整首诗写景和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赞美春色,热爱自然的感情。

在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读顺古诗后我通过激发学生“提问质疑”——“百家争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词语的意思,并特别当强调重点(或关键)词语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一、二句。这两句主要写景,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春景?”学生便能从古诗原句中找到“淡云”、“轻风”、“红花”、“绿柳”等意象,通过小结,把这些意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景色,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一、二句。接下来理解古诗的三、四句。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解读时,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先想一想面对美丽的'春景,诗人的心情如何?接着通过提问“诗人正在欣赏美丽的景色,但是却有人在议论他呢,人们是怎样议论他的?”引出诗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诗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了解诗的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点出本诗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诗句的意思后,还应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联起来再说一遍。在引导诗句意思时,在理解词义后将词意带入句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二,在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上,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高兴、愉快?”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不足,导致前紧后松的状况,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多学习,多锻炼。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四

《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

《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

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

春天是语文老师们最喜欢的作文主题,学完这首诗之后,我觉得应引导学生同家人同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五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春日偶成》教学反思。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从诗的题目入手。

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

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教学反思《春日偶成》教学反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

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六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从诗的题目入手。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同时也有幸得到了杨老师和汪老师的指导帮忙,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七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从诗的题目入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即兴写的一首诗,所以说是春日偶成。诗中景物的描写清新恬静,没有雕琢的痕迹,浓浓的诗意自然从诗人的笔端流出。前两句写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诗人为什么会来到河边?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诗人感觉自己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3、课外扩展。结合课后练习四,进行说写训练,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在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后,展开想象,如:我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我的心情会怎样?我又会怎样表现?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带入诗里,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诗人的那份快乐了。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应该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引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媒体出示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古诗《春日偶成》教学随笔

我国的古诗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和美学特质,是世界诗歌园林中的一株奇葩。如何把我国的古诗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给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古诗的教学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工作,如果采用常规教学,往往会使小学生感到古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学习古诗的惧怕心理呢?这就是我们教师需要共同切磋解决的问题。

在《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教学设计时,我尝试采用了电视中“闯关答题”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首先,我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为六大步:知诗人、释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接着让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组织交流,进行“闯关答题”,过关斩将。第一关:“知诗人”,让学生知道诗的作者——宋代诗人程颢的诗的特点,他的诗大都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第二关:“释诗题”,让学生懂得了这首诗所写的大体内容。然后,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边欣赏教学挂图边听录音,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跟随诗人去野外郊游。第三关:“读诗文”,首先请学生板演画出古诗的节奏,然后让学生尝试阅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第三关:“明诗意”:先让学生对照插图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再说出诗句的意思。根据诗意进行文本拓展补白训练,读了前两句诗要求学生说说描写春天的成语;结合后两句让学生说说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词语,古时“我”还有哪几种表达方式?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最后两关:“入诗境”、“悟诗情”:请一名学生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的意境,悟诗情,然后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再次指导学生把诗所表达的情境通过自己的口读出来,背出来,让这首诗永远保留在自己记忆的长河中。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文本内容的延伸,将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为下一课的古诗朗诵比赛做准备。

有幸的是我的这堂随堂课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点评,真是受益匪浅。这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环环紧扣,同学们学习古诗兴趣盈然,师生配合默契。从学生的发言情况看,90%以上的同学都理解了这首诗,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部分学生朗读非常有感情,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就连平时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当场背诵这首诗了。“yeah!”……亟待改进的是:一、“闯关答题”模式有关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二、理解诗意时要板书关键字义,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三、进一步加强读的训练,读中解意,读中悟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本堂课的古诗教学尝试,我深有感触:课堂教学设计确实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虚心向其它老师学习,以人为镜,教学相长。

《春日偶成》教学随笔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传诵不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

古诗文的教育在我们学校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从一年级开始的古诗词背诵让每个孩子都能熟练地背上五六十首。

但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古诗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讲不清诗文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古诗教学中不求甚解。

真的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在孩子们在背出古诗的同时能知道诗句的意思,并且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八

《春日偶成》的作者程颢,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在读这首诗前,我特意查了《宋诗鉴赏词典》。可惜的是,没有收录这首诗。于是只能依据自己的认识,对这首诗进行简单的分析。

编者把这首诗与杜牧的诗《江南春》放在一起,我猜想是有一定的用意。《江南春》对春天的描写,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什么这样说哪?诗的前两句是写晴朗天气下的江南春色,后两句则为雨天的江南春色。前者明丽、色彩鲜明,后者朦胧、迷离、神秘。两种情形下的江南,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由此,江南的春色跃然纸上,学生的理解、感受才愈加全面。至于诗背后隐含的政治因素,我想学生有所了解就行了。学生在读诗时能够感受江南春色的美,了解诗的叙述手法,才是学习的重点。

而《春日偶成》则有所不同。它是诗人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所以说是春日偶成。诗中景物的描写清新恬静,没有雕琢的痕迹,浓浓的诗意自然从诗人的笔端流出。前两句写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拂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诗人为什么会来到河边?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要想读懂这两句,我们需要了解程颢的哲学思想。这又是一次知人论世。程颢在中国哲学史上创立了一个学派,由陆象山和王守仁完成,史称“心学”。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此点,并且真诚的用心去做,使人逐渐恢复与万物一体的意识。了解此点,再来读这两句,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会随着一行垂柳,不知不觉地来到“前川”。那是诗人在明丽的春光中,感觉自己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就像程颢所说,“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也就是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这一点,对学生平日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的学生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启示吧。

诗的后两句写了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诗人感到自己与美好的春光,世间的万物融为一体,那种自得其乐,被当时的人(作者眼中的凡夫俗子)所不理解,是必然的。诗人这样写,一是用别人的不理解、别人的议论衬托自己的快乐,二是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丢失的与万物一体的意识,可谓任重而道远。所以说,它是前两句诗意推进的结果,意用自己的与万物合一的感受来唤醒世人麻木的心。

这首诗分析到这儿,才感到作者写作的高明:在看似简单的事件中、现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这就是理趣诗的特点吧。学生学习这首诗,重点还是懂得诗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游春的快乐。至于其中的理趣,万不可刻意为之。老师不能在教学时,把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进行合理有效地教学设计。否则,是不能完成本学段课程目标的。如果在学这首诗前,复习一下与它结构、叙述方法相似的《观书有感》,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九

经常听富有经验的老师上古诗课,整堂课充满诗情画意,听得我是如痴如醉。回来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就以朱熹的《春日》开刀吧!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

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

也许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其次,也许读的还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还在春外!

春日教学反思设计篇十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从诗的题目入手。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同时也有幸得到了杨老师和汪老师的指导帮忙,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寻找春天——古诗《春日偶成》教学拾粹

今天教学《春日偶成》。

全诗如下: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北宋)

我主要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通读全诗,把握主要内容。

在老师的带领之下,数遍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诗中在做些什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故事的情节还是情有独钟的。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我在范读的时候,故意夸张地重读了“过”字,果然有学生发现了——春游。

没错。春游时是什么样情景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

二、抓住情节,感受心情。

1、出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从“云淡风轻近午天”你知道了什么?时间。

想一想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风?这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啊。“近午天”应该是一天之中最为温暖的时候,想一想天上的朵朵白云轻轻地飘着,太阳暖暖地照着,和风徐徐地吹着,已然过到中午的时候了。应该说作者的春游选择了一个好的天气,好的天气也就有了好的心情。

作者一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花”“柳”让你想到了什么?迎春花、桃花、梨花、杏花……真是万紫千红;绿柳依依,让人心旷神怡,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绦垂下绿丝绦”啊。

再来看看“傍”字,这个字不是“傍晚”之意,而是陪伴的意思,想一想,作者的是一次怎样的春游呢?鲜花簇拥,有花儿相伴,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随”也不简单,一排排、一棵棵的柳树在为作者引路呢?

这样美好的旅程怎能不让人深深沉醉,所以什么一路走来,就忘记了时间“近午天”了,也忘记了路途“过前川”了。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美美地读上两遍这两句诗。

2、出示: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恣肆颠狂,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三、立足春字,拓展古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孟浩然的春天。

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杜甫的春天。

……

同学们,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可以用画、用诗、用歌来表达,这是今天的作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