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实用5篇)

2023年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实用5篇)

ID:3844467

时间:2023-09-29 05:55:14

上传者:梦幻泡 2023年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今天的“诵千古华章做少年君子”诗词吟诵会让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起自己那本读了千万次的书——《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书,但每回读,总是感觉沉甸甸的。那一首首诗歌,丰富,风格鲜明,让人爱不释手。

唐诗的那种大气与苍凉带给我们的心灵许多震撼,让许多人心向往之。古人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不可以复制,但可以创造。

读这本书,能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看待生活,体验人生。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翻开《唐诗三百首》,简短精悍的诗词展现的是那盛世的景观。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自然美景;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祥和乡村;更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好儿郎。在唐朝这繁荣的时代里,唐诗仿佛便是盛世的代言,而诗人也是不计其数。无数的诗人之中,总有那么两个人令人无法忘却,譬如李白,譬如杜甫,在这座大观园里熠熠生辉。

杜甫篇——不忘德心

他如同一叶扁舟,在宦海之中沉浮,在一生的漂泊之中,却依旧未丢失那一颗热忱的心,而他的诗乃至他的人从未都如他的心一般。

他摆正了自己的内心,追求着自己心中的正义,该是有一番大作为,奈何错生于乱世。安史之乱爆发前,他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几经流离,幸得脱险,仍得一官半职,然而,为心中的正义又一次遭遇贬谪,几经周转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重用,在小舟之中了却余生。

即使这样,在他的一生之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此之乃谓为立德,居于草庐之中时,他曾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吾文如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被俘虏之后,他望着满目疮夷,挥笔写下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家与百姓是他的心之根本,他说,铭记的心是为国与为民,而非为己为亲,因此,他的德行才千百年来未曾被忘却,正如陆游所说:“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李白篇——随心不羁

洒脱如他,从不被世俗所束缚,追求的是心安,培养的是自身的品性。

李白之诗豪迈飘逸俊逸清新,杜甫曾叹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倾心庾开府,俊逸鲍参君。”李白的诗词有的是浪漫与豪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写景时的壮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是抒情时的长叹,“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那是回忆时的悲戚,李白浪漫的手法与不羁的创作,展现的是自己的良好品性。

不似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有的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不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有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似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有的只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不似一般人屈于世俗,更多的是不羁与豪情,他向来注视的只是自己品性的修养,众人的品头论足,世俗的纷纷扰扰,又与他有何联系?只需跟随着心游遍这无数的自然美景。

不羁如他也曾追求过,长安求仕无果,后终得举荐,进宫为官,然而满腔抱负的他又怎能安安心心居于方寸之地,写写画画,况日日为之只会心生倦意,狂妄的性子更是令他树敌无数,宫中之人谤之,毁之,玄宗疏之,心中的躁动终是让他放弃了这浮名,赐金而返,他留下了豪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跟随着内心,又归于宁静,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以诗流传至今,凭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的游山玩水。随心所欲却又从不跨出内心的底线。

现人篇——学古利今

唐朝的盛世繁华已成为过往,许多名篇、名人也在历史中渐渐陨落,而也有许多的国之瑰宝流传至今,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学古利今。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我看来,青年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立德修身,如杜甫般正心以立德,如李白般随心以修身。

立德之本莫尚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杜甫评着保持内心的爱国热忱,留下了万世的盛名。处于新时代的我们,爱国更是必不可少。然而我们所需要的德行不仅仅是爱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单单作为公民,除了爱国,我们也应该追求敬业、诚信、友善,而这些德行并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更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慢慢树立美好的德行。

而修身更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如李白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处于嘈杂混乱的社会,也应该随心以修身,然而随心却并不是善恶,为所欲为,而是以随心达到心静,心静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在当今的社会,学历并不是那么重要,唯有品性高洁之人,方能有所作为。

闲来时翻阅《唐诗三百首》,也颇有一番别致的趣味,常有“读史以明智”之说,在我看来,读诗亦是明智之法。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假期闲余,随手翻阅了一本宋词。

翻开《宋词三百首》,则为其中的细腻真挚所吸引,而不能自拔。

诧异于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载。

试想穿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古人吟咏着同样的诗歌,感受着同样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

忽然想起一句话“其实时间是静止的,流动的是我们自己”,似乎有悟。

品读宋词,感觉他们真情涌动,真切如一缕缕微风,从古代飘到当今,而且还要继续飘到未来;它们又象涓涓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间断。

心情好的时候,我喜欢读词。

喜欢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欢和苏轼一起“把酒问青天”,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喜欢读词。

柳永的轻轻诉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我深有同感;苏轼那断肠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凉沧桑,我听后,会和他一起忧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愁”,仿佛感染了我的“愁”。

让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无论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总有两件事我很喜欢做:一是能感动自己的,再则是能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份感动的。

所以读细腻的宋词成了我所喜欢做的事,因为古人饱蘸感情的文章总能拂动心弦。

我喜欢苏轼,他的豪迈是一种几番大起大落后的彻悟;我还喜欢李清照,她的词脱俗而清新,委婉而细腻……每每读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总会觉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读古诗在我看来是一种享受。

品宋词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读一个人。

我喜欢那种从不知所云到有所领悟的境界。

的确,我钟爱着宋词,但也有个小小建议:不要太过于钻研它们的情感,会让你走向“林黛玉”呀。

但仍要说:“我爱宋词!”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

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下面仅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寻花问柳、风花雪月的日子,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扬州娼妓业的发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是,物极必反,当这种”繁华“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是一种衰败的前奏或者象征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直截了当地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透露出来唐朝宫室的衰陲。

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

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许多传统文化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有民间工艺品,有毛笔书法,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其中,唐诗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知识的体现,还是成千上万的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我读过的这本《唐诗三百首》,里面记录了几百首唐诗,每一首都凝聚了诗人渊博学识的精华。在这么多首诗中间,我最喜欢的是孟郊的《游子吟》和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

《游子吟》的内容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这首诗中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就像温暖的春天。母爱,是无私的爱,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爱!在《游子吟》这首唐诗里,作者孟郊写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指一位母亲在孩子临出门前为孩子一针一线地缝制衣服的场景。可想而知,这位母亲是多么爱他的孩子啊!现在,我也要即兴创作一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母爱,就像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母爱,就像一杯水,口渴时送来清凉。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温暖的!

《昌谷北园新笋》这首七言绝句,我也非常喜欢。他的内容是:箨落长竿剥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我特别喜欢第三、第四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笋一夜之间就长高了好多好多,告别了竹园里的泥土。简短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李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渴望像竹子一样冲破障碍,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我也要像竹子和诗人李贺一样奋发向上!

唐诗只是一首首普通的诗吗?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把唐诗更好的传承下去,让一首首唐诗中的精神影响我们一代代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