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中华古诗吟咏之美心得体会(模板5篇)

最新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中华古诗吟咏之美心得体会(模板5篇)

ID:3953474

时间:2023-09-30 11:50:38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中华古诗吟咏之美心得体会(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篇一

中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过岁月沉淀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而在这些古诗中,有一种神奇的美,那就是吟咏之美。在吟咏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借此领悟一些对生活的智慧和启示。

第二段:吟咏之美

吟咏,即是把诗词抒发出来,唱风景、褒美德、叙伦理;也是在心中默想、吟诵、回味古诗的过程。吟咏之美有时是冷静的,有时是热情的,有时慢慢拖延着,有时急促激动着。吟咏之美来自于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来自于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这些感悟与体验相结合,形成了中华古诗吟咏的独特魅力。

第三段:品味之美

想要真正体会中华古诗吟咏之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其中,品味其中的精髓。在品味时,不要只注重表面的语言和情节,而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其中,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情感当中,去感受诗人的内心所表达的那种美。这种美,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美,还有感情上的美、道理上的美等。

第四段:学习之美

学习中华古诗吟咏之美,需要充分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更需要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受的文化熏陶。只有当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发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第五段:结论

中华古诗吟咏之美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深奥而高尚的。这种美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心灵的精神食粮。通过吟咏中华古诗,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感悟生活的真谛。让我们珍惜每个机会,深入中华古诗的世界,品味吟咏之美,让生命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篇二

摘要: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仁”为礼的本心,“敬”为礼的重要变现。礼对于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息息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礼的缺失同样引领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古代礼仪现代社会中国礼仪的起源

尚处于鸿蒙原始状态,但今天我国的全部礼仪文化成果,终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给予,冥冥中有神灵的存在。因此要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即便现在我们举行的礼仪,一般也都蕴含祈福消灾之意。比如拜年仪式“恭贺新春”、“财源广进”;庆贺生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婚时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丧礼时要穿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托哀思?总之,礼仪都是用以表达或寄托某种良好愿望的方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婚姻状况向稳定态过度。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也开始产生了。婚姻礼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对自身与禽兽相区别的认识飞跃。制定婚姻之礼的初衷在于保障夫妻关系的稳定、合好。那么,礼仪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先哲曾明确指出是在所谓“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后的“小康”时代。这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就随之形成。

礼的内涵和作用

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所谓“周礼尽在鲁矣。”自幼成长在鲁国的孔子自然受“礼”学思想影响很大。孔子根据西周礼制,集春秋礼说之大成,给“礼”注入了新的阐释。于是便出现了以礼正心、以礼修身、以礼治国、以礼为教等思想。说了半天“礼”,那么“礼”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从人的内心出发,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便可认为是人的“本心”而“礼”则是“本心”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礼”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礼”反过来让我们保持“本心”。人在孩童的时候并没产生“本心”,因为小孩子饿了就会哭喊,有食物便会去吃并不在意家里余粮是否充足,父母是否有吃的。即使是孔圣人在婴儿时期也会哭会闹,丝毫不在意是否在晚上,母亲是否疲倦。所以“本心”是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礼”则是教会和保持“本心”的最佳手段。比如我们在向老师行礼时会记起对老师的尊敬和老师的教诲;在向父母行礼时会想到他们的不易和对自己的关爱,自然而然的会孝敬父母;在对君主行礼时会感受到君主的威严从而对君主产生敬畏之情不敢犯上作乱。所以“礼”是人的修身之道,立世之本。

“礼”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着重要作用。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说得便是为人处世之道,对待他人时脸色要温和、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言语要忠厚诚恳这便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认可。子曰:“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已矣”意思是,在举行乡人饮酒礼后,孔子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能出去。体现了孔子对长者的尊敬与礼让。在此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祥和融洽的仪节秩序。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这句话点出了礼的核心为“和”,和谐恰恰是人类发展与社会繁荣最为重要的因素也与现在“和谐社会”有同曲之妙。

为政之要,礼是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礼作为政治秩序的规范,在孔子礼学思想中占有很大比重。当鲁定公问孔子,君臣关系怎样处理时,孔子答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这句话现在可以引申一下,即政府官员在面对百姓时应当以礼相待而不是颐指气使,官员在处理百姓事物时应当事民以忠,为人民服务。虽然实际与理想相差甚远官官相互、形象工程、暴虐的天朝城管部队,百姓上访无果无奈之下或刺杀官员或报复社会或走投无路。更可怕的是人们渐渐习惯了这一切,习惯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习惯了不去反抗,习惯了冷漠。当我们看见那些走投无路之人或报复社会或自杀时,只会去想着那些人怎么那么没用、那么烦人、那么蠢,却从来没体会过他们所受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民的“本心”被蒙蔽了,被限制了,即便大胆的表现“本心”也会被当成八嘎。但是这又有什么好怕的,即便“本心”被蒙蔽限制可“本心”依旧在那mina依旧期望着美好世界的降临,依旧会在内心深处对八嘎们说“goodjob!”。我们每为自己所期望的世界努力一步,世界便会向我们期望的那样倾斜一分。“礼”在中国社会,既是维护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的`政治准绳,又是人们言行的道德标准。历代当政者和先哲们所以推崇以礼治国,在于礼仪以伦理为基础,对人的长幼尊卑秩序,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和地位做出了严格的划分,并以此为依据。对社会各阶层的人在社会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规定,通过“定亲疏,决嫌疑,别一同,明是非”发挥序化作用,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权稳固。

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实践

礼在中国现阶段毫无疑问是极度缺失的,这里并不需要进行什么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什么的,只需要举一些很简单的例子。在城市里乱扔垃圾,公交来的时候一哄而上,在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快下课的时候就开始收拾东西,老师上课不认真甚至把一些知识点带到自己的补课班去讲。当然这一切都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已去拼命的赚钱。所以古代的礼看起来就不合时宜了,这里的礼实际意义便是所谓的职业道德。比如给老师规定教学大纲给企业制定行为准则给产品规定质量标准。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可以让社会更和谐人们更和睦。然而这是治标不治本的,现实社会更是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出问题了出人命了再会让企业和监管部门去关注那个“标”,三无奶粉喝出了大头娃娃,三鹿奶渴死了新生的婴儿,地沟油持续的对国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育出现了极大的缺失,我们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本心”,这种缺失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性的缺失导致我们找不出那么多德学兼备的老师来满足广大的学生团体。现在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对于“本心”的探寻,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去想一想自己所期望的乌托邦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去做才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是什么,实现了吗?没有的实现的话又是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爱那些人,恨那些人,准备怎样去爱,怎样去恨?直面“本心”才能获得直面世界的勇气,从而知道为什么而活,怎样去活,敢于去爱去恨。于是礼自然而然就发生了,通过礼来表现自己的“本心”。

参考文献:

朱黎辉《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史华楠《中国礼仪的起源与鸿蒙之初的礼仪文化》

林友华《中华礼仪渊源及价值取向》

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篇三

中华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历经千年仍流传至今,久而不衰。作为一名爱好诗词的人,我在欣赏、吟咏中华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蕴藏的无穷魅力,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诗的形式美

古诗的形式美是中华古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韵律、格律、字数等要素,让古诗语言通俗易懂、流畅优美,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其中的双句四字格、五言句式等,充分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气概和激昂的壮志,让读者心潮澎湃。这些形式美的体现,使中华古诗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第二段:古诗的意境美

与形式美比起来,古诗的意境美才是其更为重要的一面。在古诗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名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们心中的梦境、情感等转化为诗歌,激发读者的心灵共鸣。更重要的是,许多古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明确的描绘,反映出了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思想。

第三段:古诗的哲理美

古诗中不乏哲理性的作品,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审美主题,让人有所启示。另一方面,古诗中大量描写生命、自然、道德等方面的哲理,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世界和自然等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思考意识与审美水准,对人们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第四段:古诗的文化美

中华古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首古诗都是一件艺术品,在其中蕴藏着语言、艺术、哲学等多重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深情款款向来人。”这些作品赋予了古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髓。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古诗吟咏之美,是综合了形式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文化美等方面的元素,是一种价值观和审美品味的综合体现。在我看来,中华古诗不仅传承和升华了中华文化,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人生方面的思考启示,是一座精神上的宝库。因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继续欣赏、吟咏中华古诗,探索其中蕴藏的无穷魅力,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篇四

一、中华礼仪用语

(一)敬词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

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

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询问对方的年龄。

贵恙: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媛:尊称对方女儿。令爱:尊称对方女儿。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

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其他敬词

壁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

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恭候:用于等待对方。

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千金:称别人的女儿

雅正: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

华诞:称对方的生日。海涵:称对方写的字或画的画。

(二)谦词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

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族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10.其他谦词

久违:好久没见。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错爱:表示感谢对方的关心、爱护。刍荛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

过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

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

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

(三)雅语

1.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无暇陪同说“失陪”,归还物品说“奉还”。

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未及迎接说“失迎”,请人接受说“笑纳”,祝人健康说“保重”,接受好意说“领情”。

2.“别”之雅语:

分手辞别曰“告别”握手告辞曰“握别”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亲吻离去曰“吻别”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致谢告辞曰“谢别”,临别赠礼曰“赠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前往送行曰“送别”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恋别”长久分别曰“阔别”、“长别”永久分别曰“永别”、“诀别”。

3.“笔”之雅语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4.其他雅语

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更衣:婉辞,上厕所。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二、春节有哪些礼仪

1、根据传统,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以表达对过去一年养育的感谢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口头上的问候拜年自然必不可少,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比如,饭后洗碗擦桌,帮老人削个苹果剥个桔子,陪坐在家人中间,与老人拉拉家常。要知道,真正的骨肉亲情大多是小溪般涓涓地流淌出来的。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自己的行动营造出来的亲情氛围。

2、春节期间,孩子们会跟着爸爸妈妈去探亲访友做客人,也会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招呼客人做小主人。无论做主人还是客人,都应该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受欢迎,春节期间,可以来一个“文明礼仪强化培训”。

首先,要教会孩子怎样称呼。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平时亲戚走动也有所减少,亲戚间的称呼许多孩子搞不清楚,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

其次要教会孩子怎样使用春节的祝辞。当见到年纪比较大的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当见到做生意的客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当见到工薪阶层的客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还可以教会孩子餐桌上的礼仪。春节在饭桌上聚会肯定不少,应该讲究餐桌文化,好吃的东西不能自己一个人吃,要留给别人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要“飞龙过海”;看准哪块就夹它,不要翻来覆去地挑,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夹带汤汁的肉菜时,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对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外出做客时,应让孩子先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千万不可以随便翻抄主人的东西;主人递给东西时,要双手接。有客人来自己家里时,要礼貌待客。给客人敬茶,不能倒满,只需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敬茶时只端茶杯的下半部,双手递给客人。亲戚朋友送红包时,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应该双手接过,说声“谢谢”。

趁着春节,教孩子如何称呼、祝辞,这对训练孩子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能让孩子年龄大一岁,懂事多一点。

3、春节时,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外出旅行时,应带上本人有效证件,注意交通安全,遵守规则,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家庭任何信息(尤其是家庭成员、住址和联系方式),谨防诈骗;假期外出乘车、旅游、购物、娱乐和聚会时保持警惕,注意防扒窃;在商场、市场和公共娱乐场所,注意疏散指示标志和通道,一旦发生险情,能保证迅速逃生自救,确保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告诫孩子,不要到河边、湖边溜冰玩耍。另外,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篇五

摘要:中华礼仪,作为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

关键字:中华礼仪;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一、中华礼仪当前价值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无疑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是,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年西方“后现代工业国家”所遇到的困惑,正在中国重现。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钱财和前途,精神世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物质欲望所挤占,对社会和他人缺乏温情和信任,表现出更多的冷漠。事实证明,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出在道德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引领。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底线,而不是做人的标准。不能说不犯法就是好公民,真正的好公民必须要有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而两千多年来,中华礼仪所追求的,正是这一点。我们今天所最需要的,正是我们昨天亲手抛弃的。

道德和人格的培养,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人是社会性的人,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学会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处。人与人,社群与社群,国家与国家相处,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非和平的,它取决于人的道德的高下。儒家认为,在融入社会之前,人首先应该从道德上端正自己,这就需要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当前礼仪教育之问题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下大力气开展文明礼仪的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中华礼仪应当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大家知道,礼仪是任何

一个文明民族的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与某个民族打交道,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服饰和礼仪。服饰和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一提起阿拉伯人、非洲人、东南亚人、欧洲人,除了肤色之外,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服饰和接人待物的礼节。礼节是民族成员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英国的经济很发达,但政府迎接国宾依然用18世纪的皇室马车,迎宾乐队的主要乐器是苏格兰风笛,他们以此来展示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每届奥运会在雅典点燃圣火,依旧沿用两千多年前的仪式,连点火少女的服装都是当初的样式,从而让人们在品味的过程中,铭记古希腊的文明。我们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是全世界最为系统、最为成熟的,我们理应正本清源,重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

其次,礼仪教育的兴奋点不应只集中在操作层面。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要求言谈举止上温文尔雅,循规蹈矩,而且内心要有鲜明的德性。而时下的`礼仪教育有时太过注重形式,忽视了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问题,把礼表面化、工具化了。比如教握手,要求大臂与小臂成一定的角度;两手相握,只能停留3秒钟,否则就是失礼。又如,微笑必须露出8颗牙齿,否则就不合格如此等等。这种礼仪教育,不问内心如何,但求形式合格,是十足的虚礼,没有意义。

我国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礼法,指的是怎么做,即礼的形式。礼义,指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即礼的内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礼义而没有礼法,就是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只有礼法而没有礼义,礼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让礼成为千百万人的自觉行为,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三、重建中华礼仪

礼仪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问题,还有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后者更为迫切。礼是要体现在行为上的,只有人人践行礼,才能移风易俗,提升社会文明。近几十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不断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具体的、可以操作的规范,而往往流于空泛的口号,例如“五讲四美”中的“讲礼貌”,具体有哪些要求?无从得知,因而流于空洞,既无法落到实处,也无法检查。

我国历代儒者都十分重视礼的制作和推行。北宋司马光的《书仪》,以及陕西蓝田吕氏的《乡约》,都是规范一族或一乡之人的礼仪制度。南宋时出现的《家礼》(习称《朱子家礼》),将《仪礼》的繁琐仪节简化为冠、昏、丧、祭四礼,在民间流传很广。实践证明,只要按照礼仪规范去做,就可以逐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我国历来用礼仪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缺少一整套公民的礼仪规范,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建设中华民族的礼仪规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先秦都是跪坐,礼仪中的许多动作与此有关,但魏晋以后就流行坐椅子了,要像原来那样行跪拜礼不太方便,因此不少仪式要跟着变化。又如,先秦用的礼器都是钟鼎簠簋之类的青铜器,秦汉以后,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这些礼器也几乎见不到了,宫室、服饰的样式也不断翻新,所以也要有所变化。礼是要与时俱变的,宋朝的礼不同于汉朝,明朝的礼又跟宋朝不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礼记》中多次谈到“礼,时为大”的道理,不要求后人拘泥古代的仪式,而应该与时俱变,今天的礼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化,主要是指礼的形式,至于它的合理内核,即道德理性、人与人彼此尊重,则是始终被承传的。因此,我们在制订当代礼仪规范时,一定要很好地把握中华礼仪的人文内涵,需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

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

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

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

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崇尚礼仪不仅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诚然,我国现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面临多种价值取向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其传统道德礼仪规范不免受到干扰影响。处于新时期的中国人应不辱使命,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学习和运用各种优秀礼仪形式,与社会全体一道弘扬礼仪精神,共创礼仪文明新风。

结语:重建中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中华礼仪应对引领社会走向进步及民族的振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