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最新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8篇)

ID:4222859

时间:2023-10-05 22:27:59

上传者:BW笔侠 最新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一

教学过程:

一、赏图导入

1.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大自然到处是秀美的风光,孩子们,还记那雨后的春笋吗?一齐美美地读读吧。(出示春笋图并齐读写春笋的段落)

2.师:走进田园,走进乡村,这遍野的翠绿和忙碌的农人不正是一首田园诗吗?(出示并朗读《乡村四月》。)

3.悠闲恬适的田园生活让不少古人向往,词人张志和就是其中之一。(出示图)瞧,他正扁舟垂钓。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张志和,走进千古绝唱《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板书课题,用手势指引学生朗读)。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吧!(课件:渔歌子朗诵)

4.第一遍欣赏,第二遍小声跟读。(这么美,让我们一起来小声跟读。)

二、想象解词

1.过渡:在词中,有几个词语的读音要读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在这几个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抽生说,相机出示图片,感知形象)。

3.让这几个词语回到这首词中,谁来准确地朗读这首词?

4.光读准确还不够,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看着节奏谁来读一读?

注意:有节奏的地方要读得声断气流。

谁还能读得更棒?(真棒,这叫抑扬顿挫。)

打着节奏一起来读读吧!(学生齐读。)

5.读一首好词就像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词(配乐)。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事物(你仿佛看到了——)?

你仿佛听到了——?

你仿佛闻到了——?

6.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词后面的色彩

这些桃花……(形、色、整体感受)

流水中还有——肥美的鳜鱼,这些鳜鱼……(多,肥,美)

师:所以引来了一群群的——白鹭,有了鳜鱼作充足的食物,这些白鹭生活得——,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这些白鹭——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白鹭?这白鹭,又不只是白鹭,它是张志和的化身,作者渴望像白鹭一样自由自在,渴望像白鹭一样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它是作者心愿的化身,是张志和追求的闲适生活,他也想像白鹭那样乐而不归,作者仿佛就是其中一只白鹭,你仿佛就是其中一只白鹭。一生读“白鹭”这句。再一生,读?读出自由自在。一小组读,一起来读。齐读第一句。

一青一白,一静一动,全在14个字中描绘得春意浓浓,诗情画意,这就是词的魅力。

7.在这么多景物中,你最喜欢哪种景物?请把你脑海中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

(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呀!简直就是仙境;

“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悠闲自在;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谁能让你的朗读让我闻到花的芳香?)

8.贴图,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品词会意

1.设疑

2.品词解疑

a原来你准备充分不必归板书:不必归读这句。

b还因为景色优美不愿归板书:不愿归

这斜风,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这细雨,是荡涤心灵的洗礼,这斜风细雨,不正是春景图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他又如何能割舍这一份自然的馈赠。读这句。

c还有什么原因让张志和不须归呢?其实,这还与当时的背景有关。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张志和眼见当时时局动荡,官场黑暗,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他无力拯救,只能退隐江湖,寄情于山水,所以,此时的张志和更是回归自然不想归。板书:不想归读。

让我们也怀着这份怡然,美美地吟诵这首词——

感情诵读。

加上手势读。

入情入境地读。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渔歌子,就是关于渔父的歌,让我们用歌声一起来回味。听------齐唱(可加动作)

五、填词入境

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让我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去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二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对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词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冬天已经逐渐远去,春天即将到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春天,你想用哪个词?

(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华秋实、春回大地、春光无限、……)

除了用词我们也可以用诗句,比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

还可以用词,比如:

江南好――

2、你觉得诗和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了解词吗?(交流词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有些词牌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说:《渔歌子》,看到之后你会想到什么?

3、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去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读了这么多遍,老师考考你们,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天)

桃花“你见过桃花盛开吗?(学生描述)

流水想象小溪

白鹭“见过白鹭吗?”出示白鹭图片

师:你们理解的真准确,你们真了不起。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配乐范读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笔画出来

学生交流: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颜色呢?

3、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演示,

再读读这首词,词你理解了吗?同组的同学互相说说

4、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用心倾听,补充完善

6、让我们猜测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是啊,带着这份悠闲自在,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词吧,(自由读)

谁还想在当一回词人?(指名读)

四、拓展体会钓中情

2、词人的哥哥张松龄怕张志和不回家曾作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诗中“狂风浪起且须还”和《渔歌子》中哪句相对应?

师生合作:整诗对读

整句对读

“且须还”“不须归”

因何不归?

你钓鱼不放鱼饵,你又得到了什么?

3、张志和垂钓,调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飘逸的心才会有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齐读。

4、有许多诗人都是仕途不利后寄情山水之间,除了《渔歌子》你还知道哪些是这样的诗?(《江雪》、《乐游园》)

板书:

渔歌子

景色美

不须归

自由乐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四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 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2.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 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色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六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板书: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张志和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七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会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会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会《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a类(基础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

2、b类(核心目标)

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

3、c类(延伸目标)

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三、预习作业

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平。

四、教学过程

(一)忆主题、酝诗情。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4、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

(二)闯四关、读诗情。

1、字正腔圆读正确。

(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

(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

2、抑扬顿挫读节奏。

(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

(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平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下体会平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试读。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

3、入情入境读画面

(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

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黄色的鳜鱼在不时的跃动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

4、知人论事读情感

(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会诗词讲究知人论事,课前预习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

(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感受“渔夫”的文化意象。

(5)通过这节课的学会,《渔歌子》这首词在我们的朗读声中被唤醒了,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过《渔歌子》这座桥梁,我们认识了张志和,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和他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经历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请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渔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的关卡,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为这么优秀的我们鼓鼓掌。

三、学有疑,带诗文。

1、孩子们,学贵有疑,张志和说“不须归”,难道就真的能不用归了么?在他写的《渔歌子》广为传唱之后,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回应:“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一个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却说“狂风浪起且须还”,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呢?课后请同学们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看看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渔歌子教学设计导入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