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的一角读后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优质6篇)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优质6篇)

ID:4271140

时间:2023-10-07 02:33:36

上传者:影墨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优质6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篇一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购买一本,25元,时逢西博会期间,曰:85折,格算。

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附言:

建议大家去买这本《阿勒泰的角落》读读。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里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这段时间没事就会过去看一看,读读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觉那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戈壁、寒冷而寂静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写的,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附近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还有长颈鹿,甚至还有贝壳。真是沧海桑田啊!从地图上看几乎就是亚欧版块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当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现在大洋深处,当年曾经确实一片陆地,还能找到当年的城郭和村落。

亿万年过去后,世界在颠倒性的变迁着,我们也只是匆匆的过客,几十年或许只是白马过隙,转眼都会四散云销,或许谁都不再会记得。只有我们自己,记得身边经过的、爱过的人,也算我们曾经来过。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篇二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写的。李娟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详细描写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见所感。

李娟的语言富有特色,没有多少华丽的修饰,只是用简朴的语言细腻地描绘自己身边的细节,也颇有幽默感。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这一章节中,作者李娟描写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萨克语言与顾客做生意时遇到的障碍麻烦,形容“卖出去一样东西真是难于爬蜀道”,随后又连续写了好几个“是这个吗?”来显示寻找顾客要的东西十分烦琐。作者李娟最后还风趣地点评“折腾到最后,对方要买的也许只是一毛钱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作者李娟写有关叶尔保拉提一家的事时,细致描写了叶尔保拉提妈妈的力大无穷,通过揉面和劈柴火两件事来表现。两件事都先由作者的无能与笨拙引入,作者李娟“双手捏成拳头使足了劲擂下去,也只能在面团上陷两个三公分深的拳头印子”。而叶尔保拉提妈妈就“一拧,轻轻巧巧地揉开了,一揉到底,极利索畅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面团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

劈柴火时,作者李娟“高高地抡起斧头,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结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儿……”而叶尔保拉提妈妈磕完瓜子,轻轻拎着斧头,身轻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几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写下,边疆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篇三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

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篇四

每到年底,我都会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呼吸困难。这时候读一本淡淡的书再合适不过了。只需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头再看自己的日子,便从容了许多,呼吸也顺畅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笔调记录日常点滴趣事,向读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区淳朴自然的风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达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图,在喀吾图开了一家裁缝店,之后又转行开杂货铺。因为做生意的缘故,李娟一家跟随牧民在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辗转迁徙,流动的生活让她走遍阿勒泰的各个角落,见识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经历了多次银行贷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图奇怪的银行》一文时简直惊掉了下巴。喀吾图的银行一年到头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农业贷款发放那两天却热闹非凡。几百公里以外的老乡也赶来了,当地人对“贷款”这一概念的认知模糊到居然以为那就是国家发给大家随便用的钱。“难道不想还了吗?”当地人回答:“为什么不还?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嘛。”而李娟家也贷了三千元,之后行长调走,从没人找上门来提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过了很久都没还。最后那个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到夏牧场走亲戚,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终于还上了。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语化。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外婆的早饭、补鞋子的人,这些都是她平日里见到的人,写他们的故事时也就直接把现实对白写进来。在《尔沙和他的冬窝子》中,描写“尔沙讲起汉话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的停顿”,李娟就真的用了三个逗号,尔沙说话时憨厚的样子立刻出现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里,世界很静很静,时间很长很长,而人很小很小。她一个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这片土地,本是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却过得温暖、丰盈与喜悦。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娟就是那颗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却丝毫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感受生活,自豪地盛开着。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篇五

遇见《阿勒泰的角落》,并非偶然。c君常荐书给我,如《额尔古纳河右岸》、《遥远的救世主》……那天,他发消息给我:快看李娟的作品,你肯定喜欢。李娟?这个普通的名字没有吸引我,便不理会。又一天,c君又发消息给我:你可以先看一下李娟的博客,她被称为“新疆的三毛”……和三毛有关的一切,我都愿意去了解,于是走进李娟的博客,于是走进“当当”,选择了《阿勒泰的角落》。

实在是喜欢极了李娟丝毫不加渲染的文字,单纯而绝妙,忍不住推荐给你:“洗衣服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首先,能有机会出去玩玩,不然的话就得待在店里拎着又沉又烫的烙铁没完没了地熨一堆裤子,熨完后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一条一条钉上扣子,缲好裤脚边。其次,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还可以趴在河边的石头上舒舒服服地呼呼大睡。不过有一次我正睡着呢,有一条珠光宝气的毛毛虫爬到了我的脸上,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睡了。总之,到河边洗衣服的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至于洗衣服就是次要的事了,爱洗不洗,往水里一扔,压块石头不让水冲走。等玩够了回来,从水里一捞,它自己就干净了嘛。”(《河边洗衣服的时光》)。读完这里,搞得我见谁都问:“去不去阿勒泰的河里洗衣服?有珠光宝气的毛毛虫呢。”对方总是惊讶地说“疯了吧?”

还有,“在阿克哈拉恋爱多好啊!尤其是秋天,一年的事情差不多已经忙完,漫长而悠闲的冬天无比诱惑地缓缓前来了……于是追求的追求,期待的期待……劳动的四肢如此年轻健康,这样的身子与身子靠在一起,靠在蓝天下,蓝天高处的风和云迅速奔走。身外大地辽阔寂静。大地上的树一棵远离一棵,遥遥相望。夕阳横扫过来,每一棵树都迎身而立,说出一切。说完后树上的乌鸦全部乍起,满天都是……在遥远的阿克哈拉,乌伦古河只经过半个小时就走了,人活过几十年就死了,一切似乎那么无望,再没有其他任何可能性了。世界寂静的喘息,深深封闭着眼睛和心灵……但是只要种子还在大地里就必定会发芽,只要人进入青春期就必定会孤独,必定会有欲望。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我妹妹就那样恋爱了。趁又年轻又空空如也的时候,找个人赶紧和他(她)在一起——哎,真是幸福!”(《妹妹的恋爱》)。我也一样感叹:哎,那时候,真是幸福啊!

……

不一一列举,太多欢喜,太多感动,太多宁静。一颗复杂的尘心,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唯有“阿勒泰”这纯色的天地,才能浸润和滋养这样晶莹剔透的女子吧。

与《阿勒泰的角落》的相遇,确实是一次美好的遇见。读书于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从别人的眼睛来观望这个我们已经生活已久的世界吧。

角落的一角读后感篇六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多篇关于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结而成,被誉为现代版的《呼兰河传》。花地文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的女孩,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文字的高贵。”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给李娟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虐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大雁南飞时的情景她看得动弹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泪:“一行大雁从北向南整齐地横过天空,是这大风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看着它们如此寂静地飞翔,像是通过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着点花芸豆时,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劳作,让她不禁感慨:“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透过喀吾图当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当地生活的艰辛,正如她所说“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在红土地,生活已经坚固了许多。但坏天气仍然动摇着我们的心。春天里,风沙中的红土地,从天到地全是极不耐烦的咆哮,远处田野边的树木被剧烈地来回撼动。风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天空昏暗,虽然是正午时分,但房间里暗得不得不点起了蜡烛。我们早早地做饭、吃饭,然后上床躺着。由我们的房屋替我们承受整个世界。”

“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我们还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又多又热闹的那些,比如酢浆草。分明就是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挤了一窗台。”

“鱼缸里水面平静,这水面如同皮肤一样敏锐地感知着疼痛,并且不可触动。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金鱼清洁纯粹的、灿烂鲜艳的身子,在那束光线中平稳地来去,如同这混沌世界中一颗静穆明澈的宝石。面对那样的宝石,即使是一颗已经开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迹来。”

……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作者将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笔端,贫瘠的土地里也藏着生命的希望,琐碎的生活因为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韧性而变得极富张力、妙不可言。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