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毛姆刀锋读后感(优质6篇)

2023年毛姆刀锋读后感(优质6篇)

ID:4358809

时间:2023-10-08 13:01:47

上传者:QJ墨客 2023年毛姆刀锋读后感(优质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一

“你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是书里出现最多的对白。毛姆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里不顾世俗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刀锋》中特立独行的拉里,都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调,直书人性,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来到这世上,终得激起几声回响,才不虚此行。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他曾说:“上帝最喜欢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识尽力而为的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行走在刀锋之上,向着你心里炙热的灵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奥义书》有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跨过的,所以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我们常常执念于物质生活的利益得失,对于锋刃的精神生活总是望而却步。而拉里,却是一个如同刀锋般锐利的人,他以锐意精进的姿态追寻着解脱之道,为此不惜斩断一切,越过刀锋,即使越过刀锋之后,在刀的那一面,无人等候。拉里曾经说过,不急燥,对人显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像兰道尔南的诗是那样活着: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火快烤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也许,在尽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后,以拉里这样“晃膀子”的姿态,做杨绛笔下的“隐身人”去过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跳脱时间的束缚,活出生命的质量和高度。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吗?!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二

毛姆这部作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拉里。

拉里是位孤儿,从小由他的一位当小镇医生的伯父带大。

他的伯父很宠爱他,几乎满足他所有能够帮他实现的梦想,例如:拉里从小向往飞行。

当他15还是16岁时,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还未成年的拉里梦想着当一名飞行员,他的这位伯父替他隐瞒年龄,让他飞上了蓝天。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在一次飞行任务中,拉里的一位好友为了救他,牺牲在拉里的怀抱中,这让拉里产生了对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从有几位青梅竹马的朋友。

伊丽莎白年轻漂亮,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俩人自小订有婚约。

拉里以为伊丽莎白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妻子的,因为他爱她。

伊丽莎白也深深地爱着拉里,她认为自己也一定会嫁给拉里的。

谁知造化弄人。

战争过后,拉里在思想深处对于人生,对于金钱,对于活着的目的产生了异于常人的一些想法,这些伊丽莎白不能够接受。

而这一切的一切,与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

俩人友好地分手了。

1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时,那一年拉里已经32岁了,在这10年中,他当过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处流浪。

拉里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

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着的目的,他想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

拉里还去了罗马,到了中国,最后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

在这5年的时间里,拉里练过瑜伽,习过冥想……

这时候,伊莉莎白也如愿以偿地嫁给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两个女儿,过上了她想过的日子。

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

她希望拉里永远属于她,身和心只能属于她一个女人。

当她发现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结婚,她设下了一个骗局,让这位可怜,既将成为新娘女子远遁而去,最后被人割掉头颅,扔进大海。

伊莉莎白能够让拉里再属于她吗?

没有,当然没有。

拉里将自己的遗产,捐了出去。

他身无分文了。

拉里说:他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他可以一边挣钱,一边游览……

我想我亏得是这个年纪才读这本书。

如果我再年轻几十岁,或者说我是在十多岁,二十多岁时碰到这本书,我相信我有这个耐心翻完这本书,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会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当我历尽和人间的辛酸和坎坷之际,再反思书中的两位主人公拉里和伊丽莎白,我完全明白了然为什么最后拉里对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说:他这辈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丽莎白!

拉里是看清了伊丽莎白骨子里的虚荣,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为是的聪明,还有她的独占心理。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三

莱雷,《刀锋》一书的主人公,一个能够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依此行事的男人。这是一部普通人的传奇,但更多的人可能会觉得他疯了不正常。

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亲眼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当他再回到原有的生活,一切都已不同。生活还是当初的正常生活,他已不能“正常”地投入这正常的生活,他不肯上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通过读书与游历探求人生的真义。终于在印度得到大彻大悟之后,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身外之物,回到美国,以一名出租车司机的身份隐身人海。

我不知道,我在混沌中前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已活到37岁的年纪仍混沌未开,但我并没有放弃追寻。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莱雷遵从自己的内心,先后离家出走、解除婚约、放弃家庭,他逐渐舍弃了一切有形无形的可以舍弃的东西,直至最后连那份为他提供生活保障的稳定收入都舍弃。

或许咱们和莱雷不是一路人吧,我们到底是抛不下俗物的`俗人。但在莱雷探求人生终极的最初,支撑他的未必不是俗物。没有那笔不用工作就能拿到的每年三千美元的收入,他或许也只是一个被俗物缠身的普通人,也就不会有这本撰写普通人传奇的《刀锋》。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四

看完希音妹妹转发的关于《刀锋》精彩的解说视频,我决定暂且放下手中刚开的另一本小说,先目睹一下该本小说的风采。

我非常喜欢毛姆先生的作品,这位“杰出的二流作家”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尤其擅长通过他的笔把人性的复杂性表达地淋漓尽致,就像一位医生,手执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复杂的人性”经过层层解剖,一层层一刀刀地解剖给你看一样。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都个性鲜明,复杂多变,却如此真实。他的语言犀利无比。之前有人调侃说,什么人不能惹?答案:其中之一就是作家,比如说毛姆,他的讽刺人的话语简直就跟“毒蛇”一样,刻薄歹毒,简直比恐怖武器都恐怖。

之前读《月亮与六便士》时带给我内心巨大的震撼,但是读完《刀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过了几天后还是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汇聚在我的内心。具体是什么?我很想说出来,然而我发现很难准确的表达出来。

《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两者的文体,人物安排和情节有点像,但是却又略有不同。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毛姆本人作为一名作家为主要人物,周旋于各个角色之间。两个故事的主人公:莱雷和思特里克兰德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都是注重追求本真生活和寻求上帝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和满足,追求自己的理想。却又略有不同,莱雷大致是哲学家,最后找寻的出口是宗教和信仰,思特里克兰德是画家,寻求的的出口主要是艺术。

《刀锋》中的主人公莱雷我特别喜欢他,温文尔雅、敦厚老实、正直善良、博学睿智、勇敢坚毅集一身于他,小小年纪却超越了同龄的一大批人,成为当时乃至现代的觉醒者。跟随着毛姆的脚步,一起见证了他精神领域的三次“觉醒”之路。一次比一次激烈,他就像一个朝圣者,向着自己心中的神圣之路不断前进,哪怕前方荆棘丛生,也大胆无畏地一路向前,内心里更加平静踏实,最终找到了自己心中朝圣之地。面对外界的非议和规劝,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哪怕面对自己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以解除婚姻为代价,胁迫他放弃晃荡的想法,回到芝加哥,接受格雷介绍的工作,他也无动无衷,他说“这对我来说等于自杀,这等于出卖我的灵魂”。他要追寻自己心中的那条朝圣之路。

伊莎贝尔和莱雷相反,他两的三观不同,注定了他们的结局必定会分开。格雷是最适合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可以理解她,她从小耳濡目染地生活在那样的现实环境中,长大后想要寻求物质上的奢华,现实中的安稳,公主般的情怀,也可以理解。但是她也有人性中的自私和虚伪,比如他当初和莱雷解除婚约,明明是他自己放弃的,后来却美其名曰地称当初是为了给他让道;还有,当听说莱雷要和索菲结婚时她大发雷霆,用自己的手段诱惑索菲,阻止他们的结婚,最终间接导致索菲的自我放弃以及被杀的悲剧。她的内心独白,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她把莱雷仿佛看成了自己的一件私人物品,只能她自己拥有,但是莱雷的内心偏偏她看不透,看不清摸不着,她无法控制,格雷则不同。但是骨子里,她又不甘心,虽然和格雷结婚了。就像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与红玫瑰,莱雷就像是“白玫瑰”,“格雷”就像“红玫瑰”,嫁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要是当年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确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人们的真实写照:永远认为得不到是最好的。留有小小的遗憾也是一个美。

昨天又看了一遍电影《柳如是》,感人至深的电影最后有这样一段独白: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自从赤条条的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便是柳如是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愿做“梁红玉”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上战场杀敌,精忠报国,奈何世道艰险,容不得她按自己的意愿来活,最后她用一生的'时间悟到了她自己的的“道”。她找寻的不过是内心的宁静,仅此而已。

我以前喜欢爬山,站在群山之巅向下环顾周围的景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渺小的我在大自然面前只如一粒微尘随风飘扬。憨憨笨笨的许三多曾说:人生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家人觉得我现在的工作不好,薪资待遇不高,不够稳定,没有保障,可是我自己觉得挺好。我以前有时候偶尔会羡慕别人,偶尔也会自卑一刻,哪怕我最好的闺蜜也曾经劝我,找个稳定的工作。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关心我。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现在清心寡欲,对于金钱、权利、地位等等这些虚妄的东西没有欲望。工作对我只是我生存下去的一种方式而已,只是有个事做就可以,我不会把所有的重心都投入其中,我也不期望我像个男人一样挣足够多的钱。我只想陪伴家人,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练练琴,看看书,这些才是我愿倾心所做之事,这才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过早有“出世”的思想,不理解我,可是我觉得没什么,未来的日子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有限的生命内尽最大努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享受当下的每一刻,生活地接地气就好。这就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掌握好我自己的节奏,跟着我自己的脚步走就好。

自古以来,隐士们修行的不管是东方的道教、佛教、书中的印度教,亦或是西方的基督教等,他们寻求的都是不变的东西,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道。这个道是神圣的。有的在大山里修行,有的是红尘中修行。我敬佩莱雷悟道之后继续选择回到美国,大隐隐隐于市,继续修炼。用《空谷幽兰》中的这一段来结束: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五

人在生活之前,不得不先解决生存问题。

并不是每一个天生就有俗物支撑的普通人都能成为传奇,太多人陷入享乐和物质的无止境追求,而我身边另一些已经很优秀的女性,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寻求自我成长与价值实现,可贵于此。

更可贵的是,犹如负重在刀锋上行走般的在俗世中修行。毕竟我们不是莱雷,这个世界也不能人人都修成莱雷,人类的发展奠定在后代的繁衍之上,后代的繁衍依托于家庭的建立,传奇之外的普罗大众,还是需要逆着莱雷的来路,像穿盔甲一样的把被莱雷舍弃掉的.东西一一穿上身,在世俗生活中默然修行。

但是莱雷精神,仍然是一种精神力量。他说:“我想,人类能为自己树立的最伟大的理想是自我完善。”如他所言,身为普通人的我也许永远达不到他那一步,但是我尊重这种理想,也深信这种理想将对我的一生产生好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会为了这种理想而努力。这种理想,传奇的莱雷给出了普通人亦可行的完美注解:

“当一个人变得纯洁、完美的时候,他的品格就会扩大影响,寻找真理的人们自然会被吸引到他那里去。也可能,如果我过起我为自己所规划的生活,我的生活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并不比抛进池塘的一块石头所引起的水泡大,但是一个水泡引起另一个水泡,而另一个水泡又会引起第三个水泡。有人会看到我的生活方式能够提供幸福和宁静,他们又将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这是完全可能的。”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六

作者:多田依麻。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毛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所有的文字都一气呵成,我在手机上看的英文版,回家在kindle上看的中文版,来回横跳我竟然毫无违和感。这次读毛姆,又让我重新找到了读小说的乐趣,他在讲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我在片段里感受着拉里、艾略特、伊莎贝拉、格雷、苏菲、苏珊的人生。拉里在经历过战友的死亡后,突然将自己抽离于众人的世界;艾略特脑子里只有社交,临死前还想着去参加宴会穿什么;伊莎贝拉,终其一生为了让他人认识到她的美丽和高贵;格雷,一颗痴心爱着伊莎贝拉,和大部分人一样,幸运的时候发了财,大萧条的时候破产,一直伺机复出;苏珊,和拉里简直是两个极端,一个把所有东西都丢下了,一个把所有的东西都融合到了自己身上;苏菲,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结束了生不如死的一生。

社交了一辈子,最后却无人问津。苏菲在其中倒是显得格外真实,儿时显露出了一些诗才,也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随之而来丈夫和儿子的死亡,让她再也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阳光,从此自甘堕落,也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反正她已经经历了最残酷的事情。拉里在这些人里显得不一样,他一边置身事外,一边找寻生命的真谛,他去读书,去和僧人呆在一起,去印度,去找上帝,他就像一朵抓不住的云,来去自如。

“刀锋”,意为“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若救赎之路必经刀山,找到答案的代价为何?”书里的每个人,都想要一个完满的人生,但何为“完满”,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着迷并愿意付出一生去追寻的东西,有的可能是荣誉,有的可能是地位,有的可能是金钱,有的可能是惬意,有的可能是自由,书的最后,这些人看上去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他们有多金玉其外,就有多败絮其中,而他们想要的,只不过是一种快乐,一种解脱,想来竟然觉得有些悲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