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实用7篇)

2023年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实用7篇)

ID:4359991

时间:2023-10-08 13:18:36

上传者:QJ墨客 2023年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实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篇一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一、成功之处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

三、改进措施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遍数和时间一样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要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这样学生谈起来就不会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篇二

讨论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创新意识。这三篇课文虽然平实易懂,但要从细微处读出真情,还得让学生在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地交流、探索。所以都设计了“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课文中批注,相互交流,谈体会”这些环节。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篇三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___节》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详略得当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篇四

本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

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作了预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课前让他们谈谈在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中,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有句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节课同样留下了一些遗憾:对朗读的处理,我还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特别是学生对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和两个感叹号表达自己的惊叹这一句式,只是让学生个人读和齐读两种方式,因而学生还没有通过“读”完全体会到作者的惊叹。另外,我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用语很精炼,但不够精彩。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缺点。

十几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爱上语文教学。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和语文“回家”!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篇五

《匆匆》一文是我国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课文的含义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我把课文的阅读分为三个环节。

二是再读课文,弄清各个自然段大意;

三是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就这样,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节课上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篇课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我把教学重点之一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句子用修辞好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作者的无奈、彷徨、伤感……树立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最后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的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学生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篇六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篇七

同学们在学习拓展阅读课文《竹颂》时,按照自读、齐读、质疑、探究、小节、背诵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很快进入了质疑阶段。一位同学首当其冲,提出问题:“请问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赞美竹的什么?”话音刚落,便有好几只手高高举起。我说:“不急,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你们还要找出答案的依据。”小手放下了,眉头皱起来了。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位女同学自信地举起了手。她回答道:“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在盛夏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我觉得这里赞美了竹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学们频频点头。在她的'带动下,又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大家在探究中总结出来,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竹的无私奉献、坚毅刚强、纯洁朴素以及坦直忠诚等品格。

紧接着,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让大家眉头打结的问题:“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中’。既然说是沉静,为什么又有泉水声和鸟鸣声呢?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相比之下,这个问题有了难度和深度,挑战性更大了。在思索过程中,一位同学说:“我来试试解答这个问题吧。我认为,泉水声和鸟鸣声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的享受,而无边的沉静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美的感受。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非常的和谐。”同学们听了频频点头,眼里流露出钦佩的神情。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真像个小哲学家,解释得特别有韵味,我也禁不住颔首微笑。接着他的话,我在黑板上书写了“幽静”两个字。我问:“在山谷里,是不是只有一点声音都没有才叫做幽静呢?”大家马上否认,有的说:“山间的幽静应该有鸟声的点缀。”有人马上补充:“还有山泉的叮咚声,风声、雨声、虫鸣等都可以加强幽静的感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