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窗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3年天窗教学反思(通用5篇)

ID:4513301

时间:2023-10-10 22:22:32

上传者:雁落霞 2023年天窗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天窗教学反思篇一

《天窗》是一篇名篇,但对于四下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调动孩子们上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想”,围绕课后习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出来:哪个句子在文中说出了天窗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孩子们很自然地找到了“这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同时产生质疑: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上展开了讨论、交流,重点解析4—7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理解“这时候”分别指的是“夏天阵雨时”和“夜晚上床后”的两种情景。通过在文中找到有关描写孩子们在这两种情形下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景的相关词句,借助多种朗读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天窗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同时,为进一步帮助孩子们体会天窗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加真切的景象,更打开了想象的大门,让他们接触到更加广袤的想象的天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动态图片,让孩子们想想画面,给孩子们自我表达的机会。

最后,更是结合天窗,让孩子们的思绪拓展到其他的观看世界的“窗口”,把自己所看所想象到的分享给小伙伴并及时记录下来。既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打开了他们想象的大门。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的评语太单调。如若结合孩子回答的内容加以点评,效果想必更好。另一方面,教师的平翘舌音及个别字词的发音要多注意,不要慌,要字正腔圆,做好表率。再一个,朗读技巧方面要多加指导,切记把句子读得太碎。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能以此为戒,再接再厉!

天窗教学反思篇二

小学语文课程规范中,在中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里面提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其实这几点要求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上面给我们确定了一个尺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生动形象,和由此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认为,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讲,还应在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的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运用,从而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在我的阅读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的生动形象这一点,总是落不到实处。感觉自身的教学总是浮在外表,学生学得也有些勉强,说白了,很多时候都是我“灌”给他们的。在四年级下半学期,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于是开始在这上面动起了心思。在教学第二课《天窗》时,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这一课课后的“词句积累”中列出了五个带有修饰词的名词性短语,下面还有一句提示的话:用上修饰性词语后,蝙蝠、夜莺……描写得更形象、更真切了。在备课时,我发现,课后的提示正好是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的内容,而那些短语也刚好出现在文章的重点段落中。(原文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圆眼睛的猫头鹰……)于是,我决定要在这里好好做一做文章。

在教学中,我对这一环节作了如下处置:出示了一段将原文进行删改之后的文字(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可爱的星,无数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蝙蝠,也许是夜莺,也许是猫头鹰……)然后请了两名同学分别读了这段话和原文,让学生们边听边体会,比较一下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哪段话写得更好,为什么。推荐时,学生们都说黑板上的句子写得简单,喜欢原文中的句子,但表达不好理由。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回答了下面的问题。问:奇幻的云彩是什么样的云彩?答:奇形怪状的云彩。变化无常的云彩。五颜六色的云彩……问:奇形怪状和五颜六色两个词,一个是说形状,一个是说颜色。那这里的奇幻到底是说形状还是颜色呢?读一读黑板上的这段话,看看有没有告诉我们。(没有)再读书中的原文,知道了吗?(知道了)他怎么写得我们就知道了呢?答:书中写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这些都是写它的形状。师:嗯,加上了这几个词就具体明确了,不会让人有争议了。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它的具体明确。(学生读,我将缺少的词添在了黑板上)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答: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这一句加上了闪闪烁烁这个词,就写出了星星可爱的地方是什么。(学生一起读,我板书“闪闪烁烁”)问:还有没有?答:还有后面写得蝙蝠、夜莺、猫头鹰,也都加上了修饰的词,让我们好像看到了这些动物一样,很形象。师:真会读书,大家一起把这句话也读一读。(学生读,我板书补充)最后我总结道:在写文章的时候,适当的举例子,或者使用一些修饰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更形象生动、真实具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你的文章就会更精彩了。

这样的引导体会过程中,学生切实的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具体,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好处。在经历了这样一个理解过程之后得出的结论,更让学生信服,因为,这是他们亲身感受到的优点,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不知教师这样引导的做法,算不算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天窗教学反思篇三

本次教学,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教学《天窗》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进“天窗”。“夏天阵雨来了时”“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

体味文末的“无”和“有”,“虚”和“实”,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抓住课文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给学生,让他们试着写一写“这雨像……这电像……”。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文中的“无”“有”“虚”“实”。

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风雨雷电之外,你还可能看到什么?“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他们的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他们的眼中。

类文链接小天窗,大世界。要让学生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今天,在课堂上,学生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未来,学生们一定能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天窗教学反思篇四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文章中没有难理解的词句,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想象画面,体味情感,自由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课堂上我多次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

课文“段段是风景,句句是画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中的关键词“独特、迷人”展开学习,先找出文中“独特、迷人”的画面,再找出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拟人、比较等写作手法,掌握了课文的描写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朗读能力。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两节课下来,学生对乡下人家向往不已。读着课文,学生们仿佛已行走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叫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天窗教学反思篇五

《天窗》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茅盾先生所描述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带给人的欢乐。但要真正上好这堂课却有着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实习生来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文字表面,这就使得我们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此外,由于本篇课文年代久远,对于从未见过天窗的城市小孩来说,很难理解在物质极其缺乏的岁月里,小小的天窗对于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重要。没有体会,就不会有很深的感触,更体会不到天窗的意义所在。

本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作为第一次汇报课来说,本堂课出现了较多问题不管是教案的设计,还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都存在较多的漏洞。这些也正是我需要不断改进与进步的地方。

四年的师范学习让我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践却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往往注重自身素养以及课堂小节,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自身理解不透彻或者片面,必然导致学生的不理解。就拿《天窗》来说,茅盾先生从现实的天窗引向心灵的“天窗”再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平台,如果教师自身不能理解透彻,学生就更会无从下手。周继秋老师常说:“一篇课文,读一遍两遍不足以深入;十遍八遍,你才有所悟。”常读常新,读得越多,体会越多,也就会发现要挖的内容越多。《天窗》这篇课文,我总共上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月光下的草地河滩”我一直拘泥于白天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欢乐时光。而实际上,晚上的草地河滩同样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教师的理解片面必然导致了学生们的视野狭窄。教师只有往更深更广的地方走,学生才能够引上正确的道路。

一堂课成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老师引导出来的。在本堂课中,由于本人没有很好的引导,以至于学生在体会过程中未能真正去体验与感受。对于“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尤其是问答式教学大量占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使得学生对课本的感知极少。老师的引导脱离了课文,使得走向偏离课文中心。当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或者疑问时,老师必须要带领学生反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此外,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广泛性,思维是发散的,开放的,不能拘泥于一角。在本堂课中,对于阵雨想象的引导,学生拘泥于对雨的想象,而对雨中的人、事等万事万物缺乏联想与想象。这与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有很大关系。老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更处,学生的想象自然单调、狭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