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ID:4574827

时间:2023-10-13 02:33:50

上传者:文锋 2023年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教师总结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是义务教育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求两个问题的应用题,在应用题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第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通过连续问,把所求第一个问题作为已知条件,再求第二个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成功之处: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课上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及哪两个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这样防止了学生做了第一问漏掉第二问的现象。

2.培养学生分析题的习惯。

学生在解答出每一步时,都能够追问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引导学生按照解决问题的几步去练习。学生做题时不是盲目的去列式,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解答的方法。巩固强调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要用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已知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检查从方法和计算结果两个方法检查。

不足之处:

1.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课上老师将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进行追问,这样都是一步一步带着走的。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完整的表达。小组合作表达具体要求不够细化。

2.知识点提升不到位。

针对本课的知识点没有一个系统的提升。没有给孩子建立起与以后所学知识的联系。

改进方法:

1.小组合作表达要清晰。

明确小组合作的分工,提出具体要求。当一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同组同学也要有相应的反应。同意、补充、修改等让学生说清楚。

引导学生进行连贯表达。说清怎样解答,为什么这样解答。给学生表达的框架,平时加强练习。根据平时的习题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结合前后知识进行系统备课。

备课时,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进行提升。出一些变式题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知识与前面知识的不同,与后面知识的联系。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练习十二第6~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续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求小朋友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一道题里两个问题的联系,掌握好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二、整理思路

1、把下面应用题先口头补充完整,再口头列式解答。

(1)________,又买来20个苹果,现在有苹果多少个?

(2)________,栽好了10查,还有多少棵没有栽?

(3)________,平均分在4个笔筒,每个笔筒里多少支铅笔?

2、解答下列各题。

(1)妈妈买2篓苹果,每篓8个,买了多少个苹果?吃了6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说两题的联系。

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有联系的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得数要做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要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出第一个问题。

三、练习应用题。

1、解答练习十五第6题。

2、解答练习十五第8题。

(1)看清图意。

(2)做完后订正第一题:28=16(元)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16元这个得数和题中的另一个条件去求第二个问题。

(3)订正第二题:提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做练习十五第9、10题。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五第7题。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页例9、例10,第75页“说说做做”和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特点,初步学会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初步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头列式解答下列应用题:

(1)书架上有75本书,借走40本,还剩多少本?

(2)教室里原来有25人,又进来10人,现在有多少人?

2、口头补出下列应用题的条件,再解答。

_______,卖出20个气球,还剩多少个气球?

_______,又买来12棵白菜,一共有多少棵?

提问:应用题里要求一个问题,需要几个条件?

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求一个问题,必须有两个有联系的'条件。这节课,我们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这种联系,来学习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9。

(1)出示例9的前两个条件和第一个问题,读题。

(2)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32-8=24(人)

(3)现在再给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看一看能不能解答。(出示后一个条件和第二个问题)

(4)提问:又知道了什么条件,要示什么问题:?

(5)根据一个条件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6)要根据什么来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引导学生说出“想”的思路,指名几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遍。

(8)如果不求出车上还剩24人,能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2、教学例10

(1)出示例10,读题。这道题要先求哪个问题,再求哪个问题?

(2)怎样求第一个问题?18+7=25个

(3)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呢?

(4)做完后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是怎样想的,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指出:这道题根据18个红气球和卖出7个,求出了还剩18个。

三、巩固练习

1、做“说说做做”第1、2题。做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做练习十五第1题。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两个问题,要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已知的另一个条件,求第二个问题。这样的应用题,叫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2、3题。

教学随笔: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本节课教学的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是义务教育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求两个问题的应用题,在应用题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第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通过连续问,把所求第一个问题作为已知条件,再求第二个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课上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及哪两个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这样防止了学生做了第一问漏掉第二问的现象。

2. 培养学生分析题的习惯。

学生在解答出每一步时,都能够追问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引导学生按照解决问题的几步去练习。学生做题时不是盲目的去列式,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解答的方法。巩固强调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要用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已知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检查从方法和计算结果两个方法检查。

1.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课上老师将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进行追问,这样都是一步一步带着走的。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完整的表达。小组合作表达具体要求不够细化。

2.知识点提升不到位。

针对本课的知识点没有一个系统的提升。没有给孩子建立起与以后所学知识的联系。

1.小组合作表达要清晰。

明确小组合作的分工,提出具体要求。当一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同组同学也要有相应的反应。同意、补充、修改等让学生说清楚。

引导学生进行连贯表达。说清怎样解答,为什么这样解答。给学生表达的框架,平时加强练习。根据平时的习题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 结合前后知识进行系统备课。

备课时,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进行提升。出一些变式题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知识与前面知识的不同,与后面知识的联系。

二年级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个,要怎么分。要把()个桃子分给()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个桃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法是来源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平均分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平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的自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