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优秀8篇)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优秀8篇)

ID:4758591

时间:2023-10-16 07:11:45

上传者:紫薇儿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优秀8篇)

决议具有明确的执行日期和责任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对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决议的执行需要随时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通过学习下面的决议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美文,对于有一定文化积淀的人来说,美不胜收,但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恐怕就显得过于阳春白雪了,理解起来大有难度。语文版教材,仅仅选入全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即开头的交代背景和写景部分,学习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文中对景物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上。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景致为王勃提供了素材,反过来,才华横溢的王勃又以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把滕王阁美景永恒地定格在历史文化地坐标系中,通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们深深地接受了一次美的艺术熏陶,最后要求学生们实战演练,设想旅游来到某处,用诗一般的语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出自己喜爱的景物。

文档为doc格式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当然,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我会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艺,向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迈进在此,感谢秦皇岛一中语文组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教科所陈宝元老师的指导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学技艺,要想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就要敢于吃苦,不耻下问,这样才会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滕王阁序》是一篇富于传奇色彩的,学习时学生很容易沉迷在王勃的年少多才借酒酣睡打腹稿,阎都督设局吴子章宿构,老神仙托梦助风,老学究滕王阁斗鬼等等传奇故事里,满足在对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优美文句的欣赏上,而忽略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以及学习本文最精华的部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我觉得,《滕王阁序》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翻译时注意补足省略句,二是讲解思想内容时注意把重点放在学习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滕王阁序》采用了骈文句式,因此为了句子整齐就采用的大量省略句。诸多的省略成分翻译不出来的话,则的优美词句就如同散乱的珠玉没有穿起丝线,很难让人们欣赏到作品整体的美。因此上我们教学时必须注意补足省略句的省略成分,使表达浑然一体,便于学生理解。

“阎都督设局”的传说也容易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句子的欣赏与记诵上。其实这些句子虽然不错,艺术手法也不过是写景技巧的动静声色的结合上,古人优秀的诗文里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把欣赏这样的句子作为学习的重点显然埋没了《滕王阁序》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符号的价值。愚以为,《滕王阁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作者以出色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字字珠玑文句优美的,更在于作者面对多舛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思考。贝多芬先生曾豪情满怀的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并以《命运交响曲》诠释着自己的思考;而王勃先生在早于贝多芬先生一千多年前用文字诉说着自己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正确态度:“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谓豪气干云,令人奋进。《滕王阁序》是王勃用文字一个人奏响的中国大唐时代气势恢弘的命运交响曲!

根据这样认识,我在教学设计上特别突出以上两点。最近几年一直在教复读班,同学们大都反映说经过复读对此文有了新认识,真正被这篇优秀的感动了。

附上一段翻译例文,求行家批评指正。

[原文]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当然,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我会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艺,向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迈进在此,感谢秦皇岛一中语文组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教科所陈宝元老师的指导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学技艺,要想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就要敢于吃苦,不耻下问,这样才会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文档为doc格式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采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习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语]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步骤二:学法指导]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步骤三:探究]

一、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放幻灯片投影)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二、学习第三段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习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三、学习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习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回顾板书。

乐观旷达

景事宇宙人生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借典咏?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作业]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滕王阁序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美文,对于有一定文化积淀的人来说,美不胜收,但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恐怕就显得过于阳春白雪了,理解起来大有难度。语文版教材,仅仅选入全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即开头的交代背景和写景部分,学习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文中对景物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上。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景致为王勃提供了素材,反过来,才华横溢的王勃又以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把滕王阁美景永恒地定格在历史文化地坐标系中,通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们深深地接受了一次美的艺术熏陶,最后要求学生们实战演练,设想旅游来到某处,用诗一般的语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出自己喜爱的景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