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宋代散文文体范文(14篇)

实用宋代散文文体范文(14篇)

ID:5174297

时间:2023-10-23 20:08:08

上传者:字海 实用宋代散文文体范文(14篇)

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写一篇完美的环保总结,需要充分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成功的环保项目的总结报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不似少年游古文体抒情散文

青石畔,烟雨薄雾似轻纱悄然覆住这江山如画,闻弦音,凉初透青山暮水,弦骨铮铮,倾泻而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琴音,徐徐入耳,余音袅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江上微风拂面袭来,夹杂着薄雾的凉意,丝丝缕缕,不觉几分心旷神怡。如墨洗的江水,深不见底,极目而望,郁乎苍苍。

曾在这江畔,寻觅来往的各色人马不知是否停留过片刻。只道,事过境迁,万里苍寥之景,雕栏玉砌应犹在,所感所叹之人却早已朱颜改。眉头轻蹙,昔日楼台轩榭,繁华荣秀,而如今,草萧疏,水萦纡,华屋丘墟似无人住.追溯往昔,此刻之景,应有一人,白发三千丈,举杯消愁,断肠魂。

试问君家酒醒何处去,道只是无处话凄凉。本该一纸笑春风,奈何仰天大笑无人应。如辞根散作九秋蓬,如浮萍般飘沉不定,如孤雁吊影千里,又如深入骨髓的枝枝蔓蔓,根根缠绕,丝丝入扣,缭绕不断,渗透心扉。

几世恩怨,了了无还休。刀光剑影,马鸣哀嘶之间,江山易主,朝廷改代。醉生梦死于温柔富贵乡,渐渐忘却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骁勇善战的曾经,直到‘后庭花’歌声的传来,方才如梦初醒,为时,已晚矣。无限山河泪,南冠之人又该如何怨?残阳血染半边天,孤影扑朔展翅,了然无踪迹。道是,人生在世不称意。纷纷愁绪似一江春水。泪洒江中,与那星汉灿烂之苍穹,烟波浩渺之海天一色,汇成一体,凄凄惨惨戚戚。回望,仓皇北顾,气吞河山;难觅,持节云中,燕然未勒。

也罢,过春风十里,得黍离之悲。金戈铁马戎生,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那又何时才为尽头?只惜此刻此时,尚且聊诉衷肠。须臾片刻,那名叫生世的墙,轰然倒塌。断壁残垣,徒留给后人一段茶余饭后的轶事。也不过是,一代名怜香消玉殒,一世英雄长眠于地。弹指间,灰飞烟灭,往事终成过往。抚弦轻唱的飘逸,顾影自怜的萧瑟,漠然孤寂的背影,义无反顾的决绝,直至最后,断那三千愁绪,纷扰但愿不再纠缠于心。欲说还休,谈笑过残年。月落乌啼,风吹皱一江春水,波光乍起。青石畔微微泛光,似承载那一轮皓月,银霜悄然而覆。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终不似,少年游。

散文文体的详细介绍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散文首先不是文学样式,而是哲学、历史的经典。正如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中指出:“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正统的。因为它是一种‘载道’工具,而诗却是抒发个人性灵的或言志的手段。这是因为文学、哲学、历史还没有来得及分化。散文,作为一种传达工具,它起初首先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思辩记实。”孙绍振先生从文体的地位以及“载道”的工具特征入手,言简意赅说明当初文史哲学何不分家的历史缘由。含混于文,不及分化,这使得人们认识散文这个文体的时效性受到了限制,也使得散文以独立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免不了笼罩着哲学、历史、政治、道德、经济等上层建筑的'“载道”阴影,不可否认地增加了人们清晰认识的难度。散文是相对于韵文、骈文而说的,所以它叫作散文。现代散文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且正在完成从思想评论和事实的记述(如新闻通讯)中分化出来的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在取得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散文的审美规范也在逐步积累,探寻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散文:体验幸福

世态炎凉,人间之温暖何在?或许只有那被我所体验到的亲情,才能驱除我心中的寒冷吧。

天微冷,月光寒,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之下,昏黄的路灯在我的身后拉出一道又长又细的影子。此时街上空无一人,唯有寥寥几辆车穿梭于其间,巨大的呼啸声过后便是一片寂静。此时的我刚刚上完补习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我的单车坏了,所以我只好自己走回家,这不禁使我有些害怕。

穿过长街,我就要进入一条寂静而深不可测的小巷,恐惧悄然爬上了我的心头,传来阵阵寒气,再加上冬风一吹,我便开始牙关打颤。脚也是瑟瑟发抖。我望向两旁,迎接我的却是两面高墙,回望早已不见了巷口的那一缕希望之光。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由于害怕,我只好想一些温暖的事,便想起了父母亲。我想起了当我没有单车时,他们总会来接我,虽是同样的环境,却多了两张面含沧桑却温柔的脸庞,多了两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多了许多的亲情和爱的温度。

想着想着,我的心热了起来,身体也不再发抖,天虽冷,却怎能阻挡亲情与爱的温暖呢?

可是虽然有光,虽然有亲情,但那是回忆。天气似乎随着天色进一步黑暗而更冷了,我的心再次被周围的阴冷所包围,逐渐凉了下来。今天是冬至啊!这个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却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冰冷:别人都在家里吃汤圆团聚着,而我却只能孤零零的走在这黑暗的小巷中,想到这我不禁有些触景伤情。

亲情就像一个神医,虽不是无处不在,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抚平那黑暗与冰冷给我带来的伤痛,治愈我心灵上的创伤!

散文:体验幸福

3月17日,郑州下了今年的第一场春雨。雨不大,像天真烂漫的儿童,随心所欲地飘洒着玩儿。如雾的雨丝粘着薄雾笼罩的河面,竟分不清了河水与雨水。刚刚萌芽的垂柳被雨雾幻化成少女的秀发,若即若离地随风摇曳。烟雨朦胧的如意河氤氲迷离,把郑州妆扮成了秀美的江南。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我和爱人打着花折伞,沐浴着春风春雨,漫步在如意河畔,享受的不仅仅是温馨和幸福,更是甜美与浪漫。这纷纷扬扬的细雨,刹那间把我们带回了火热的青春年代。

二十多年前,我们求学于川大。散布的教室,见证了我们的上进与成长;校园内的野猪林,见证了我们的青涩与勇敢;轻松欢快的锦江,见证了我们的无忧与乐观;恬静多竹的望江公园,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与浪漫;成都,则给我们开启了瞭望世界的窗口,一直让我们梦绕魂牵。

1990年的夏天,我们迎来了毕业季。办完所有的离校手续后,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就在离校前的那天,我们两个各自打一把雨伞,默默走完了熟悉的校园小径,肩并肩走遍了一教、二教和三教,又围绕着荷花池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干脆收起了雨伞,一任母校的雨露洒遍我们浑身上下。这场雨中漫步,成了我们永恒的甜蜜回忆。

1993年的冬天,我们第一次一起回老家过年。回家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到了郑州汽车总站。买了票,坐着老式的公交车,在雨中颠簸了九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县城。下车后,冒雨换乘了通往赊湾乡的公交车。太阳即将落山时,我们到达了赊湾乡。再次下了车,我们背着给妈妈带回家的礼物,踩着恨不能一口就把鞋子吸掉的黄胶泥,冒着寒风苦雨,一路说笑着往家赶。多年来,每次聊到这次经历,我们都觉得是糟糠夫妻的幸福体验。

现在,当年的同学修成了相濡以沫的爱人,快乐与皱纹比多,体贴与幸福齐飞。但是,唯一不变地是,我们仍然相伴在雨中,恬然,淡然,幸福如从前。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抒情散文:体验社会,得真知

今天,早早的到这尘土飞扬的工作场地,在这没有办公室的干净舒适,没有空调风扇的清爽湿润。我看到的只有汗流浃背,大汗淋漓和辛勤的劳动。

没错,所谓的建筑工人,所谓的农民工,烈日下的仙人掌,没有娇艳的花朵开放,但是,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茁壮成长,没有向风暴低头,没有向骄阳屈服,没有向黄沙投降,茫茫惨厉中的一点翠绿。

紧接着我迫不及待的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带上黄色的安全帽,穿上了工农鞋跟随这的一个小工头去工地,这个人皮肤黑黑的,笑容特别的灿烂,浑身的黄泥,却毫不在乎,严重射出来的精神掩盖不住疲倦但炯炯有神。

到了工地内,我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工作,我开始过滤沙子。说得简单做的难,看着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动作却难以循环。在太阳的烘烤下,我也在不到半小时之内累倒了。

大汗淋漓的我,实在是受到了一次人生巅峰的体验。

我听了他们的梦想:一次去大海、买一套房子、回家看看孩子、亲自照顾照顾父母……这只是些简简单单的小梦想,在他们看来却可望不可即。或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些尊重。他们眼中的世界也纯净过,没听过讥笑的心里也微笑过,没尝过苦涩之前,也有过甜蜜的生活,没经历过支离破碎的人生前,也有过和睦的家庭。

公车上给他们让个位子,让疲惫的身躯放松;生活上给他们一些宽松,让他们紧绷的意识得到舒缓;社会上给他们一些尊重,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爱他们。

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尊重。比一个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要来的容易。

这次体验实践给予我的印象最深刻,我再次呼吁人们,给农民工人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眼,多一份尊重,少一些嘲讽。

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要求的只是局限性的规则,而真正应该退出的,是那些不懂得的尊重他人的 。

散文的文体特征

杨榕摘要: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檄文。

我国古代文体繁多,每种文体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作为文学理论,对于每一种文体,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及文体特征,揭示文体的发展、流变的轨迹,便于后代作家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同类文体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我国古代的文体论述透彻精要。《文心雕龙》从卷二“明诗”篇至卷五“书记”篇止,共二十篇,均为文体论。在这二十篇中,仅作为篇名标示的就有文体三十三类,其中檄文就是里面重要的一种文体。

刘勰论述文体,体例周详,标准一贯。他都遵循着“原始以表末,释明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所谓“原始以表末”,就是对文体的起源和演变加以说明。所谓“释明以章义”,就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含义,阐述文体的性质。所谓“选文以定篇”,就是为每一文体选定范文,再加以评述。所谓“敷理以举统”,就是阐述每一种文体的规范要求和风格特征,以及写作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檄文及其起源。

檄文本来是一种军事文书,举凡罪责、晓慰、军国征兵、公府征吏都使用这一文体。关于“檄”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1]。文中,虽然只是片断记述,亦见其是一种军事性的文书。

对于檄文的`起源,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做了探讨。“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2]刘勰探究了檄文的本源,就是周天子穆王的威严、责备的文告。使得檄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周天子的声讨活动。

刘勰认为,最早的檄文在战国时期已经颇具体制。《文心雕龙・檄移篇》云:“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2]刘勰追根溯源,归纳出上述三例均为声讨性的文字,都是军事行动前的文书。其中,齐桓公征讨楚国,诘问苞茅之阙的事情,详见《左传・僖公四年》。《左传》云:“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惜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复,寡人是问。’”[3]齐桓公本来是因为私人的恩怨出兵侵略蔡国,顺便讨伐楚国,原本就是非正义战争,毫无正当理由,就是古人说的“曲师”。管仲为齐国出兵,找了三条理由:一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召康公的授权,可以征讨周王朝分封的侯爵;二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划定的征讨范围,具体到东西南北的地点;三是楚国没有按时履行进贡苞茅的义务,以及周天子昭王南征失事。在上述理由中,只有不按时进贡苞茅是真正的理由,其他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突出了声讨性。这一时期,檄文文体尚未形成,但语言颇具檄文的声讨性质。《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十“:本无檄文之体,而言则似檄。”[4]确为的评。

从使用场合来看,檄文既适用于声讨对方的罪责,又可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等;从文章风格来看,檄文先声夺人、威震雷电,颇具震慑力;从书写质材来看,往往书写在木简上面,简短精要;从艺术效果来看,声讨性的檄文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下面分别论述。

(一)声讨罪责,晓谕臣民。

声讨罪责,详见《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声讨楚国,此不赘述。晓谕臣民,最为典型的文例,是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司马相如这篇檄文,是对汉武帝的征讨政策进行解释,对巴蜀守臣乱发兵卒以及巴蜀民众的骚动进行谴责,口气威严,富含斥责之意。其中,描写边郡将士效忠朝廷的一段,十分精彩。

云:“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5]司马相如描述边郡将士,一旦听说发生战争,全部带上兵器急赶到位,汗流浃背,出生入死,为国难而乐死恶生,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文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乃檄文中的上品。

檄文的结尾,却是文体的格式和套语。云:“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檄文结尾虽属套话,却也威严。从后来的史实看来,司马相如这篇檄文,化解了巴蜀地区士民的怨愤,起到了良好的安抚作用。

(二)先声夺人,威震雷电。

文章风格因文体而异,不同的文体其语言风格差别甚多。因檄文是军事文书,其语言风格就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文心雕龙・檄移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2]”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发动战争更是如此。名不正就言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发动任何战争,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理由,置对方于不义之地,取得战争的主导权。此外,《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檄文先声夺人的语言风格,希望达到对方闻风而降的效果。对于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刘勰认为:“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檄文这种语言特点,较为典型的文例是“夏后初誓于军”。《尚书・甘誓》云:“有扈氏不服,(夏)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女不恭命;右不攻于右,女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女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女。’”[6]其实,《甘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檄文,但作为战争动员的文告,确实威震雷电。文章首先列举有扈氏的罪行,标示自己代表上天来剿灭他们。然后声明军事纪律,赏罚分明,而“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则是具体的赏罚措施。

(三)书于木简,简短精要。

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史记・张仪列传》已经有张仪写的檄文,表明战国时期,檄文已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汉代的檄文,书写在木简上面,至于木简的长度有二说:其一,长二尺。《说文解字》:“檄,二尺书也,从木,敫声。”[7]其二,长一尺二。《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谓之檄,用征召也。”[8《]文心雕龙・檄移篇》:“张仪檄楚,书以尺二。”刘勰所说的“书以尺二”,可以理解为尺寸,也包含了檄文简短精要的意思。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1]张仪写给楚相的檄文,只有五句话,二十四字,十分简短。但檄文叙述前因后果,追叙张仪从前和楚相一起喝酒,楚相冤枉张仪偷盗他的玉璧之事,及张仪遭受鞭笞的耻辱,以及张仪相秦后,要报仇雪恨,表攻略楚国城池的决心。

(四)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

中国大学网

散文:体验幸福

我从不刻意追求幸福,也从不苦苦思索幸福的内涵。

我只知道,当风儿很轻的春天到来时,独自一人来到野外,寻找一片被太阳涂抹成金黄色,散发出阵阵幽香的芳草地躺下,用后脑勺枕着胳膊,任心中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儿飞上天空,变成一朵朵白云,无拘无束地飘在空中。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月儿很圆很亮的夏夜,搬几张小凳子,拿几把小扇子,带上一瓶雪碧,为爷爷泡上一壶浓茶。全家人坐在葡萄藤下,奶奶会为她今天种下的菜籽将在几个月后收获多少多少的蔬菜而津津乐道,爷爷会趁着二两酒意谈古论今,爸爸会对今日时事昨晚球赛作精彩评述,妈妈则会将报纸上的奇闻逸事与大家分享。一家人或长吁,或短叹,或扬眉,或大笑,葡萄藤下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大雁南飞,候鸟思归的秋天,坐上自家的小木船,撑着竹竿,任风儿把头发吹乱。撑累了,便将竹竿放在船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着河里的小鱼,把心中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它们。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被暖意包裹起来的冬天的午后,搬一张椅子,坐在屋檐下,在融融的暖意包围中,读读名家名作、古典诗词,然后闭上眼睛,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和张若虚同赏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忧郁,苏东坡的豪放,孟浩然的洒脱,我将一一领略。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幸福能让我感受温馨,懂得快乐,体味人生。幸福,只要不把它看得太复杂,就能悄悄走近它。幸福,在我的周围,也在你的周围。

针对散文体裁,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在试题中所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是考试的必考题型,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写此文章的目的,并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时,教师既要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现代文阅读中包含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现代文阅读中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常都是通读一遍阅读材料就算完成任务,这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阅读内容只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不能准确掌握阅读中所涵盖的关键知识点,同时也没有办法找到切入阅读的关键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改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从行动上引导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在阅读期间不但要用眼睛来阅读材料,还要用笔对阅读材料的段落进行标明,对阅读材料中的总体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把阅读时所发现的问题圈划清楚,真正做到用心阅读现代文。与此同时,在阅读期间还要用大脑进行思考,在看到阅读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时,要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主旨,这些都是阅读过程中所需挖掘的内容。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做到手、脑、心、眼并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并且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水平。

二、改变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因此,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现代文进行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其中的韵味,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挑选优美的语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营造现代文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体会文章作者的精美语句,学生在深刻了解整篇文章后,教师可鼓励他们尝试创作类似的文章,这样学生在写作期间就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之后教师再对学生文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为学生详细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数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师在遇到优秀文章时,可让学生抽出一定时间来阅读和背诵,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等都会有一个较大提升。在实际作文课堂中,教师可拿出一些优秀文章为学生进行讲解,一方面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为自己制订更高的写作目标。另外,教师在讲解优秀文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他人的写作思路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师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一些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熟记于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板块的得分率,还能够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中提高他们对现代文阅读的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阅读水平的目的。另外,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有不一样的答案模板,例如,从描写的角度来说,通常会对人称加以叙述。在叙述第一人称时,要表现得更加亲切和自然,让读者由此产生真实情感。在叙述第二人称时,可增强文章的亲切感,方便后续的感情交流。在叙述第三人称时,需直接地展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所反映出来的现实要更加灵活和自由。从叙述顺序的手法运用来说,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其中,顺叙要根据某一个顺序清楚完整地进行记叙。倒叙是给文章制造悬念,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插叙是对文章内的中心事件进行补充说明,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补叙是对上一内容进行补充,对下文内容进行交代。而平叙就是为了让文章头绪更加清楚,前后呼应。

综上所述,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现代文阅读环节不仅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备好一节散文体裁的语文课《我喜欢》备课例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课件。

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学习语文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走近美。

1、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多么美好,从刚才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你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经典散文《我喜欢》,用心灵去感受她对生活的种种喜欢和热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欢。)。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到底是什么地方触动了我们的心,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细细品读,找出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词、句、段,用心写下自己的感悟,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学生按要求自读自悟,小组交流阅读感悟,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就把“?”擦掉。

(二)全班交流。

1、感悟四季景物。

(1)过渡: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吧。首先让我们走进四季。一年四季各有特点,你喜欢什么呢?把你喜欢的季节读给同桌听,互相提提意见。

(2)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示每个季节的特点,读出你的喜欢之情。

指名读,配乐,评议。

(3)四季就像四位天使,每年都会如约来到人间和我们相会,听着大家诗一般的朗读,我仿佛漫步在四季的原野上,心情那么舒畅,感觉那么优美,那么你喜欢四季的什么呢?以“我喜欢   季,          。”说一句话,可以是四字词语,也可以是诗句。

学生交流汇报。

2、感悟自然景物。

过渡:作者笔下的四季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采用领读、对读、齐读、谈感受等形式读出喜欢之情。

3、感悟社会生活。

(1)过渡:美丽的大自然固然令人陶醉,和谐的社会生活更令人感动。第三部分还有谁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质疑,互相解疑。

a、“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

微笑是冬天里的暖阳,微笑是一种力量。你见过最让你难忘的笑容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

师小结:一声问候、一个笑脸就能让寒冷的早晨变得温暖,看来,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关爱。

(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有什么用意?

(省略号省去了很多社会与人生美好的事物、景物,在作者眼里,我们的社会处处都洋溢着和谐与美丽。)。

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和朋友之间的情谊。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来谈。

(2)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段,用你动听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4、小结: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在作者眼里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美好呢?(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看到美丽的大自然,她情不自禁地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友情,她情不自禁地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能够活着,享受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满怀深情地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仿写课文,升华美。

1、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和谐的,让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发现生活中的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尽情地挥洒出来吧。

2、展示交流。

四、自选作业,延伸美。

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一份欣赏与期待,对共存与一方天地里的万物,时时报以微笑和真诚,不经意间,你就会受到生活的丰富馈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吧!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点作业,自己到作业超市去选一选吧!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将其中深刻的句子抄录下来,制作成书签。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张晓风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四季景物(春、夏、秋、冬)。

我喜欢   自然景物(山、水、花、草)热爱自然。

社会生活(真情、友情、亲情) 热爱生活。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如何备好一节散文体裁的语文课《我喜欢》备课例谈

《我喜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笔细腻隽永,清丽流畅,文章的结构特别,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让文章自然有一种回环吟唱的气韵,每一种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那么富于活力、与众不同,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年级学生是第二批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诗歌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因此学习本文时,抓住学生这一能力,注重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画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和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本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且书中有些事物是学生本来就留意到了的,本来也同样喜欢的,通过自学容易产生共鸣;而有些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平日里却忽略了的,没有用心去观察的,没有用心去感受的,此时在作者的笔触下呈现,也能激起他们的共鸣,这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好了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分别制定以下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能与作者、作品、教师产生共鸣,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励全体学生在朗读时努力投入感情,并且都能发挥特长,以优美大方的动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2、读写结合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使学生的练笔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我采用演示法出示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使其心灵真正受到震撼。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并适时引导学生采取读、思、划、议的方法等学习方法品析教材。

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由学生喜欢的话题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贴近文本,为下文学习打基础。

二、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通过读文,首先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每段都是以“我喜欢”开头,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全班交流自学感受。

本着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学生读熟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从词语句子中感受文字的美,抓住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带入对课文的朗读中去,读出感情,读出喜欢的语气,在读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文章最后一句最难以理解,但是也是文章升华感情的关键,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朗读去体会,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一定要求他们把握得很准确,但可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看法,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情感,引导他们对于人生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五、再读读自己最想读的部分,可加入动作,抒发情感。

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使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情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再次深层次的体验作者对自然景物、事物的独特感悟,并在读中,将作者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内化至学生心里。

六、拓展,进行仿写。

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

七、全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张扬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用语文的空间。

九、说板书。

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

针对散文体裁,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着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

“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丹萍。新意情意深意---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1-2)。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

记的散文记的散文体裁

湘西北地区农村的语言丰富而有趣,其中很多俚语都会以瓜果作物入喻。一个孩子长得瘦弱,人家就说“长得像根黄豆秧儿”;不开心拉着个脸,就会遭到“板起个苦瓜脸,搞起个背时相”的讽或斥;赶洋气弄顶鸭舌帽戴着吧,却成了“顶半边芦瓜瓢”;打牌输钱,一句“黄瓜打锣,去了一截”就自嘲了。如此俏皮的民间语系里,有一样瓜果戏份很足,那就是“北瓜”。比如说一个人没大出息,是“脚盆里种北瓜”;某件事比较稀奇,叫“芦瓜藤上结北瓜”;中年得子是“结秋北瓜”;小打小闹搞不好正事,会被冠以“北瓜汤一碗,上不得正席”嗤之;最有喜剧感的是某人受到严厉批评或挨了骂,一句“像刮老北瓜皮滴”的台词,现场感顿现。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弥漫着这样一股浓郁的北瓜味道。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味道依然像一块皮肤上的牛皮癣,抹不掉,挥不去,忘不了,而且愈久愈香,余味犹存。

一直没弄明白,这种所有地方都称作“南瓜”的作物,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就生生被叫成了“北瓜”。就像大部分地方都称作香菜的一种蔬菜,到了我们这里,偏偏就成了每个人嘴里说的臭菜。如果这里是北方某地,倒是可以从地缘上做个解释,可不管怎么,我们也算是江南之地,南辕北辙,或许从我们湘西北语言属北方官话体系这个方面可以解释吧。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布谷鸟的第一声鸣啼后,大地转暖,在灶头火塘边憋了一冬的母亲,就迫不急待地出门忙活开了。田间地头,山边林下,才是最能体现母亲勤劳持家风范的战场。一柄挖锄,或一把板锹,是那个年代的母亲留在我心里永远的烙记。

母亲很善于利用土地的边角余料,种一些瓜果豆物。方方正正算到人头的田或地,是要种植正儿八经农作物的,比如水稻、油菜、棉花、小麦等,这些都是战略性的作物,关系到国计民生,得用好水好肥还有精细的劳作伺弄。而瓜果豆物这些战术性的作物,便可以随形就物,见缝插针了,比如在田埂上种一溜黄豆或绿豆,在禾场的角落点几蔸菜瓜或芦瓜,在屋旁几棵枸柑树间牵几藤扁豆或刀豆。而最能体现母亲大人战术思维的,毫无疑问便是种北瓜了。可以说,母亲将对北瓜种植的偏爱,甚至是偏执,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

屋前的路边种上几蔸是不肖说的,打眼,方便培管,隔个十来步便点上一处,结了北瓜的时候也容易看得到,不用费太多气力。屋旁边的羊坑边也一定会植上两株,毕竟这地儿潮湿扯肥,又在家门口,省去许多施肥浇水的麻烦,有时赶急做饭,出门就是一个菜,不用去两三百米外的菜园,快当省时。后山脊岭的那块旱地两头是母亲种北瓜的常规根据地,那里是烧火土肥的好地方,种上几蔸,免去了挑肥的辛苦。靠山边的y田坎边也定会有母亲的几处杰作,农忙季节在田里劳作收工时,只需踮一踮脚,摘一把北瓜花,或者掐一把北瓜藤,顺便就捎带回了一碗时蔬小菜。最让我和弟弟小时候无法理解的是,母亲每年都会在前山的一处坟地上也会种上十来蔸,任北瓜茂密葱郁的藤蔓爬上那些上了岁月的坟头。现在想来,也许是母亲认为那些带着阴气的坟头覆盖上一层蓬勃的浓绿,心里头感觉会好一些吧。

母亲是读过书的,高小毕业,虽然我一直没问他们那个年代的高小是个什么概念。总之母亲识字,在那时的农村妇女中算是有见识的,平素会看一些书报,比起乡邻的平素里东家长西家短的胡聊,母亲看书看报的形象自然就显得有点高大上了。正因为此,母亲连种几蔸北瓜也显得与众不同,两个字:讲究。比如路边的,她会种得特别整齐,北瓜苗从土里钻出来时,隔着第一蔸拿眼一瞄,笔溜儿全在一条直线上。比如后山脊岭旱地两头,每头必种三蔸,三蔸必成等腰三角形,用尺子去量,一定八九不离十。再比如在前山坟地种北瓜,必定是清明节给那些坟挂过纸燃过鞭炮之后才下种,尽管那些坟头已岁月久远,早成了无主的坟包,而且结瓜后摘的第一枚瓜一定会置放在最靠前的那个坟头,任其腐烂,不会拿回家。当然,母亲的讲究不只体现在种几蔸北瓜苦瓜上,还比如她用过的锄头铁锹一定会擦洗得锃亮如新,不带一点泥巴;再比如下雨天穿套鞋劳作,一定要把裤管认真地卷起,不会胡乱往鞋筒里一塞了事。母亲对待农作的这些自觉不自觉的行径,比起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妇女对于农事粗放随意的态度,自然就显得精致而又优雅了。当然,这也是一开始母亲嫁到我们那个山湾时,许多熬成了婆的农妇诟病她的话题:搞事就是搞事,哪有那么多臭讲究。不过后来,母亲用她的为人和勤劳扭转了人们最初的偏见,以致于再后来母亲的这种精致和优雅,成了那些婆婆们训斥刚过门媳妇的标杆:搞事毛手毛脚的,就不能像某某一样讲究点么?某某就是我母亲。

北瓜这玩艺儿破皮好种,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无需投入很多精力,对水肥要求也不高,甚至土质相对贫瘠一点,北瓜甜度还会更高,味道会更好,因此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种北瓜,只是种多种少之分,而像我母亲遍地撒网的并不多。种北瓜需要底肥,农村叫火土肥。头年冬天里,母亲就会在一些阳光特别晴好的日子,找一些前山后山向阳且草质较好的地方,用板锹铲上一些草皮,趁着连日的太阳翻晒,待草与土都晒干得差不多时,拢成一堆,里面加点棉花梗或者稻草点燃,捂着闷烧两三天,便成了火土。烧火土是农村把式的必备功课,会烧的,一次就能烧过心,土块会呈现出熟板栗般的黑褐色,这才叫火土;不会烧的,就会烧个半生不熟,生土块多,熟土块少,白的白黑的黑,一般还要返工烧第二回。母亲烧火土是个好把式,即便天气不好,也鲜有返工时。火土烧好后,一堆堆扒拉成火山口状,挑来几担人畜粪倒进去,将火土回翻拢堆,再用一块大薄膜盖上捂紧,沤上一冬,让火土自然浸汲肥份,来年开春揭开薄膜,将土拌匀,就成了点豆种瓜必需的火土肥。别小看这一堆堆火土肥,那可是几千年来农村老百姓生产大智慧的结晶,天然有机,消毒杀虫,肥力持久,不破坏土壤结构。

一年之季在于春,在春天逼人的节拍和鼓点里,母亲紧赶慢赶地四处挖着北瓜窝,生恐误了时节。北瓜叶阔藤长,从土里一钻出来就大手大脚,颇占地方,和种黄豆绿豆钻个窟窿就能点种不同,种北瓜得刨上至少米筛大的坑,刨松后多出来的土往坑边四周一圈,活像一个个抱鸡母窝,我那时管叫北瓜窝。北瓜藤牵蔓延展可达十数米,因而每两个相邻的北瓜窝至少得相距十多米。母亲挑来沤了一冬,肥力十足的火土肥,倒进挖好的北瓜窝里,和窝里的生土拌混均匀,每个窝里丢上十来颗饱满精壮的北瓜种子,覆好土层,浇上几芦瓜瓢水。这个程序对一般人家来说,便基本告一段落了。但是母亲种瓜会比其他人家多上一道工序,那就是在土层上还要覆上一层钻了许多小孔的塑料膜,防止倒春寒冻死种子和幼苗,起保温作用。正是因为多出来的这道工序,母亲种的瓜果豆作成活率基本百分之百。

一颗颗原本失去了水份的种子,惬意地躺在土壤温暖潮湿的襁褓里,在肥力的催化和雨露的滋润下,一天天膨胀晶莹起来。十来天后,像拍着一对巴掌的幼苗破土而出,不两天便会长成剪刀手的样子。北瓜的生长期较长,从丢下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四五个月。在这个期间,母亲也会间或去做一些除草、浇水、压藤、掸巅的事情。我和弟弟大了一点后,除草、浇水等粗放性的活儿就交给我们了,至于压藤、掸巅等技术性的活儿,非得母亲亲自上手才行。头个把多月,北瓜苗竖着朝天长,后来开始抽藤,向着四周匍匐前进,并且还会长出龙须般的卷须。我那时经常观察那些神奇的卷须,发现它们原来是北瓜的手指,如果说那些藤蔓是北瓜手臂的话。遇到树干或灌木,卷须先行依附上去,就像手指一样先勾住依附物,藤蔓后来才跟着爬上去。小时候的我,有时甚至可以盯着某根即将抓住一枝小树干的卷须,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想弄明白它究竟是怎么抓住树干的。人肉眼的观察力自然无法观测到它们的.细微活动,所以每每都是徒劳而回,但等第二天大清早我再去看那根卷须,它已然绕上那枝树干大半圈了。有一段时间,我这种观察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梦里居然常常是那种数百条飞龙的龙须浮动的情景,活灵活现。

北瓜开始爬藤后,就开始对家里的餐桌有贡献了。应该是为促进产量吧,或者原本下种时母亲就打定了主意,母亲总会时不时在北瓜的藤叶间穿梭,掐掉一些她认为没有多大价值的藤蔓和瓜叶,这叫掸巅,就是藤蔓前端最新长出来的一截。掐下的藤巅和瓜叶嫩绿新鲜,自然不会丢弃,连藤带叶洗净切碎,只消放一点油盐,猛火小炒,无需任何调味品,便是那时我们最喜欢的一道时鲜菜肴。而稍老一点的藤蔓,母亲会撕掉一层带着绒毛的表皮,用刀切成小截,放一点辣椒入锅爆炒,脆爽滑口,下饭佳肴,又是另一道无法言传的美味。除此之外,北瓜花也是桌上菜品。夏天过半,茂盛的藤叶之间就会竞相开出一大朵一大朵黄色的花朵来,骄傲显摆,格外惹眼。母亲隔三岔五就会采摘半篮子北瓜花回来,不用切,洗净后在锅里用开水烫一下,再在调成稀状的面粉糊里拖一下,让烫过的北瓜花裹上一层面糊,然后放进烧滚的茶油里一炸,差不多火候后捞出来,用篾制烧箕盛着,金黄亮色,香溢满屋,热吃脆香满嘴,凉吃绵软可口,或当下饭的菜品,或当解馋的零食,那个美味啊,着实难用笔墨描述。

夏天最热烈之时,在一片片硕大绿叶的遮避掩护下,舒展着腰身的藤蔓终于悄悄结出了一个个绿油油的子北瓜,若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屋前路边和屋旁羊坑边的几蔸是专为吃子北瓜而种的,这个季节,家里吃子北瓜只隔顿,没隔过天。那时农村物质不太丰富,肉鱼一般来说是逢年过节的稀罕物,鸡蛋还想赶场时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零钱回来,所以平时的桌上就是几个随季的时令蔬菜,黄瓜出来吃黄瓜,白菜出来吃白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餐桌数十日,这些季节菜集中在一个时段成熟,不吃就是浪费。母亲甚是贤惠,怕家里老小天天吃一个菜腻了胃口,恁是将子北瓜的做法变出了花。今天切丝,明天切片,一顿炒着吃,一顿煎着吃,一会儿放点青椒姜丝,一会儿放点干辣椒壳,要不就将子北瓜阴放两天,等蔫一点再煎片吃,或者用刨子刨成片后,大日头底下晒几天炒干片吃,母亲甚至还别出心裁的尝试过凉拌做法。那样物质贫馈的日子,一张小小的餐桌,几样自家小菜,一家五六口人,居然也让母亲折腾得花样百出,日子过出了有滋有味的感觉。

交秋后不久,突然会在某个露水还没有收净的早晨,母亲一边做早饭一边对我和弟弟说:去!拿上箩筐和扁担,把后山地头那个熟了的北瓜抬回来!于是我们知道,在这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把母亲在春天里种下的希望用箩筐抬回家,将是我们兄弟俩的主要工作之一。

第一个真正成熟了的北瓜躺在一张张蒲扇大的绿叶下,表皮已呈黄色,不过还镶着青色的花纹,不认真扒拉,还发现不了。我不知道那时母亲种的北瓜是什么品种,一个个大如磨盘,皮厚棱深,小的三四十斤,大的有六七十斤,箩筐都难以装下去,抬回来总弄得一头大汗。与现在时兴洋气精致的楼房相比,那时农村的民居基本格局都差不多,正中间是堂层,两边是厢房,再两边是偏屋。一头偏屋的前半部分是灶房、谷仓,后面一间用以存放老人寿木及农具,冬天还可能围一个火塘;另一头的偏屋是牛栏、猪栏和茅厕,也堆柴禾。堂屋靠后山墙部分通堂会隔出一间小房子来,以作油、米、蛋等母亲认为比较精细的农副产品储存之用,那时管这间小房子叫“倒屋”。因我家屋后的山坎较高,倒屋的气温就比较恒定,冬暖夏凉,适合存储农副产品。油在缸里,米在坛里,占不了多大的地方,抬回来的老北瓜也就存放在这里。开始是隔一天两天的抬一颗熟了的老北瓜回来,一段时间后每天都会收两三颗回来,而吃掉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收获的速度,堆放北瓜就只能一层层往上码了。一个秋天下来,可以码满半间倒屋,像砌了一道北瓜墙。

也就是从第一颗北瓜成熟的日子开始,老北瓜在我家的餐桌上就有了雷打不动的位置,或煮或蒸,或块或糊,或碗或钵,这种日子一直会延续到来年开春,差不多会有半年时间。初吃一两个月尚可,随着日子向冬天深处推进,心里便对顿顿都吃老北瓜有了抵触,甚至有心理阴影,以至于现在去餐厅饭店吃饭,有时有人说点钵老北瓜吧,降压化脂,我便会无奈地笑笑。不过好在,老北瓜这东西实在,可菜可饭,当菜吃伤了,也可煮北瓜饭,摇身一变成为主食,而今很多人都特别怀念当年北瓜饭的味道。北瓜饭是否好吃,关键在于挑的瓜甜不甜。母亲对北瓜的鉴赏力独步天下,那种棱沟较深、黄皮带青、肚脐眼小而圆的北瓜一般来说较甜,适合煮北瓜饭。老天锅里的米煮到完全软化后,用烧箕沥了米汤,在锅底放上一个漏眼蒸盘,先把切好的北瓜块放上去,再将沥干了的半成品饭覆于其上,盖紧锅盖,猛火急烧,香味慢慢就从锅盖边溢出来。一般只需往灶孔里添两个干枞毛草把,饭便熟了。揭了锅盖,母亲用锅铲先把锅底的蒸盘挠出来,再使劲地将已蒸软至熟的老北瓜和米饭反复翻炒,至完全混合,拢好饭堆,重新盖好锅盖,往灶孔里再添半个枞毛草把,锅里便滋滋地响起来,那是锅底结锅粑的声音。火萎后,焖上几分钟,锅盖揭开的一瞬,热腾腾的蒸气和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子就弥漫了整个灶房。蒸气散开,一锅黄澄澄热乎乎的北瓜饭就呼之欲出了。盛上一碗,味甜滑爽,入口即化,仿若整个世界的幸福都装在了手上的这只碗里。可惜的是,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也都是小锅小灶液化气了,想再尝尝当年北瓜饭的味道,已成一种奢望。

那时的农村,牲畜都看得很金贵,所以,北瓜不光只能人吃,猪也是主要的分享者。冬天里,冰天雪地,草木凋敝,太冷的时候,也就懒得下堰塘打猪草,母亲就会要我们搬一颗老北瓜出来,用柴刀剁成一块块的,再与萝卜缨子一拌,倒进石槽,原本叫得撕心裂肺的两头大肥猪看见这等美味,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扑扇着大耳朵,边拱边吃,舒服得哼哼唧唧的。

北瓜除了藤、叶、花、果可吃外,籽也可当零食吃,而且是闲暇时刻打发时间或逢年过节接待客人的好东西。老北瓜切开后,把瓜瓤先抠出来,放进桶里一两天,待瓜瓤有些腐烂起涎,再往桶里倒满水,用手将瓜瓤搓揉成汁,瓜籽便自然脱瓤沉入桶底,用烧箕过滤后,在堰塘里反复清筛几次就可以了。一颗北瓜有数百粒瓜籽,洗净后呈出浅浅的绿黄色,小拇指甲大小,晒晾几天便变成了暗白色。家里吃完十来颗北瓜,瓜籽也便积满了一米筛,除了极少数留作种子外,母亲会在某个空闲的晚上,将晒干了的瓜籽倒进老天锅,文火小炒一两个小时,不糊不炸,至熟出锅,冷却后装在两个专门的瓷坛里。那时,不管是去上学,还是上山去放牛,我都会习惯的在瓷坛子里抓两把炒熟的北瓜籽,装进裤袋,一边走一边像只小老鼠般悉悉索索嗑着瓜籽,嗑着少时的快乐,嗑着母爱的温暖,也嗑着流逝的岁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