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3篇)

专业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3篇)

ID:5861082

时间:2023-11-02 18:49:15

上传者:琴心月 专业家乡的风俗江西大全(13篇)

江西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着许多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江西的特色农产品,希望大家有机会品尝到当地的美味。

江西的风俗作文

江西是个玩漂流的好地方,而今年暑假我就去了江西。

去江西的路程很远,足足有8个小时。而我们到江西第一个玩的就是——丛西漂流。这里的水很清,很浅,浅到连一个人不不如。这里曾是《闪闪的红星》拍摄地呢!我们来到这里时,这早以人山人海,我们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长队,才上了气船。我和大伯坐在前面,爸爸妈妈则坐在气船尾部。开始漂流了!我一开始就使劲的划桨,导致船向在转圈圈一样,一会转到左,一会转到右,还撞了不少人,最后我们还转到了边上,只差一点就擦到旁边的岸了。妈妈赶紧用劲划,想要尽快逃离这个危险区域。这时,大伯突然紧张的说,“快,卧倒!”爸爸妈妈看了下前方,他们也紧张起来,赶快卧倒。我心想:到底是什么东西?把他们吓成这样?我也看向前方,“哇!”只见前方有一大堆树枝从两岸申了过来,我也赶快卧倒,树枝从我脸上擦过,果子都碰到我鼻子上了。“好险啊!”我大呼一口气说道。突然,一股水流喷了过来,把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不好,有偷袭!”大伯大叫。于是,我们拿起船桨,向对方拍水反击。“把手机收好!我们马上就要反击了!”大伯冲着刚才偷袭我们的人喊道。水战开始了!对方一共是4人,而我们也是4人,人数旗鼓相当。一开始我就用矿泉水瓶子灌满水,然后再撒出去。“呵,这招还真不错!”我心里想道。我越玩越有劲,竟一不小心把瓶子扔了出去,闹了笑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难忘的家乡风俗江西【】

初春的时节已过去了,天空不再阳光明媚,慵懒的春光好似倦怠了许多,悄无声息地躲到灰蒙蒙的云层后,遮住了那绯红的面庞。

天灰沉沉的,雨如珠帘般撒向大地,细如牛毛,脆如银丝,滋润着万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点也不错。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艾草团子的清香弥漫在微润的空气中,凉凉的,甜甜的。

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清明了。这节虽说不免有些凄清,但总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只是凄凉而不乏期望。家乡过清明时,家中总少不了艾草团,除了扫墓,最独特的就属它了。

我的外婆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每逢清明,必做此团。我则乐在其中。因为艾草团也做起来也简单,只须将艾草洗净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再揉成团,上锅蒸好即可。每到此时,家里便漫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好不舒服!

揉好后的艾草团对我来说,即是橡皮泥,只是全都是绿色的罢了。我拿着它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婆不说什么,只是笑着望我,偶尔给我讲过去的故事。黄昏的残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坐在一齐,女孩揉着艾团,傻傻地冲着老人笑,老人则一边不动地坐着,安静地看着女孩,身边散着淡淡的艾草香多么完美祥和的画面,女孩是我,老人是外婆,淡淡的艾草香弥漫在金黄的大地上,是多和谐的一幅意境画呀!

因为它,改变了这个时节。

或许这是最坏的时节,是抑郁的时节,是死寂的时节,是黑暗的时节。但这也是最好的时节,是开朗的时节,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是光明的时节。家乡的艾草团,一向镂刻在我心。

远处飘来的幽香,是艾团的清香,是外婆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雨依旧不停地下着,艾香依旧弥漫着在微润的空气中,艾草依旧携着那片深绿驻足在世界中,就像家乡依旧在我心里一样www.。

江西的风俗作文

江西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里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养成,是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结果。从这一角度去看,江西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外乎两个层次,看看下面的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吧!

首先是江西人文地理的原生态层。这主要是指在历史萌发阶段,江西地区天然的地理环境状况,这片土地上最初几批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由此形成的早期区域文化的原型。这时候产生的看似简单、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奠定了江西人文环境的基础,并且成为一种稳定的因素流传、存在于江西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或显或隐地发生着作用。江西文化的底蕴来自于此。

天然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各地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汉书·地理志》这一段叙述就印证了这一点,清楚地指明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有“风土人情”的叫法,二者是不可分的。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的地形地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其实它是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其东、西、南三面都有山峰突起,构成半环绕之势,中部丘陵、盆地相互交错,北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内有以赣江为首的“五河”(另外四条主要河流是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流入鄱阳湖,构成以之为中心的一大水系;外有长江流经北部边缘,构成天然的航运系统,水利资源不可谓不丰富。整个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温和湿润。另外,江西还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

温和的气候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平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场所。在人类早年蛮荒时期的渔猎生活之后,江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农耕社会。在以后长达千年的历史进程里,农业一直是在其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在与土地为伴的日子里,人们逐渐形成了勤奋务实、淳朴善良的内在精神特质,从而设定了江西人文风貌的基本色彩:质朴、稳健。江西各地县志中都有所反映,如“地平衍,介乎江湖间。风厚俗朴,贤哲辈出”、“民安土重业,俗俭啬,矜谨节义”、“尚醇质,好俭约”、“康土厚重,朴而醇;康之人士,笃实恭谨,守礼而贞良。其父老和粹安梓,式模楷”、“风俗笃厚而纯一,人物秀特而节概”等等。人们通过农耕务农,维持温饱,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界的吸引力。而江西内部呈现的环绕状地理构造,在人类生产力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无疑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大障碍。缺乏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使得江西在保持民风淳朴自然的同时,又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整个社会趋于保守,形成了江西民间意识形态保守的基本特征。

人们还习惯以“吴头楚尾”来称呼这一阶段的江西,可以说这是较早出现的一种人文地理概念的表述。江西历史上早期居民以山越族和楚国人为主。吴人楚地崇尚鬼神、注重祭祀的风尚也渗入江西各地的民风民俗当中,成为其特色之一。这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吴。”类似的说法还有“风俗之厚,文物之雅,在楚越之间,谓之乐土”(敖英《清江县题名记》)、“地接湖湘,俗杂吴楚”(杨侃《郡厅记》)、“俗颇尚鬼,疾疫则巫进医退;每有祈祷,必令道士立符,用木三尺许,画符其上,安立室中,祀以香火”(《清江县志》)、“南安略同楚俗:火耕水耨,民食渔道,无积聚。衣食取给,不愁冻馁。信巫鬼,好嚣争”。这一风俗信仰在今天江西一些地区仍有保存,流传至今的江西傩舞当中就糅合有这种民间信仰。

其次是江西人文地理的进化层。这种进化多来自于江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点滴积累对人文环境带来的影响。因为原来固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发生转变,江西不再处于“边缘地带”的位置,同外界的沟通日益频繁,风气也因之逐步开放起来。与原生态层相比,进化层中包含着更多的外力因素。

江西地区接受儒家教育比中原地区略晚,但儒学一经传入立刻受到尊重和重视,并得到迅速传播。此后,儒家思想成为继原始鬼神观念之后的又一江西文化主体意识,这是进化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构成因素。在东汉时期,江西就出现过不少饱学之士,有曾为太子之师的虎贲中郎将何汤,更为知名的是人称“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的“南州高士”徐孺子。经过六朝、隋唐的人文初兴,江西在宋、明两代发展成为人文鼎盛的地方,培养出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洪遵、洪适、文天祥等许多在政坛、文坛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由简陋落后的蛮荒之地发展为富庶繁荣的文化区域。江西社会文化力量之强已足以在当时领导着一时风尚,由此改写了江西的人文地理地位,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儒学的熏陶下,江西地区的人文氛围呈现出浓郁的诗书之气,历代典籍中均有反映:“山高水清,好尚儒雅”;“临川旧为文献之邦,儒贤前后相望,经术、词章、言行、风节,垂之笺述,载之简策,未泥也”;“衣冠所萃,艺文儒术为盛,虽闾阎力役,吟咏不辍”;“由六一之乡里,家有诗书;以数万户之井廛,人多儒雅”;“俗尚儒学,敬老守贤”等等。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江西人文风貌已在原来的粗犷之外,又增添了细致、理智的一面。而自唐以来,江西境内强宗大族日渐增多,其大多遵行的是儒学中倡导的礼教观念。强大的宗法制度将这种礼教观念的变体之一的宗族宗法意识渗透到个人意识领域,使之以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姿态存在和流传下来,影响了以后的社会风尚,使江西地区在有儒雅之风的同时也显出一点拘谨和呆板。

江西的人文地理地位的重要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一个宗教十分发达的地区,并由此而享有盛名。道教、佛教在此都曾获得重大的'进展。道教由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发展而来,初始时在川北、陕南等地传教,在东汉末,将主要传教地转到江西龙虎山,此后代代相传,风气渐盛,成为在民间很有声名的一个教派,并于唐代开始受朝廷的敕封,成为国教。道教教义中主要贯穿中国传统鬼神精神,与江西本土的巫鬼信仰有相通之处,易为人们接受,并由此传播开来,留下了像龙虎山天师府、三清山上清宫、西山万寿宫这样的道教胜迹。佛教传入中土后,分衍出诸多门派,其中在江西开宗的颇多,有晋僧慧远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开创的净土宗以及禅宗的临济宗、杨岐宗(杨岐为萍乡的杨岐山)、沩仰宗(仰是指宜春的仰山)、曹洞宗等等。江西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居于显要地位,海外佛教徒的寻宗活动总会选择江西这一站。象征着非自然力的宗教和其宣扬助人脱离苦海、减轻痛苦的教义吸引着人们,道、佛宗教精神成为民众心灵的一种超现实的寄托,与儒家思想共存。

当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然经济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之后,商品经济也开始萌芽。江西在封建历史后期拥有了极其有利的地理交通条件:鄱阳湖水系本来就与长江水系相连,隋朝大运河又将各大水系相连,构成一个流通的整体,江西的水运能力和路线价值都在提升;而大庾岭更是通往岭南的必经之路。江西的门户被打开,商贸活动频繁,“金溪人贾书,临川人贾笔,清江人贾药,饶州人贾瓷”。来来往往的商人在带来大宗的各地商品货物的同时,也带来各地的见闻,促进了江西社会风俗朝着开放化方向发展。周边地区的其他文化,如闽文化、粤文化以及同在长江流域内的巴蜀文化、徽州文化等,都随着物资的流通进入江西,与江西的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江西人文风俗综合多元的特点。

在封闭与开放、稳定与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江西的人文地理正是在这多重构成因素的影响下,既有着来自原生态层的个性色彩,又与其他地区一样,注重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还积极地吸取各地的人文精华,最终形成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江西民俗,成为长江流域民俗圈、乃至全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道别样的风景。

江西的风俗作文

以糯米粉、白糖、清油为原料,经配料、搓揉、擀皮、切丝、油汆、滤油等工序制成。色泽金黄油亮,大小均匀,甜而不腻,质脆酥香。

2、庐山石鸡。

别以为此“鸡”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家养的鸡,它其实是一种生长在庐山的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它的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深圳的江西菜馆一般都有这道菜,人家的原名叫“黄焖石鸡”。

3、藜蒿炒腊肉。

藜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一般都是吃它的茎。藜蒿入口生脆,和肉类炒在一起的时候,味道鲜美,令人唇齿生香。藜蒿炒腊肉是江西有名的特色菜。

4、石鱼炒蛋。

石鱼是庐山的特产,长年生活在庐山泉水与瀑布中,这种鱼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石鱼炒蛋这款菜肴鲜味浓厚,颜色金黄,外脆里嫩,是佐酒佳肴。

5、灵芝糯团。

以灵芝草、糯米粉、白糖、豆沙为料,经配料.揉搓、包馅成型,蒸熟,淋以香油而成。青绿鲜嫩,皮薄馅实,质软清香,冷热食皆宜。

6、金线吊葫芦。

精制面丝、馄饨,下沸水煮熟,配以鸡汤、葱花等调料而成。汤鲜面爽,一碗多味。

风俗。

开港”是余干县一项大型的捕鱼活动,江西省只有鄱阳湖信江下游才有这种生产活动。,“鄱阳湖开港习俗”被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港时,渔船均插上统一制发的小三角红旗,以鸣枪为号,千余只渔船按指挥部所定的地点和先后次序,涌入指定地点。

中秋用稻草烧瓦罐。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拦截婚车。

拦截婚车和利用游龙索要财物的风俗在湖口县由来已久,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被索要财物的当事人碍于情面,只是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不满情绪,往往不愿报警。

采茶戏。

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代表中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清代蒋士铨称乾隆间第一曲家。江西因盛产茶叶在清中期逐渐形成的采茶戏。

禁忌。

旧时,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禁忌繁多。送礼忌送钟(讳“终”音);慰问病人忌送梨子(讳“离”音);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扫地、倒垃圾和往屋外泼水;正月初三忌拜年;男人忌在晒有女人衣裤的竹竿下通行;女子出嫁忌回头观看,忌碰着大门;结婚新房忌设在后厅,以免过两道门槛;新婚忌寡妇进新房;忌出嫁的女儿在娘家过年。女儿和女婿在娘家不得同宿一床;忌孕妇、男人入产妇房间;建房时忌说“烧”字,忌孕妇跨过梁木。新屋建成须当年筹乔迁,否则须隔三年才能迁入,且每逢大年(春节)都得入内烧香点烛,鸣放爆竹。喜庆节日忌单数和用白纸包裹(用红纸),为成双成对、吉祥之兆。驾船忌说“沉”、“翻”。撑排(木竹筏)忌说“伞”(避“散”音)。屠夫忌说“舌头”(避“蚀”音),应称为“招财”。如今,年轻人对这种禁忌不甚了解,禁忌渐少。

江西春节家乡风俗作文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

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江西的风俗作文

农历十一月初八前后是时令节日,又是传统的祭祖日,有“冬至大似年”之说。旧时这天村村都会举办冬至会,凡16岁以上男子都要进宗祠参加祭祖活动,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这天登记(也叫“上谱”)。

如今,南昌人依然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市民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在一些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放在一起,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再坐下来吃。

吃热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老话说“冬至隔夜吃胡葱烧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打麻糍果。

不仅如此,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上饶的冬至热闹非凡,农村除了扫墓外,还要打麻糍果。九江每年则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窗外会响起“咚咚”打糯米粑的声音。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吃糯米饭、酒酿汤圆。

在宜春,人们冬至则要吃糯米饭,喜欢吃甜的便在里面加上红薯,咸的则加豌豆和腊肉。而赣州客家人冬至当天则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寻根仪式;在饮食上,冬至要吃酒酿汤圆,俗称“冬至不挪圆,老公小鬼不赚钱”。

腌肉酿酒。

另外,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另外,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人们都特别喜欢。

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有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这些节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过外国也有节日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种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人可能会把粽子放在水边祭拜屈原。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风俗,人们会把粽子放在水边,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过端午节时,还要划龙船,那场面可热闹了!划龙船还没有开始时,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有时挤都挤不进去,所以最好来早点来。划龙船开始时,现场更热闹了,人们会拿着粽子在旁边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拿着桨奋力划动着,哪一队先到终点就会得到奖品,那奖品想都不用想当然是粽子了。

中秋节也是我过得传统节日,中秋节必须吃美味的月饼,月饼的陷也有很多,人们都喜欢吃。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也是有一个传说的,就是嫦娥为了不让一个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把这一天叫中秋节。中秋节的由来可真悲伤啊!不过,有些人会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为了赞美嫦娥的高尚品质。中秋节是我最爱的节日,因为奶奶会给我讲好听的故事,吃晚饭时,难免会拿几个月饼吃,奶奶有时要哄我,就会把月饼放在嘴边,说几个故事,再给我吃。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节,每人都要一口气吃几个月饼,月饼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过中秋节总是开开心心的。

家乡的风俗

今天是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和大爸、弟弟一同在奶奶家过除夕。

晚上8点我们聚在一起看精彩的春晚节目,这样看下来,我最喜欢的是牛莉和郭冬临主演的小品:《一句话的事》,看了这个节目大家都开怀大笑,的确非常有趣。大家都知道在12时左右可以放鞭炮,可是还没到点,炮声已连续不断,大概是人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想尽快送走牛年,迎来虎年。我们也不甘落后,爸爸拿出大鞭炮点燃,随着“呯、呯”的响声,烟花在空中绽放,像五彩的花儿,漂亮极了。过了一会儿,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放鞭炮,空中绽放的烟花也显得越来越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节的喜悦。

家乡风俗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是福建,向海而生,四处讨生活的福建人在哪里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园。走南闯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乡风俗就是那一碗热腾腾的馄饨。

大街小巷里,放眼望去,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小挑馄饨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变得有些名不副实,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别具风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馄饨店都成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里的吆喝声依然不改曾经的经典。每次回家乡,只要能吃到馄饨,听到那地道的家乡吆喝声我就心满意足了。

馄饨是一种汤食,汤食中的馅儿满足了口感和味觉的需求,而汤流进了我们的胃里,温暖了我们的整个身体。人们常说,福建的馄饨就有那一种鲜美味,在不知不觉间,这也成了我们的地理标签,于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乡的馄饨也就演化成了家乡的习俗。

记得我第一次吃馄饨还是几年前跟爸爸回家乡,一路上风尘仆仆,回到老家已经是黄昏了,可我们一家人还没吃晚饭,早已是饥肠咕噜了。于是爸爸就带着我们到了一个馄饨店,他说他小时候经常在这吃呢!不知道老店还在不在。但让父亲眼前一亮的是,几十年的老店不仅还在,门帘也越发的威武了。爸爸点了几碗馄饨,几分钟后,馄饨终于上来了,看着冒着热气同时又散发着香气的馄饨,我想起来父亲多次给我形容的家乡美味,就有点期待。

只见馄饨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脸,吹弹得破。而且每个都包成精致的蝴蝶状,这就有了一种体型美。我把它吹了几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当一口咬下,那一口馄饨,一股肉香顿时弥漫了整个口腔,它的馅肉质鲜嫩,口感爽嫩。而馄饨汤是原本单调的面汤,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后,汤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汤就变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个底朝天,那味道,简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后,我就开始喜欢上了馄饨。

走过很多地方的路,品过很多鲜美的食物,唯独带着家乡味的馄饨,让我回味悠长,长大后慢慢明白,那馄饨里包的不仅是美味,还有。

家乡的风俗

阜新是辽宁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没有像哈尔滨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风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开门迎财神。年夜饭里要有鱼和丸子,有鱼是因为“年年有鱼”,丸子是因为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烟花,放完了烟花才能回家吃饭,还有除夕当天只能吃两顿饭。

说了一些除夕的风俗,初五的风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烟花还有我认为最好玩的一项活动,还要吃一样东西。

吃的东西是一个小朋友很爱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东北人们才做的习俗,但大家也就吃一两根。好多人都会去冰场滑冰,因为阜新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冻一层结实的冰。

爷爷告诉我,好多老年人从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人来到冰场上坚持滑冰呢!

关于初五吃冰的这个习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网上查到,据说以前没有钱去买冰棍吃,人们就在井边上挖冰块去吃。这样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好多人都认为初五吃冰就可以让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浑身有劲!到现在为止,东北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习俗,我们家一直遵循这些习俗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希望你的家乡里也一样有很有趣的风俗。

家乡风俗

10月19日、18日,富阳龙门古镇将举办独具地方风味的民族风情节。

接下来我介绍的是家乡特产。

东坞山豆腐皮:东坞山豆腐皮是阜阳的传统特产,素有金衣之称,至今有千年历史。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其特点是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

峡岭湖笔:抚养特产峡岭湖笔,说道独具魅力的中国毛笔,笔毫挺拔而坚韧......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节吧!

这就是我那美丽又丰富的家乡———富阳。

家乡的风俗

每逢临近春节的那几天,村里热闹得很,妇女们忙着打扫房屋,男儿们则忙着杀鸡宰羊,置办年货,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了,他们都变成了“牛皮糖”粘得很,围着母亲要这要那。我的家乡包的水饺与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都用圆形的面皮包,而我的家乡则用梯形的面皮包,包出来像一个个“金元宝”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饭菜,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样,反正我们家是一定会看完的,这个习惯可能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午夜十二点还会放美丽的烟花,美丽极了。

第二天一般凌晨五点钟就要起床,先给灶王老爷供上香甜可口的饭菜在吃早饭。然后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他们会给压岁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哦。我回家后会先找爸爸给我的压岁钱,我有一点不明白,别人家都是直接给孩子,而我父亲非要藏起来,他还会给我指定范围,其实不用指我也知道,一定夹在书里,可是我的书太多了找起来很麻烦,但找到后会有一种成就感。

忙完这些事后,新的一年便真的开始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