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专业15篇)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专业15篇)

ID:6892799

时间:2023-11-27 12:49:40

上传者:紫薇儿

8.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对提升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是一些经典读后感摘抄,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法西斯的军队要打到村子里来了,科利亚和家人准备在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无法带走,所以他把自己重要的东西装在木匣子里,从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把木匣埋在了地下,使他的东西避免了被法西斯的军队抢走。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使我明白了,要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我们最近学了一篇叫"科里亚的木匣"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科里亚在战争的时候还小,他走了十步,把匣子埋在地下,四年后,科里亚回来找木匣,他量了十步,没有找到木匣,他仔细思考,走了五步,找到了木匣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自己也在变化。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家住在十八楼,小的时候,电梯的按钮我只能按到十六,而现在,我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按到最高层,姥姥家有只狗叫丢丢,去年我去姥姥家的时候,它只能窝在纸箱子里爬来爬去,今年,我去姥姥家的时候,一开门,一只欢蹦乱跳的狗就扑了上来,我问姥姥:"这只狗是谁家的呀?"姥姥是:"这不就是丢丢吗?""啊!都长这么大了!"我惊讶地说。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变化,甚至动物也在变化,世界万物都在起变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事物。

文:米乐(三年级)。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这一课,科利亚的家乡因为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妈妈、奶奶要带科利亚离开,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全部带走,于是妈妈就把一些东西放到一个大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数了三十步,将箱子埋下。科利亚把一些小玩意儿放到一个小木匣里,因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所以他就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过了四年,科利亚他们回到了家乡,妈妈因为变化不大所以还是数三十步就能找到,而科利亚因为这四年变化大,步子也变大了,所以他量十步就找不到匣子了,应该量五步。而且法西斯太残忍了,把那么多东西都抢了,好坏!

三年级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xxxx版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凸显“语用”这个核心目标呢?本文结合今天所听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谈点个人的`意见。

第二节课老师展示课例《科利亚的木匣》,老师具有极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研读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重点句子,通过演一演、读一读、悟一悟使学生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教学字词时,老师以文中的多音字为切入口,从词到句,一步步落实字音。书写教学更是细致,孩子们掌握得很扎实。品读“埋木匣”的环节时,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动词进行教学。先让孩子圈动词,再让孩子说一说动词的作用,让孩子在自主中体会到每一个动词的运用都是有它们特有的目的,而文中科利亚的一系列动作“数”、“量”、“挖”、“踩”等看出了他是个做事认真、仔细的孩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意识以及运用文本插图的意识令人称道。同时,老师在本堂课中所抓的语用点,即利用动词突破文本重难点,又进一步进行了“写”的结合。

在教学课文时删繁就简,精选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精心设计问题;板块要整起推进,引导求“精”,着力打磨重点语段;注重得法,精心安排迁移运用等着力去改变。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有所获,有所思。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去芜存精,勇于取舍,善于取舍,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抓实,注重以点带面、点石成金,那么,课文教学就能变得简单、扎实、朴实、丰实。

总之,这节课,老师极具亲和力的用心触摸心、用情引领情,和学生共同走进了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带给我们一节美丽的课堂。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我有一个好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一个人。

尽管她白天工作很忙,但是她晚上还要辅导我学习,好像不知疲倦似的。有一次,爸爸回来很晚,只见她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头无力地靠在沙发上,半眯着眼,当她一看到我时,就问:这次的数学测试卷发了没有?发了,我只得了89分。我有点口吃地说。听了我的话,爸爸立即起身,把我叫到房里,拿着卷子,一点一滴地给我讲解,她讲得那么认真,连一个符号也不放过。好像刚才的疲劳已经跑到了九霄云外。

还有一次,我在客厅里看电视,爸爸一个人在房间里学电脑,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听见爸爸在房间里说:小玉,过来教我一下,怎样才能把我打的这篇档案存到我的文件夹里?我教爸爸时,爸爸看得很认真,只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嘴里喃喃地念叨着,当她弄懂以后,她的脸上现出得意的.神情,高兴得就像个孩子。我说:爸爸,您这么大了还要向我这个小学生请教,您不觉得脸红吗?爸爸说:不懂就问,才能学到新知识,能者为师嘛!听了爸爸的话,一种敬佩之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瞧,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三年级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赵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如奚落等;

2、把三篇课文读准确、流利,并读出感情;

3、学习课文,懂得文中讲的道理;

4、让学生初步体会通过一件生活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2、把每课的生字扩词语2个,写到书上,注意边写边记忆;

3、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原来,在赵老师给我们呈现的精读课之前还有识字课、过关课。赵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课文的'过关,这才保证了“精读”课的质量。

在精读课中,赵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直奔中心法”的。没有声情并茂的导入,没有貌似启发的“还有吗”“你再想想呢”。直接完成对课文重点的填空,再道理,归纳方法。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了总结道理的方法,体会到了一种表达方法。在后面的拓展课和练习课当中,赵老师还会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总结道理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运用“通过一件生活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系列的课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不提高?可见,语文主题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去读大量的语言材料,它需要老师进行有效地组织。在大量的语言材料面前,教师要着眼于学习方法的习得与运用,提炼出文本在提供方法指导方面的意义性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写作。因为最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教”自然应当着眼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不需要教”的落脚点。

科利亚的木匣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再读评议。

5.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2.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口述、评议。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木匣》

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设计。

18.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始挖掘。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为了躲避灾难,妈妈和科利亚都把一些无法带走又非常心爱的东西埋了起来。然后一起搬到喀山去了,在那儿差不多住了4年。终于法西斯被赶走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故乡。当科利亚满怀喜悦去挖木匣的时候,哎呀,心爱的木匣不见了。我们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幻灯片出示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八自然段,思考:此时科利亚的心情怎样?

2.指名读并提问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情吗?(2-3名)(难过、着急)。

3.是啊,难过、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挖不到木匣的可能:

(1)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2)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3)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4.这几种都有可能吗?你有什么理由?小侦探们再认真仔细地读一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有关的重要线索可以用笔划一划。

5.四人小组合作商议。

6.这几种都可能吗?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

三、细读课文,讨论可能。

(一)讨论第一种可能性: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3.交流: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不是被法西斯挖走的,因为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都没有发现,目标小的木匣更不可能被发现。

4.朗读指导。

这个问号有没有什么问题?反问,读出这种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二)讨论第二种可能性: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2.回答,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妈妈却在那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那妈妈当初是怎么埋的。小侦探们快速找出妈妈埋木箱的线索。

3.妈妈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很快把箱子找到。你看妈妈是多么的高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妈妈挖到箱子后的高兴、兴奋劲儿。

5.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用的都是数步子的方法,结果挖到了箱子,可见数步子的方法是很管事的。所以这种可能性就没有可能了。

(三)讨论第三种可能性: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1.为什么说挖的方向是对的呢?

2.“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幻灯片出示)请小侦探们联系妈妈埋箱子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都用了数步子的方法)。

4.交流体会。

“挖呀,挖呀。”——科利亚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结果都没有找到。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科利亚挖木匣的深度没有问题,广度也没有问题。

“仍然”——科利亚无论是朝左边挖,还是朝右边挖,都没有找到。

5.带着理解,指名读——齐读。

7.“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8.交流:“房子还在”——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9.科利亚挖木匣的方向也好,深度也好,广度也好,都没有问题,这三种可能性也就不存在。

(四)讨论第四种可能性: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幻灯片出示第十一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明白了什么?谁也来说一说?(出示示意图)。

3.交流:是啊,科利亚一家在喀山住了差不多四年,木匣是四年前埋下的,所以那时科利亚的十步只有这样大。而四年后,科利亚九岁了,长大啦。步子也大了一倍。所以当年的十步只有现在的五步。

4.说到这里科利亚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读出科利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高兴和肯定的语气。

(2)自由读——指导——齐读。

(五)读第十二自然段。

这回,科利亚挖到了吗?一起读一读第十二自然段。

1.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果然——说明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2.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精读“启发”,明白道理。

1.思考:从这件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2.自由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幻灯片出示)。

(1)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问号是表示疑问吗?用疑问表示更加肯定。

(2)想一想,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3.引导联系实际。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在发生着变化,你能举例吗?

4.自己身上有变化,身边很多事物也在发生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5.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最后一句话。

6.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留疑下课。

1.回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写下来。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1、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1、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小黑板、挂图等。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2、学习6——12自然段。

(1)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1、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2、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挂图、投影片。

2课时。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1. 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一、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

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前:

妈妈 埋大箱子 走30步

科利亚 埋小匣子 走10步

2.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

找到木匣的?

(1)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后:

妈妈 走30步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亚 走10步 没有挖到小匣子

(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

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

(3)随文理解“不光……还”。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

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

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指导复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