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教案幼儿园(模板18篇)

镜泊湖教案幼儿园(模板18篇)

ID:7538441

时间:2023-12-22 08:21:14

上传者:雁落霞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儿园教案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幼儿园教案

1、学习歌曲的基础上,能感知ab两段音乐的不同,并唱出a段欢快的音乐,b段优美的音乐。

2、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

1、材料准备:录音机、磁带等。

2、经验准备:谈话活动:了解什么是郊游,初步对郊游的活动产生向往。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美丽的春天来到了,老师带你们坐火车去郊游,谁当司机(幼儿争先恐后)好,请-幼儿当小司机,我们当乘客,"我们去郊游了"。

二、学唱歌曲,体会情绪。

1、有感情朗诵歌词。

2、教师范唱或放歌曲录音。

3、歌唱:《郊游》。

(1)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郊游的快乐,引导幼儿说唱歌词。

(2)放录音带《郊游》,引导幼儿听出有两段"不同的"音乐。

(3)学唱歌曲,教师用不同的动作带幼儿唱歌,让幼儿感知歌曲的节奏和ab两段不同的"情绪"。

(4)教师与幼儿一起按歌词合节奏地进行歌表演。

重点提示幼儿注意:白云飘飘,春风柔柔…….的唱法,要求声音轻柔、甜美。

4、教师用琴反复教唱,指导幼儿找出歌曲相同部分。

5、随音乐伴奏带演唱歌曲。

三、创编表演,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1、刚才我们高兴的唱着歌,来到了这么美丽的地方,此时此刻你们想干什么?(游戏)。

2、听音乐即兴表演:划船、钻山洞、拍手、过小桥……等等,教师适时指导。

3、分组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在旋律相同部分做相同动作。

四/结束部分。

大家玩的很开心,可是时间不早了,我们一起乘火车回家吧!

幼儿园教案

1、幼儿动手操作初步感受溶解现象,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能够用语言完整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述出来。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秩序操作的好习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每人一个水杯、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背景音乐。

1、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们好,我们是糖宝宝和和勺子宝宝,你们想不想听我们的故事呀?”

2、老师拿出白糖和一杯水,请幼儿猜猜把白糖放入水中,勺子还能找得到么?

3、把幼儿的猜测用笑脸和哭脸表示,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幼儿操作实验,讨论:发现了什么?白糖去哪里了?

1、幼儿自由进行水的溶解实验。步骤如下:

(1)想一想:需要放多少糖(一勺糖)。

(2)看一看:白糖还在吗?

(3)搅一搅:用勺子搅拌。

(4)再次看一看:白糖还在吗?

2、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3、提出问题:糖跑到哪里去了?

4、师生交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1、向幼儿介绍这一现象叫做溶解。

2、向幼儿解释什么事溶解,提出问题:白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了什么味道?

3、幼儿品尝糖水。老师:糖很甜,你们可不可以多吃呢?

1、还有其它的哪些物质能够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老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在背景音乐下,幼儿能够大胆地把饮料送给老师,并告诉老师是用什么做的,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品尝自制饮料。

镜泊湖教案

1、了解镜泊湖景色形成的条件和景物特点。

2、让学生体会“奇”在何处。

3、学习按景物的不同特点,领会镜泊湖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犝馐且黄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运用“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议一议”四步进行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堂课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让学生全体参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一)读题、解题。

你想知道什么?

春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什么奇观,有哪些景点,各景点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二)讨论。

2、它是个怎么样的湖?

3、它有什么奇特的景色?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说一说。

(1)说说课文中神话故事的梗概。

(2)神话与现实生活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填一填。

牬说中()是罗女的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4、议一议。

(1)文章引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转入镜泊湖,从传说中怎样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传说镜泊湖是红罗女的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三)学习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三段。

2、说一说。

(1)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两句话有何联系?(总分关系)。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填一填。

(1)镜泊湖位于(),是因为()形成的。因为()所以称为镜泊湖。

(2)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和(),它的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有精致的别墅外,这里只有()的、()的、()的。它的奇丽多变表现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胜收,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镜泊湖的()美。

4、议一议。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2)第二自然段介绍镜泊湖的什么?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镜泊湖景色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说出这一自然段中景点名称、位置、景点奇特的地方。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它与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3)说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瀑布的动态美。

3、填一填。

牭跛楼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课文从()和()两方面写出它的美。

4、议一议。

描写瀑布气势和美景的?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

(2)说说本段中各景点名称形成的条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律林是指(),它形成的条件有:

(1);

(2);

(3)地下森林()物产丰富,林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写。

四、小结。

1、体会动静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对镜泊湖的介绍,说明了它的景色极其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镜泊湖教案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通过阅读,体会镜泊湖的景色奇在哪里。

师生共同查阅镜泊湖的图文、音像资料。

1课时。

一、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4·《镜泊湖奇观》。看了这个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2.看了这个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样的?

镜泊湖有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对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对提不到的问题进行点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形象感知,一边看镜泊湖的录像,一边听读课文,—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文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刚才提出的问题分别能在哪几个自然段解决。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情。

1.自主读书,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将你读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将你没有读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小组同学讨论,研究,合作学习。

4.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适当的进行点拨、指导。

动态静态美相结合:将镜泊湖景色的静,吊水楼瀑布的动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动静结合这种描写方法所体现出来的美。

镜泊湖的景色奇在哪里: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去解决。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朗读方法。

板书:

形成:火山喷发。

24*。

瀑布:从不结冰。

森林:火山口里。

镜泊湖教案

全文共分三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是读通课文,学习课文。

第1。

2小节(体会湖名由来之奇与形成之奇),重点放在学习按节意合并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方法上。

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学习课文第1、2小节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文第三、第四节(体会自然风光之奇与吊水楼瀑布之奇),重点放在学习课文第3、第4节的写作方法上(学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练笔训练,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第三教时,学习课文第五节,了解地下森林的奇。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原因,体会其奇之所在。

其实,学生知道先概括后具体、知道总分,知道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就是真正到动笔时,就无处下手了,不知如何写具体。所以,老师上课的读写结合点要小,要切合学生实际。比如,本课第三小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范例。“自然朴实”作者选取的是山岩、花树、湖水、林海等,大自然赋予的,不经人工雕琢的景物,用(怎样的景物)这一词组,把它写具体了;写“绮丽多变”时,又选取了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山峦、石岛的样子,用(什么地方怎么样)这一词组把它写具体了。我就抓住这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练笔。由于是五年级学生了,所以要写两个特点,还要注意衔接,要求以段的形式练笔了,提高了练笔难度。在上第四小节,我没有在写瀑布规模大,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写它不结冰是什么原因等方面纠缠,因为,有的以前上课已经讲过了,有的属于科学知识范畴,学生感兴趣可以上网查询,我在课上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抓住动词,进行动态描写上。要让学生了解“动静结合”写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做到动静结合,使可以生动一些。第二层次的练笔要求更高了。

我在课堂设计练笔训练时,要求是分层的。比如:一星题;以“我们的教室既整洁又美丽!”为总起句,仿照课文第三小节,学习具体介绍某一地方的二个特点。对班级中成绩比较差(语句不通、动作较慢)的学生来讲,仿写二个特点,已经是能力有限了。以“学校的花园既美丽又热闹”为总起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学习具体介绍某一地方的二个特点。这个要求肯定是班级中中等以上学生能够胜任的。三星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自主选择内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学到的写法进行写作。

幼儿园教案

2、能听辨出mi、sol、la,并能初步理解三个音在五线谱上的关系。

1、老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根据小鸡,小兔.小鸟的体型.特征,确定它们代表哪个音。

2、幼儿自选小动物的头饰,进行游戏。

4、违反游戏规则停玩一次。

2、说明游戏规则:幼儿根据听到的音乐自由表现,音乐停,小动物迅速站到自己的家内。

4、引导幼儿相互讨论,分配角色,商定规则,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和配合,幼儿自由游戏。

《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的教学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形象。本设计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提倡自主学习,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在读中想象,读中体会,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领,略镜泊湖的美丽神奇,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式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镜泊湖及周围景观的特点。

2、体会镜泊湖景色“奇”在哪里。

教学难点:

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收集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2、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等阅读障碍。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巩固生字词。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镜泊湖有哪些奇观?

2、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四、自主品读,领悟“奇观”

假想旅游,学生自主选择游赏景点,师生进行相应段落的学习。

(一)读画结合,领悟镜泊湖的美。

1、认真读第三自然想一想镜泊湖景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边读边浮现美丽的画面,你能不能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

3、播放课件,欣赏镜泊湖美景。

4、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的喜爱。

(二)读赏结合,领悟“吊水楼瀑布“的奇。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朗读品味,体会瀑布的壮观气势及成因,探究“倒影奇幻”。

3、播放课件,观赏瀑布美景。

4、对比朗读,体会镜泊湖的静和瀑布的壮观。

5、学做导游,学生对照课件画面做解说。

(三)合作探究,领悟“地下森林“的奇。

1、自由读文,找出火山口“形奇”的词句。

2、合作学习,讨论“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3、观赏课件,假想旅游,体会“地下森林”的神奇壮丽。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假如你刚从镜泊湖游赏归来,你会写一怎样的留言?

课件出示句式:镜泊湖,你,我!

2、为镜泊湖设计一则广告词。

六、布置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镜泊湖。

地下森林。

作者邮箱:yingene5872@。

镜泊湖教案

1.通过本课学习,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了解各段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1段,弄清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及其有关的传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

(二)了解镜泊湖的形成及有关传说。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我们祖国不仅有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而且有许多高山大川,江河湖泊。镜泊湖是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的一个有名的湖泊,那里的景色迷人,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到镜泊湖去游览一番。“奇观”是什么意思?(题目中的“奇观”是指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二)听录音,边听边想:

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那里有些什么奇观?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消灾弭祸:消除灾祸。弭同“弥”,止息的意思。忌妒:这里指因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好东西而心怀怨恨。炽热:极热,炽,是火旺的意思。缤纷:种类很多,五颜六色。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胜,能够承受。不胜,接受不完的意思。耸峙:高高的直立。斛:过去的量器,一斛等于五斗。郁郁葱葱:形容森林苍翠茂盛。欣欣向荣:形容林木繁密,生机勃勃。)。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可以先让学生置疑。)。

(五)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1段〈第1、2自然段〉:讲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第2段〈第3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第3段〈第4自然段〉: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情景。第4段〈第5自然段〉:重点描写地下森林景色的奇观。)。

(六)指四名同学分段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镜泊湖在什么地方?课文主要讲了镜泊湖哪些主要景点?读后让学生回答。

(镜泊湖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课文主要写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个主要景点。)。

(七)学习课文第1段。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1段。

2.提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后给予解答。(可先让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然后老师再给予补充纠正。)。

3.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复述课文中的传说故事。

(八)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习词语:

消灾弭祸天廷忌妒索取争执炽热阻塞绮丽别墅点缀。

一望无际缤纷耸峙奇幻俯视黝黑美不胜收郁郁葱葱欣欣向荣。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2、3、4段。

(二)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处景点的具体情景。

(二)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点的特征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的。

(三)体会文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1段课文,并说说第1段所写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说出这段话的段式待点是什么?

(总——分段式。先总说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然后再具体展开说明它怎样“自然朴实”,又怎样“绮丽多变”。)。

3.课文是怎样写镜泊湖是“自然朴实”的?读出有关语句。

4.课文是怎样写镜泊湖“绮丽多变”的?读出有关语句。

6.仿照这段话,自己组织语言说一段话。(要求运用:“……除了……没有…………只有……然而……”这些词语。)。

小结:课文第2段,作者是从整体上向我们描述了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即: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

7.齐读第2段。

(三)学习第3段课文。

1.学生自学第3段课文。边读边思考:

(1)吊水楼瀑布在什么地方?

(2)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3)“千军万马”、“声闻数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在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时,吊水楼瀑布结冰吗?为什么?

2.分小组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

(在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启发学生充分发言。)。

小结:课文第3段,作者重点介绍了镜泊湖的著名景点: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景象。由于瀑布流水处在剧烈的运动中,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也从不结冰,这是动态的描写,与第2段的静态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

3.齐读课文第3段。

(四)学习课文第4段。

1.学生自学课文第4段。边读边思考:

(1)地下森林为什么要说“所谓地下森林”?

(2)为什么能在这里长起郁郁葱葱的森林?

(3)什么叫“俯视”?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俯视时感觉怎样?

(4)为什么地下森林的树木会“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2.自学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由于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照射,镜泊湖这里的地下森林长得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3.指名读第4段课文。

(五)朗读课文。

(六)镜泊湖的景色有静有动,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七)总结(略)。

(八)作业。

1.复习课后练习第1题。

2.填空。

(1)除了镜泊山庄有一些()别墅外,这里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山岩,()的湖水,()的花树,()林海。

(2)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着,一到陡崖,突然下(),顿时()万斛珍珠,()起千朵银花,水雾(),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同幽静的镜泊湖形成鲜明的()。

镜泊湖教案

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形象。本设计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提倡自主学习,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在读中想象,读中体会,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领,略镜泊湖的美丽神奇,获得美的享受。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式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1、了解镜泊湖及周围景观的特点。

2、体会镜泊湖景色“奇”在哪里。

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一课时。

制作课件,收集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一、故事激趣。

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2、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等阅读障碍。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巩固生字词。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镜泊湖有哪些奇观?

2、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四、自主品读,领悟“奇观”

假想旅游,学生自主选择游赏景点,师生进行相应段落的学习。

(一)读画结合,领悟镜泊湖的美。

1、认真读第三自然想一想镜泊湖景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边读边浮现美丽的画面,你能不能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

3、播放课件,欣赏镜泊湖美景。

4、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的喜爱。

(二)读赏结合,领悟“吊水楼瀑布“的奇。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朗读品味,体会瀑布的壮观气势及成因,探究“倒影奇幻”。

3、播放课件,观赏瀑布美景。

4、对比朗读,体会镜泊湖的静和瀑布的壮观。

5、学做导游,学生对照课件画面做解说。

(三)合作探究,领悟“地下森林“的奇。

1、自由读文,找出火山口“形奇”的词句。

2、合作学习,讨论“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3、观赏课件,假想旅游,体会“地下森林”的神奇壮丽。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假如你刚从镜泊湖游赏归来,你会写一怎样的留言?

课件出示句式:镜泊湖,你,我!

2、为镜泊湖设计一则广告词。

六、布置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镜泊湖。

吊水楼瀑布。

神奇、美丽。

地下森林。

《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的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3.理解体会课文语言,想象镜泊湖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国山河的壮丽。

4.能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并尝试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体会课文语言,想象镜泊湖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国山河的壮丽。

2.能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语。

师: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古迹,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板书课题)。

2.读题。

师: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问题组织交流。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感受形象。

1.导语。

“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哪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在课文中做好记号。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组织交流。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三、精读课文,品味想象。

1.分组研读、讨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自愿组成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

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结果。教师随机指导: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如屏似壁、退避三舍”很神奇。并让学生朗读课文相关描写的部分。(加以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理解“如屏似壁、退避三舍”的意思,想象奇观。

(2)“奇在吊水楼瀑布”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万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并让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

(3)“奇在地下森林”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并让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3.诵读积累、比较。

(1)让学生自由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句子。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地下森林是静态描写;吊水楼瀑布是动态描写。)。

四、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还觉得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可以再细读课文,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

五、迁移增效,超越课文。

1.可补充阅读《大漠奇观》扩大学生的阅读,强化对课文写作特点的领悟。

2.练笔。

描写一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和静态。

板书设计:

传说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静态)。

湖面水平如镜吊水楼瀑布(动态)。

地下森林(静态)。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1、在观察中,发现小兔子的可爱,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2、学习用各种方式感知兔子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可爱的兔子。

2、实物小兔1只、兔子吃的胡萝卜、白菜、青草各少许,竹笼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将兔子抱进活动室,激发幼儿兴趣。

2、请小朋友看看,今天是谁也到我们教室来了?(兔子),小兔子可爱吗?(可爱)。

它有两只什么样的耳朵?(长长的耳朵),我们把它起名叫《长耳朵兔子》好听吗?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长耳朵兔子,它有哪些方面特征。

二、展开。

1、运用各种方法感知兔子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指导语:

(1)看一看,兔子长什么样?你最喜欢兔子的哪个部位。

(逐一观察兔子的每一个部位,突出兔子的观察与认识)。

(2)摸一摸,大胆说出你的感觉。

(如:兔子的毛白白的,毛茸茸的很光滑)。

(3)学一学兔子是怎样走路的。

请一幼儿上来示范兔子跳的动作。

然后问大家:兔子是怎样走路的?(蹦蹦跳跳)。

(4)兔子喜欢吃什么?(胡萝卜、白菜、青草)请一幼儿喂兔子。

2、编儿歌:小兔子。

(1)请小朋友用几句话把兔子长什么样说清楚,编成儿歌好吗?

综合小结:

耳朵长,尾巴短,一张嘴巴分三瓣。

后腿长,前腿短,蹦蹦跳跳真可爱。

(2)幼儿学儿歌。

3、小实验:兔子的耳朵是怎样转动的?

(1)将小兔放入竹笼子里,教师提醒幼儿要注意观察兔子的耳朵会不会转动。教师猛然击掌。

然后请幼儿玩玩兔子的耳朵有没有转动的?兔子的耳朵是怎样转动的?问什么地方转动?(向上、向后)。

(2)请幼儿击掌,再实验一次。

4、带小兔子到草地上玩耍。

教师:请小朋友注意观察小兔子的动作,不要惊吓小兔子。

三、活动结束。

德育教育。

小兔子很可爱,也很逗人喜欢,如果小朋友家里饲养有小兔子,注意观察吃东西的神态,有人经过时的表现等等。

小兔子也很善良,要向它学习讲卫生、爱清洁,做个乖孩子好吗?

《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的教学教案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7课-《镜泊湖奇观》。(板书课题)。

2.弄清“奇观”的含义。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3.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镜泊湖的奇观。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一看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那里有些什么奇观?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在汇报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互相补充。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要读准下列字的发音。

牡墅缤蚀。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消灾弭祸美不胜收绮丽多变水雾弥漫耸峙阻塞。

四.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第4、5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处自然景观。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其中一处,进行自学。画一画有关句子,想一想它们到底“奇”在哪里。

2.报自学情况。

吊水楼瀑布之“奇”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但瀑布从不结冰断流。

(2)宽43米,高25米,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

(3)已有上万年历史。

重点理解下面这个长句子:

“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淌着,一动陡崖,突然下跌,顿时抛撒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同幽静的镜泊湖形成鲜明的以照。”

(1)看课文插图或录像资料,再结合这段文字,想像湖水流向深潭的样子。

(2)反复朗读,体会瀑布之美。

汇报“地下森林”之“奇”。

(2)朗读本段内容,体会这一景观的特色。

3.体会作者看到这两处奇形怪状观时的心情,带着赞叹的语气,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

4.指名朗读这两段,同学互评。

五.学习课文其他内容。

1.课文第1自然段,写镜泊湖的来历,运用了以传说开头的方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知道镜泊湖的哪些景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六.总结全文。

《镜泊湖奇观》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再加上生动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作者邮箱:bqyj521@。

《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的教学教案

《镜泊湖奇观》是第十一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它通过描写镜泊湖独特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壮丽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根据此训练重点和课文内容、类型的特点,以及让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需要,本课教学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

让学生多读。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需要。这节课的教学,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轻声读、有感情的读,来理解课文,如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形成和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初步理解,并为作导游介绍打下基础。另外,还对描写精彩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熟读、有感情地读,在体会感情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让学生多说。说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并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的创造性思维。从复习镜泊湖的形成开始,就让学生讲述镜泊湖形成的传说和现实形成。并且,在教学描写镜泊湖景色特点的一段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说多练。在教学另外两段时,让学生投入到导游的角色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理解和见识,进行发挥性的介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的迅速发展。

让学生多练。光读光说,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还很难快速地发展语言,教师还有必要给学生以说话的句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一段时,就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题和两个语言训练的填空题,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镜泊湖景色的形象感受。

《镜泊湖奇观》教案

教学目标 :

教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教养目标:1。理解并学习文中描写准确生动的词语。

2.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形。

成原因。

3.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4.感情朗读课文。

发展目标:学习按照景物的不同特点,描写它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直观法等。

教具准备:镜泊湖美景的放大彩图,有关录像带,幻灯片。

课前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极其壮丽,堪称奇观的课文,如《海。

上日出》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复习旧课,激趣导入  。

出示“奇观”,同学们,什么叫奇观?以前我们学过一些描写的景色极其壮丽,堪称奇观的课文,你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又来参观一处景色壮丽,堪称奇观的地方,那就是镜泊湖。(板书题目:镜泊湖奇观)。

快速阅读课,提出预习要求。

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生字新词。

理清文章脉络(分段、概括段意),把课文中讲到的镜泊湖主要景点的名称画下来。

集体订正,检查预习情况,质疑。

抓住重点,直奔中心。

1.再读课文,思考:(1)镜泊湖有什么特点?(2)课文重点描写了哪几个景点?适当圈点记录。

指名读第二段。

镜泊湖的自然朴实表现在什么地方?绮丽多变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出示镜泊湖美景的放大彩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听录音,体会领略这美丽的景色。

小结:这一段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从整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自然朴实而又绮丽。

多变。是静态描写。课文重点抓住了两个著名景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习第三段。

自学课文,找出景点名称、位置、成因,说出景点奇特的地方。

看有关录像,想象景点特色。并理解下面词语为什么用得好。

描写瀑布的特点:“泻入”表现水流急促的样子和流向。“蚀成”表现了时代久远,慢慢腐蚀的过程,联系上下文,也显示了水的冲力。“跌”水从上往下落。用“跌”加强了突然的特点。

(幻灯出示)“……抛撒万斛珍珠……溅起……势如千军万马……。”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它的意思,体会它的好处。

怎样说明瀑布的温度?

(因为它地处北国,当地气温极低,它不结冰断流,就成了奇特希罕的景观了。)。

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这与瀑布飞流直下有什么关系?

齐读课文,体会领略美景,总结写法上的特点。

总结学法:

读课文,找出景点名称、位置、成因,说出景点奇特的地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意思,读读体会好处,领略美景。

了解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运用学法,自学第四段。

集体订正,质疑。(幻灯出示重点词句,加以理解)。

指导朗读。

纵观全文回顾第一段。

镜泊湖多美啊!关于它的传说也非常美丽、动人,你知道吗?其实。

这么美丽,这么壮丽的景色,大家喜欢吗,还想不想再去?

看录像,听录音,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作业 :观察校园一角写一篇文章,注意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板书设计 :

镜传说:宝镜。

形成:火山喷发,岩流阻塞,水面抬高。

泊自然朴实。

整体特点(静态)。

湖绮丽多变静态与。

奇观宽、高、深动态相。

奇吊水楼瀑布抛、溅(动态)结合。

壁陡底平,景色壮丽(静态)。

观地下森林野生动物(动态)。

设计者:严志娟。

镜泊湖奇观教案

泊自然朴实。

整体特点(静态)。

湖绮丽多变静态与。

奇观宽、高、深动态相。

奇吊水楼瀑布抛、溅(动态)结合。

壁陡底平,景色壮丽(静态)。

观地下森林野生动物(动态)。

※此.教案获高明市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秀.教案设计评选一等奖。

24《镜泊湖奇观》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

(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教师: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教师: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镜泊湖奇观》教案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通过阅读,体会镜泊湖的景色奇在哪里。

师生共同查阅镜泊湖的图文、音像资料。

1课时。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镜泊湖奇观》。看了这个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2.看了这个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样的?

镜泊湖有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对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对提不到的问题进行点拨。)。

1.形象感知,一边看镜泊湖的录像,一边听读课文,—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文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刚才提出的问题分别能在哪几个自然段解决。

1.自主读书,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将你读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将你没有读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小组同学讨论,研究,合作学习。

4.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适当的进行点拨、指导。

动态静态美相结合:将镜泊湖景色的静,吊水楼瀑布的动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动静结合这种描写方法所体现出来的美。

镜泊湖的景色奇在哪里: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去解决。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朗读方法。

板书:

形成:火山喷发。

瀑布:从不结冰。

森林:火山口里。

《镜泊湖奇观》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2、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一课时。

一、揭题。

你想了解这奇观吗?

二、快速读课文,说说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1—2)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

二(3)镜泊湖自然朴实而又绚丽多变的景色特点。

三(4)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景色。

四(5)重点写地下森林的景色。

四、词语质疑。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并用一句或几年来句话概括自己的感想,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也可以自己概括。

2、学生自由读。

3、同桌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

六、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1、镜泊湖的景色的确奇妙,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

2、分工:每小组负责研究一段。

研究要求:认真研究,相互合作,把你所领略到的美与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讨论后再向大家交流汇报。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交流体会、互相质疑解疑。

4、大组交流讨论。(同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交流方式:(1)通过交流感受体验美;(2)通过提问发现美;(3)通过朗读感悟美、表现美。

第一段交流重点:镜泊湖的地点、形成、及名称是否名副其实。

第二段交流重点:理解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

第三段交流重点:体会吊水楼瀑布的.形成以及它磅礴的气势。体会雄壮的确良瀑布与幽静的确良镜泊湖形成的鲜明对照。

第四段交流重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及壮丽的景色,感受地下森林的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指导朗读。)。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摘录文中优美片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