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范文(16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范文(16篇)

ID:7777791

时间:2023-12-24 23:20:43

上传者:碧墨

教案的审核和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同事间的互相交流和专家的评估来提高教案的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优秀三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

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学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理清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三、一定要在反馈矫正上下功夫,正确对待错题本。

把你做错的题目摘抄到本子上,先改错,再进行分类整理,找到自己的不足,针对错题的错因对症下药。千万不要认为订正麻烦,要养成习惯,学习成绩优秀稳定的同学,往往很重视订正和收集错题。如果针对错题一定能很好地做到查漏补缺,那复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故在复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8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它与71的位数()(相同或不相同)。

(2)101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

(3)34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12802010○1020。

5693○52978064○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日本:3658200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印度:606500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50140○61340。

28906○28890620300○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50050055000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习。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先分级再分类比较。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课后习题。

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板书。

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如果没有电脑设备,也可板书。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x)班数学科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由于三年级是新分的班,但班里有许多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过的,对于他们的一些情况也有所了解,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插转来的和以前是其他班的,对这些学生我还不太熟悉,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新来的学生的了解和教育,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数学三年级教案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能熟练八个方向的联系。

多媒体。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简单的路线。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说说今天的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作业:课堂作业本

板书:认识简单的路线

东、南、西、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整理复习课(教材第58及第59页)。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正确口算、估算和笔算,

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交际法。

自主学习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ppt课件。

复习课。

1课时。

一、激趣引思。

口算乘法。

计算。

20×6090×3080×8015×20。

700×3080×4050×70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互动生成。

让学生看教材第教材练习题练习1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三、学以致用。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600×300=30×23=13×20=。

53×30=20×700=100×70=22×40=。

23×20=80×90=50×20=60×70=。

2、笔算。

58×2967×1347×5431×14。

24×1333×1165×2852×36。

四、拓展提升。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6×□=3□。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第59页练习十三。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

3、记教学机智。

4、记学生见解。

5、记再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422=25+0=0+28=。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3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1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36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第6-10题。

理解与表内除法相应的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和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类推等思维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口算。

18÷424÷212÷3。

2、填空。

210里面有()个十,1里面有()个百。

120里有()个百和()个十,也可以看作()个十。

1、教学120÷3。

(1)学生摆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想?

(2)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3)说一说120÷3你是怎样想的?

(4)口算。

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教学“试一试”。

(4)出示1÷3。

说一说,1÷3口算要怎样想?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算出得数。

指名口答是怎样想的?

1、练习七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七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练习七第8、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三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第5册第49页-52页的内容。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课件、钟面和两圈时间。

1、两个6时:同学们会看钟表了,下面这个钟面表示几时?

(6时)。这时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会有的同学在吃晚饭,而有的同学才刚起床?(因为一个是早上6时,一个是晚上6时),看来一天中有两个6时。

2、两个7时: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同上。

说明一天中有两个7时。

3、发散与设疑。

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

也就是说一天中钟面上所有的时刻都会出现2次,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来回忆完整的一天。

1、你们知道1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比如今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的1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夜里12时既是昨天的结束,又是今天的开始,1天就从这里开始了。

2、时针转第一圈。

(课件出示钟,时针指向12时),这就是夜里12时,这时我们正在睡觉,时间慢慢过去,我们要起床上学,上午上完了三节课,要吃午饭了,这时就到了什么时候?(中午12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走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时?(12个小时),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对呀,太阳正挂在头顶上,才过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时针转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叙述24小时与2圈。

(2)、呼应。

刚上课时同学们都认为钟面上所有的时刻会出现2次,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一天共有24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2圈,第一圈从数字12-12,第2圈又从数字12-12,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时间)。

1、设疑。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1:可以给它们增加一些时间名词,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师:这样行吗?我们以这个6时为例说说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时-12时改成12时-24时。

师:(黑板上出示钟面)下午1时改写成13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又一个小时,所以是13时。

晚上7时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数数)。

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时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教学"试一试"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