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优秀22篇)

初中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优秀22篇)

ID:8077539

时间:2023-12-28 13:06:41

上传者:MJ笔神

初中教案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初中教案的实用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教案

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3.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互动探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给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怆()。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2、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的划出.(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1)翻译下列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初中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二、教学策略:

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人。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要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提请教师解答。

2、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见板书设计)。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争取当堂背诵。

3、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3)文中的“动”与“静”。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5)文中的“景”与“情”。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7)文中的写景短句。

(点拨内容见参考资料)。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教师点拨下逐个解决问题,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文章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课后体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课文有的记事,有的是游记,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学生不但了解了古人的思想、情趣,还可以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继续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心情变化的原因。

3、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实际,确定如下教法:导入课文时,运用激趣导入法,开始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朗读法,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合作探究法,新时代教师随时都要有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互动学习,使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主阵地。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中,且增加了课堂容量。归纳整理法:对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学习主要以圈点勾画法和讨论拼读法为主。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我将教学分为六大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大声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小组翻译,弄清课文大意。

(三)积累文言词语。

(四)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五)背景资料介绍:

(六)链接课外阅读:《使得西山宴游记》。

在激趣导入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熟悉内容。在第三个环节夯实基础归纳整理本课文言知识。分析内容师生互动,以问题为主,引导思考探索。为了加深印象,补充《使得西山宴游记》使课内知识自然而然迁移到课外。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初中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主题思想。

1.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5分钟)。

1.师生互动:请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过的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阅读(30分钟)。

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的意象有哪些?有何作用?

(2)文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有何作。

用?(3)文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讨论。

三、分析(20分钟)。

1.请学生回答问题:

(1)《小石潭记》是谁写的?作者的背景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讨论其作用。

3.请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一节文学鉴赏课,通过学习《小石潭记》,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阅读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2.相关背景。

3.主要内容。

4.句式。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2相关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3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静穆和优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4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资料】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初中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初中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板书: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板书:水清鱼灵)。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板书:石异树翠)。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却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于是他遍游山水,寄情抒怀。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

(板书:乐由心生凄怆哀怨)。

(三)拓展延伸。

最后,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四)收束全文。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大家都是合格的小导游。是啊,小石潭清幽秀丽,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人念念不忘。今天的学习之旅暂告结束,但大家对美文美景的感受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领会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教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理清思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1.理清思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2.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10年。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11八年级必修

2、体会作者感情。

3、品析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互动序幕。

师简介文章的地位及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互动扩散:讨论与交流课前预习表的内容。

项目发现问题。

题目。

内容。

情感。

写作。

学生将预习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并凝成焦点问题。

三、互动火花:碰撞与探究。

师生共同交流,凝成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凝成的`问题进行探究、深化。

四、互动收获:共识与共鸣。

教师从文章内容、作者感情、写作特色方面做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互动四环节的模式进行设计,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设计好课前预习表,给学生一些指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文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整个过程中参与讨论交流,碰撞探究,最后在不断的评价和整合中对文章的重点及情感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充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并在人文情感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本次是初步的运用互动四环节的理论来设计,虽理论上觉得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因设计的内容过多,互动扩散发散的方面太多,学生不能及时发散,影响了后面的互动火花的顺利完成,导致时间不够,未能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因此,在以后设计时要注意发散点不宜过多,过宽。

张友平。

八年级小石潭记读后感作文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泡、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一一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是一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理解文只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3、背诵课文。

4、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读懂课文。

自学质疑:

1、你学过《江雪》这首诗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互相背诵一下,柳宗元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自己高洁、孤傲、执着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人格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通过预习,你对柳宗元有了那些了解,把你多柳宗元的了解写在下面。

二、通过预习,你一定可以熟练朗读课文了吧!那么试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把它们的读音写在括号里。如果除了这些字之外你还有不会读的.,别忘了把它们写在后面。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

蒙洛摇缀,()参差披拂。()()。

倘徊欢,()m而远逝。()。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三、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倘徊欢倘唬。

2m而远逝m而: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遂: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清:去:

如果除这些字词之外,你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就写在下面。

四、对字词你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现在你可以试着翻译课文了,别忘了结合课下注释、利用你手中的工具书哦!实在不会的句子,一定记在下面,和其他同学一起研究一下。

点拨解疑:

现在你可以和你们小组的同学合作探究,把你刚才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在其他同学帮助下你一定可以解决的。

当堂作业: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隔篁竹()清冽()为坻()。

为()参差()()m而()。

翕忽()悄怆()幽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

2、水尤清冽。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悄怆幽邃。

5、乃记之而去。

6、隶而从者。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而远逝,往来翕忽。

四、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8篇,合称__________。

五、下列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古义:可以今义:副词。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成衣服和其他物件的材料。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d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以:a全石以为底()。

b卷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

可:a潭中鱼可百许()。

b不可知其源。()。

教(学)后记:

21小石潭记

宿松县实验中学沈兴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凄。

清冷。

沈兴邦。

21小石潭记

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3、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互动探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给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怆()。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2、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的划出、(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1)翻译下列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书籍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第26课《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案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鲁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原文译文对照。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卷石底以出;以,而。

(7)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8)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9)翠蔓:碧绿的茎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2)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4)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6)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20)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1)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2)龚古:作者的朋友。

(23)宗玄:作者的堂弟。

(24)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11八年级必修

王建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

怡然()m尔()翕忽()差互()悄怆()()。

幽邃()寂寥()摇缀()隶()参差()()。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倘徊欢,这是静止的画面;m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

谭水: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轻快、活泼(倘徊欢m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

(4)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七、附总板书:

顺序景写法情。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心乐之。

潭中景物潭水:清澄侧面描写…特写镜头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相乐。

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十六

课    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对优美景物的描写和美好的情致。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唐代名家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山水游记,由于文字洁净有力,精美异常,加上柳宗元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异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因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让我们走进“小石潭”,与柳宗元同游,看看那里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趣。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范读课文,规范学生诵读中的字音和停顿。

(二)合作学习。

1、学习小组通过工具书和参考书,疏通字词句的含义,了解课文大意。

2、请一个学生做课文讲解(课前准备),其他学生勾画仍不懂的`字词句或对讲解提出质疑,请讲解的同学或其他同学解答。教师视情况适当点拨。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提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水尤清冽(特别)。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多)。

影布石上(映)。

明灭可见(或隐或现)。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景过清(因为)。

不可久居(停留)。

全石以为底(以……为)。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学生重新阅读课文,整理自己对景物描写的感受,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教师示范: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艳艳的日光蓝莹莹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色彩,又是用来烘托游鱼以见潭水之“清”的。水透明而鱼不透明,当日光下彻时,自然“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的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加上“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从潭上望去,有的地方溪光闪耀,有的地方为石岩所蔽,不见溪光。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而这又是写望中景物,重点在“望”字上。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诗意。)。

(三)学生自行朗诵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作者写山石、潭水、游鱼、岸势、树蔓都经过仔细的观察,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炼的语句描摹出来。这样优美的山水,在作者笔下却是“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这是为什么呢?以“与柳宗元对话”为题,就这个问题写一段文字。

周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