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优秀18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优秀18篇)

ID:8743191

时间:2024-01-08 23:26:29

上传者:影墨

阅读范文范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写作触角,提高我们的文学眼光。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永远的白衣战士》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三、《永远的白衣战士》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效率 娴熟 给予 监测 身先士卒。

疲惫 通畅 堵塞 搏斗 声色俱厉。

(二)我会填(标上正确读音)。

给( )予          塞(    )车。

自给(  )自足     堵塞(   )。

给(   )面子      边塞(    )。

(三)我知道。

1、(  )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     )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

2、护士长(  )倒在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一)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重点读课文四、五、六、七自然段,说一说叶欣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请和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

(三)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体会感受。

(四)拓展延伸:组织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五、课堂检测:

请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写下来。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2)比喻说话或办事果断坚决、明快利落。(         )。

3、文中的“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具体指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4、这段话反映了叶欣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

————————————————————————————————————————————————————————————————。

六、板书设计:

永远的白衣战士。

临危不惧。

叶欣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习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习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习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习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平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永远的白衣战士》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进行了知识梳理。

师:“请同学们来读读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生1读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

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师:“叶欣是机器吗,不是!她是一个血肉之躯,她有累的时候;可她又分明是机器,高强度高效率地全速运转着,这哪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能够做到的。”

生2读句:“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生3:“叶欣把同事关在了门外,自己却在独力与病魔斗争,她太勇敢了!这就是英雄啊!”

生4读句:“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生5:“我想问问叶欣阿姨,她只想到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可有没有想过她自己啊?如果她被感染了怎么办啊,她一定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吧?他们又该怎么办啊?”

生6读句:“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师:“一个简单的上床动作,叶欣阿姨却如此费力,她已经用尽了她的全力。此时,老师的眼前看见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匍匐身体前行的战士的身影,她已经负了伤,却仍坚持战斗着。”

……。

师读,动情地﹚:“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教师的声音哽咽,朗读中断了。有好几个学生头伏在桌面上,有的在偷偷擦拭眼泪。

班级里一片静默……。

师:“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叶欣阿姨说。今天,恰逢清明节,让我们现在就提起笔,把你的感动,难过,感慨写下来吧!我想叶欣阿姨一定是能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的。”

生纷纷动笔……。

交流:

生1:叶欣,你舍生忘死,为人民服务,打败病魔,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美好的生活留给别人。叶欣啊叶欣,你的精神令我佩服。叶欣啊叶欣,你是一个真正英勇的白衣战士;叶欣啊叶欣,你为着别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我为你深深鞠躬,我为中国有你这样的战士而感到骄傲!

生2: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你很糊涂,竟然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虽然我是个小孩子,但是我明白你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一定会把你的精神发扬光大,你安心地走吧!

生3:你是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你是一个爱着我们人民的天使,你是我们心中的神,你是大家心中的守护者!

生4:你成全了他人,却伤害了自己;你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却把死亡的可能留给了自己。你舍生忘死地拯救病人,不顾一切地保护同伴,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想过你年迈的父母和年少的孩子?!

……。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此时,我只想向叶欣阿姨鞠一个躬!”师顺势提议:“让我们一起起身,向叶欣阿姨鞠躬。”

孩子们齐刷刷地站起来,一脸的严肃,和老师一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课末,老师布置一份特别的作业:给叶欣阿姨写一封信。

反思与分析:

崔峦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读着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师生共同随机交流着自己的感想,逐渐将教学推向了深入。读书越多,其味越浓。

在一遍一遍诵读中,学生一步一步地靠近叶欣,一点一点地读懂了叶欣,更是被深深感动:这是一个英勇的战士,面对死神和病魔她毫不退怯,她竭尽自己的全力与病魔作抗争,竭尽自己的全力拯救患者,竭尽自己的全力保护同事。她一心只想着病人的安危,同事的安危,却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孩子们体会到叶欣阿姨这个平凡的护士却有着一颗伟大的心灵,医务工作这个平凡的岗位却散发着神圣的光芒。

再一遍和学生一起诵读全篇文章,读到:“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时,我的眼睛突然生涩、模糊起来,声音竟也哽咽。

我不认为自己失态。在我看来,只要具备起码的良知的人,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着无声的战场上,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都无法无动于衷。我知道孩子们能够理解,所以才能够和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在那一刻,知识不重要了!学习也不重要了!我和孩子达到了精神的最高境界!我带着孩子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用心灵看到了崇高,看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有好几个学生也头伏在桌面上,有的在偷偷擦拭眼泪。朗读竟中断了。班级里一片静默。

我和孩子共同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个静默的时刻是神圣的,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这静默中,有师生共同无言的感动在流动着,交汇着。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是的,此刻在静默中却在酝酿着学生们澎湃的情感,他们的思维在这样的静默中无比灵动。所以当让他们动笔时,孩子们毫不犹豫地欣然提笔,流泻出他们的感动。因为真正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此时的发言自然是字字源自内心,句句发自肺腑,具有极深的感染力。

而我则静静地期待他们献上用真挚的心灵烹制的文字盛宴。

这堂课结束了良久,可一种奇特的情愫却萦绕在我的心中。在孩子们的日记里,也能看到这节课对他们的触动:叶欣的舍生忘死,老师的哽咽,自己的感动,我们一起的鞠躬。看得出,这种奇特的情愫也萦绕在他们心中。那就是——感动。我不仅为叶欣所感动,更感动于孩子们至真至纯的回应。我的动情唤起了学生的真情,而学生如浪拍石的回应更带动了我的深情。这种应对,是大山的回声,升腾不息;是海浪的奔流,磅礴动人。

成长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的喜怒哀乐,这颗心已变得漠然。可在今天它又柔软湿润起来,我品尝到感动的滋味。哦,那深深的一躬。

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永远的白衣战士》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选用时,作了大量改动,原通讯中很多感人的事例因篇幅问题都被删除了,因此课文相对来说就缺乏了直观感受的鲜明性。主人公叶欣感人的事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实施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和“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的情感递增也在这样的背景中悄然实现。而。

“永远”的崇敬之情也正是难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最初的惊讶到感动到震撼到永远铭记!从文章的表层内容看,描写的仅仅只是叶欣,但我们需要永远铭记的却不仅仅只是叶欣!他需要我们铭记的应该是这样的一组、一群“叶欣”样的“白衣战士”,这样的一群人所代表的这样一种精神: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生忘死。2003,世纪中的弹指光阴,却因为“非典”,因为“非典”中这群可敬的“白衣战士”们,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崇敬!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要以更加广阔和思索的目光去发现课文之外的深广蕴意!

二、“永远”的深情 “永远”地铭记。

第一次拿起这篇文章翻阅后,我静静地凝坐着,任由震撼在心底翻腾、涌动!是的,就是这种震撼的感觉:在那样一个人人谈“非”色变的非常“非典”时期,能如此工作,能如此甘愿奉献的人,没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我想是绝做不到的!再忆文本,我的脑海中只剩下三句话、两个场景:“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还有她那果断勇敢地救治梁先生的场景,和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的画面。我要将这些感人的话语和场景提炼出来,展示给孩子们,用叶欣真实的言、行感染、打动他们!让孩子们的心灵也能如我一般经受爱的洗礼,享受爱的滋润,油然生发爱的崇敬。我这样激动地想着!

三、“永远”地品味 “永远”的语言。

课文中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集中体现了叶欣的崇高精神。从“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到她“迅速赶来”对重症患者梁先生“娴熟”地进行抢救,以及她一次又一次地从“死神”手中争夺生命,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尤其是其中“一个”和“多名”的鲜明对比,这样的“高风险”让我们的心头不寒而栗。而与“死神”面对面争夺生命,一不小心,“死神”就可能吞噬掉叶欣的生命。这样的风险又何止是高,这可是生命之险啊,是生与死的抉择啊!而人最宝贵就是生命!谁想冒,谁敢冒这样的“高风险”呢?可是,叶欣做到了!叶欣那朴实的心声:“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那默默地真情无悔的选择,让我们不仅一次次地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那触手可及的“高风险”,而且也让我们一次次地沐浴着叶欣的高贵和那种淡定的勇敢奉献!而从“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电话”、两小时内对重症患者不停歇地抢救,和“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了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以及“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和“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我们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强度”!家人的电话拒绝接听,因为没时间。紧张的两小时忙碌后,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工作,这同样因为没时间!已经生病了,可是又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而这还是因为没有时间!这是何等的“高强度”啊!叶欣真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特别是这一个“机器”的比方。原本,“机器”给人的感觉总是冰冷无情,总是机械刻板,可是这里将叶欣比作全速运转的机器,却强烈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高强度”气息,同时赋予了“机器”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一比方,也因叶欣而生动、有情起来!可是冒着这样的“高风险”,进行着这样“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叶欣真的不知疲倦、永不疲倦吗?显然不会!她也只是一个已步入中年的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啊!能做到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因为信念在支撑着她!对病人的爱,对同事的爱,对工作的爱,对生命的爱。其实,就是一种大爱、博爱的情怀在支撑着她!她的心中装着如许的爱,可是唯独忽略的却是她对自己的关爱!这是无私、无我、忘我啊!因爱而忽略,因爱而伟大,这才是叶欣,永远的叶欣!这才是叶欣所代表的“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读至此,感受了这么多,每一点感受都由衷地打动着自己,面对真实的课堂,我常常不忍舍弃!可是,我知道,我的解读不能等同于教学的内容,我必须取舍!而只有当我们游弋在宽阔的解读中取舍时,我们才能选出适合学情的,我们才能充分利用起教学的空间。因此,虽要取舍,解读必须丰富宽阔,才可取舍!有深刻的解读,才会有简单的教学!

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永远的白衣战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4、初步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紧张状态;

教学难点:

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2、质疑课题:我们把谁称为“永远的白衣战士”?为什么这么称呼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课,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提出自读要求:把字间读准,句子读通顺,做到字字入目)。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2、学习课文四至六节:

(1)、默读课文四至六节,把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在文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反馈:

师:哪个词概括了这三节的主要内容?(身先士卒);

3、朗读课文第七节,引导学生体会患病的护士长叶欣仍坚守着自己工作的岗位,无愧于“白衣战士”称谓。

4、学习课文八、九两节,引导学生体会叶欣的离去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她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人们,是人们心目中“永远的白衣战士”结束全文。

三、作业布置:

1、描红、临写课后生字;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叶欣资料,补充阅读。

本节课设计教学谈:

《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记叙了广东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冒着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地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自己却被感染上非典型肺炎,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她忠于职守、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教学中我将相机向学生介绍有关非典的知识和当时严峻的形势,创设与课文吻合的情境;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战士”一词体会感受叶欣的所作所为无愧于一个光荣的“白衣战士”的称谓,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走近叶欣,感受叶欣身先士卒的无私奉献精神。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丰满。这篇课文人文性很强,我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震动,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的洗礼,在做人上有所促进。课堂上的小练笔不仅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使自己有所想、有所感,更给他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平台,有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永远的白衣战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3、围绕课题,说说你想了解什么?

二、自学课文。

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写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正音。

2、按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句。

(2)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3、默读课文,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

3、教师范写:“咳”、“测”、“器”。

4、学生在语文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2——7自然段。

1、教师深情地诵读第2、3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

(2)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3)自己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谈谈选读有关段落的体会。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加深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所选择的段落,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5、指导学生说话。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6、学习1、8、9三个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3)齐读这三个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深化课题。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2、小组讨论。

3、交流。

四、课外延伸。

1、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2、收集叶欣生平事迹的资料,补充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案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动物小卫士——松鼠。(教师板书:松鼠)

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松鼠最爱吃松果了,(教师板书: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如总

(1)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2)用“如果”说一句话。

以: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4.指名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练读。

例如:第二自然段的练读可以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老师读陈述的句子,学生读心里想的句子;或者学生读陈述的句子,老师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5.质疑解疑。

(1)松鼠、松果、松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教师引导。

6.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7.戴上头饰表演。(松树、松果、松鼠)

四、复述课文

1.教师出示提示: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

2.小组之间复述后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意”和“总”中“心字底的写法。

六、扩展练习

1.师:以后这里会是怎么样的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看看在我们学校的哪些地方栽上什么树木会让学校更加美丽?(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刚才的想法在图上画出来。

2.除了松树和松鼠,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和动物?回家之后,运用各种方式调查了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我们经过组内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下几点:

1、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矛盾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此发问,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弘扬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在此预想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牵挂之情,担忧之心。

3、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文,简介作者时,告诉同学们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为何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呢?简洁的问题恰到好处,为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打下了伏笔。再如《草船借箭》一文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4、在反复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5、在关键处、空白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统领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若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如《草船借箭》文末,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紧扣“神机妙算”设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则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意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有焕发出勃勃生机。

2.自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公开课,将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组员和学校领导的肯定。

经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切入点不合适导致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

课堂上,有时老师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2.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提问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四、今后的设想。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更需要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学生的“课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核、只讲究热闹而忽视效益的时候,我们有些怀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责的传统教育,怀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当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呼应,积极投入,但对那些沿袭多年的“旧”,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应冷静反思,精选慎取,那些历史的积淀其实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否定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上天的蚂蚁》这一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11单元以“努力”为主题的主体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巨人和一只蚂蚁对待“爬通天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孩子们学习蚂蚁“人小志气大”“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肯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的道理。

在“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先讲滴水穿石的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课题时,先让孩子们谈谈对“蚂蚁”的印象,出示课题后,让他们自由质疑,他们提出了许多不错的问题;“这只蚂蚁为什么要上天?”“蚂蚁借助什么上天”“蚂蚁上天了吗”“蚂蚁上天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通过与孩子们课前谈话,自由质疑后,他们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角色朗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说的话,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他们朗读,组织他们进行动情投入的角色朗读,还鼓励几位孩子们尝试角色表演,这样,通过朗读、表演、人物对比,孩子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胆小怕累,蚂蚁的勇敢、努力、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在“联系生活课堂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围绕“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蚂蚁的什么精神?”“当你遇到了困难,你努力了吗?”这两个话题,组织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为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猫钓鱼”一样,做事总是无法坚持,于是我抓住这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导学生朗读《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还告诉学生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让他能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相信通过这些故事的熏陶,孩子们今后做事时,会更有耐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不把学生带入情境。.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总之,“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基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方面,首先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一年级上学期是意义识字的关键期,不仅要求对课文内容熟悉,同时加强了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并通过一段时间后又对多篇课文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汉字,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强化刺激,达到识字的目的。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读书的训练上我采用了当天阅读最认真的小朋友就可以当隔天的小老师进行带读的办法,或者是小组读、合作读、擂台读等多种形式的手段来提高孩子们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的兴趣。

课前我要求每天学生需预习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开始阶段,教师不需要过早给学生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先行感知课文,那么这第一次的感受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错误,经过之后的共同讨论、共同订正、理解课文,都能够解决。先学后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课文的感知和学习。课后要求不定时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帮助新知识的掌握。关注差异,并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解决辅导上的难题,也同时认清自己教学上各个方面的不足。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愿意读了,课文中的、课外的故事也愿意读了,不仅增加了他们识字量,而且认识的词语也越来越多。组词训练不再是单调的了,总听到“我还有”“我还会别的”这样的话,课堂生动多了,有更多学生愿意展示自己。

要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了,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次在作业中我发现有孩子已经在写日记了,由开始的一两句变成了一版、两版,于是我适时的对这个孩子进行表扬,并要她自己读出来,之后谁写了日记都进行点名表扬,鼓励。慢慢地写日记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写的越来越好。

不足和需要反思的地方:

1、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过多,有时候一节课的内容没有完成。

2、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经过一年的训练,我把这个班懒散、粗心、做事马马虎虎的坏习惯基本改掉了。要求每个人要书写工整,无论什么时候提笔写字都应该一笔一划,不能缺笔少划;答题或作文都应该注意标点符号正确。基础问题解决后就要解决阅读与写作了。要保证学生阅读在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就要有正确的理解。这正确的理解就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我就得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尤其是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因为,课文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与写作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感悟、分析、判断、理解的过程,四十分钟的课堂很宝贵,我精心备课了就不会浪费课堂的每一分钟。我在课堂中带学生走进“聋子”知名音乐教授的精神世界,感悟她装聋的良苦用心;体会揭穿残疾青年“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谎言后,“我”内心的百感交集;分析詹天佑是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毅然接受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任务,并提前竣工。詹天佑过人的智慧、胆识、成就,联系他的成长经历,感受传统知识分子为国家为民族不惜肝脑涂地的品质……会说的学生口头交流,交流之后都要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想。读、说与写结合训练思维。

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同步阅读我篇篇要求学生读后写简单笔记,就在书中边读边写。家长签字,我逐个检查,发现写的笔记与文章无关或不会写的,都留下来单独辅导,直到人人会写。虽然工作量大,但习惯养成之后,我的教学就轻松了,孩子还终生受益。除了读学校发的同步阅读,我在学完新课之后要求学生带课外书在课堂里看书,少写试卷多读书是我一贯的做法,可能学生在眼前的考试中考不过多做试卷的学生,但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甚至更远的人生,他们被我培养起来的课外阅读习惯一定会显示非凡的作用。我还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家长签字。对于作业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答题正确的学生,我免除他们不做抄写字词的作业,把时间用于看书。书读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除了课外阅读每天要坚持,我也要求学生每天背诵经典课文或者古诗词。天天布置天天我亲自检查背诵,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提高,很多学生由最初的结结巴巴变成了现在的'流利通畅。这无异于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铺垫了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人生抹上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我的班级将近六十个学生,光检查背诵与签字这一项每天得耗费我差不多两个小时。我还要备课改作业,单独辅导等等。虽然很累很忙,但很充实。生命在奉献中流逝,很灿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我们经过组内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下几点:

1、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矛盾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此发问,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弘扬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在此预想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牵挂之情,担忧之心。

3、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文,简介作者时,告诉同学们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为何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呢?简洁的问题恰到好处,为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打下了伏笔。再如《草船借箭》一文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4、在反复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5、在关键处、空白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统领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若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如《草船借箭》文末,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紧扣“神机妙算”设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则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意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有焕发出勃勃生机。

2.自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公开课,将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组员和学校领导的肯定。

经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切入点不合适导致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

课堂上,有时老师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2.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提问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更需要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