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汇总1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汇总13篇)

ID:9110351

时间:2024-01-13 10:45:22

上传者:琴心月

教学工作计划应当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典型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

(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

1、先看结果: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语感。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内容。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鉴写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探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准句子。

2、结合注释,再读全文,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字、词、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阅读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左传》及其艺术特色。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新课导入。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通读课文。

范读正音,注重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点读。

学生齐读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基础知识。

1、让学生读第一段。

明确重点字词:贰、军。

句子:以其无礼于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点评,明确重点词、句子。

3、集体朗读第三段,教师讲解,引导背诵。

实词:鄙、厌、说等略。

4、学生朗读第四段,师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5、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增强语感,进一步熟悉课文,试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翻译全文,归纳语言现象。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3、积累文言知识。

4、把握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1、注音。

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完全放开,由学生自由分析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形象,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先由小组长收集各成员的意见,然后宣读,接着各小组互相补充、反驳对方观点。课堂进入了辩论时间,比较精彩,可惜很多不记得了。

大概记得这么几个片段:

有学生说郑伯知错能改,有反对声音,说郑伯并不是知错能改,而是在危急关头,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有学生说郑伯没有主见,单凭佚之狐一句话,就马上去见烛之武,并委以重任,可见他糊涂。反对:从下文可见烛之武很有能力,说明他还是知道烛是个人才的,不能说他没有主见。

有学生说郑伯亲小人远贤臣。反对,如果这样,佚之狐也是小人吗?又辩:如果不是这样,烛之武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早点得到重用呢?至于佚之狐,他可能比较会处世。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

1.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利害之辨]。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三、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四、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解决提高阅读水平的问题,而较之现代文,我们更应该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热情。因为文言文在它出现的年代上,在它所要表达的与今人类似的思想感情上却能用如此精美的语言形式,实属难能可贵。于是宜有以下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于是可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然后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之后再让他们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宜将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同理,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至于课后练习中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应该说在上述教学全过程之后,难度是不大的。

与“设计a”相比,本设计在导语、教师的诵读和按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前半个问题上的内容以及程序均可完全相同。只是在进行练习二后半个关于“背诵全文”的练习时,教师完全可以从此把全课讲授的重点都放在这上面,即可以用“以背代讲”的.办法来授课。也就是教师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并回答了课文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教师一段一段地领背,当然在领背时,往往是先一句一句地,然后是一段一段地,在背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或自己讲解的形式完成文中实词的积累,至于古汉语语法可少涉及甚至可不涉及,即在学生预习过注释的情况下,真正实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母语学习特色。

至于在背诵中应该主要积累哪些实词,那就基本以课前学习的提示和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作为标准。

在领背若干次之后即可让学生先集体背诵,进而再可分小组,乃至单个人背诵等。总之,按照文言文每课平均三课时来分配,其中专门拿出一课时半来实现最终的全面(指课文的全部和全体同学两方面说)背诵,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最后可用半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归纳多义词义项”的题目,同时还可让学生讨论文言表述方面的精美和由此而对《左传》的文学价值方面的看法。此时可灵活掌握,既可让大家畅所欲言,又可简单举例点到为止,总之以课时为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且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一、导入设计: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

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看看烛之武究竟做了什么样的事,让他可以名垂千古。

二、解题。

文题已经向我们概述了文章大意,讲述了烛之武智退秦师的事。其中,退是使动用法,意为使…..退。那么,烛之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用什么办法退秦师的?结果如何呢?(共同研读)。

三、内容详解。

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指出下列读音正误)。

3、秦、郑结盟,晋文公被迫退兵)。

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3、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背景补充: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听录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

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现象。

六、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危在旦夕。

晋亦去—转危为安。

七、课堂小结。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八、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

地点:郑国秦营。

第一幕。

[人喊马嘶,军鼓阵阵。秦晋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合兵围郑,郑危在旦夕]。

郑文公(背手踱步)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众谋臣(颤抖)大王,您都踱三天了,小心您那骨折的腿啊!大王……(凄厉地)。

郑文公(摇摇头,继续踱)……。

[话音未落]。

探子乙(连滚带爬)大……大王,围兵已破我郊关,直逼曲淆。

郑文公(脸色煞青腿一软)安拉!!

[众谋臣急忙上前搀扶]。

[群臣大哭]。

郑文公说的容易,计从何来?(抹鼻涕一把,破涕为问)。

郑文公(半绝望地)如何退呢,爱卿?

叔詹找一个能说的,会道的,能吹的,会侃的即可……。

郑文公(唱)(调按《单身情歌》)郑国的人那么多,能吹的没有几个。

叔詹老臣倒知一人……。

郑文公(惊喜交集)who。

郑文公(大喜)快宣快宣![群臣喜急而宣]。

郑文公(忙搀起)您就是烛老先生?

烛之武(深揖)正是老臣。

烛之武老臣都知道,不过,容我考虑考虑。

[作罗丹雕塑《思索者》状]。

郑文公(急切地搓手)……。

烛之武好吧。老臣就走一趟!

[群臣欢呼。“珍重”声四起]。

烛之武(耳语郑文公)给我买份儿保险。[下]。

第二幕。

[秦营,觥筹交错,君臣欢饮]。

[群臣齐声附和。欢歌笑语,忽有哭声]。

秦穆公噫?何人在哭?大内密探008——把哭歌的人押进来!

[烛之武踉踉跄跄被008押进来]。

秦穆公哭歌之人是你?

秦穆公知道还唱?

烛之武唉,郑国危在旦夕,我伤心啊!

[秦穆公回头向群臣一笑]。

烛之武(大笑)哈哈哈哈!不过……。

秦穆公不过什么?

烛之武您助晋灭郑,也难逃亡国之命啊!

秦穆公你说什么?寡人看你是个老头子,刚才不与你计较,你竟越发放肆!

百里奚大王,且听他讲下去。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胡言乱语。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秦穆公谁是黄雀?

烛之武(摇头)素闻秦穆公乃一代明君,没想到今日一见——唉,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疑惑地)什么?

谋臣(悄悄地)他说您不文明。

秦穆公(不高兴地)我说话从来不带脏字,怎么就不文明了?

百里奚大王,他说您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好老儿,竟然拐弯儿骂我!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此意。

秦穆公(甩袖)那又是何意?

郑国深居晋东方,

秦国又居晋西方,

东西相距数千里,

遥遥相望不可及。

秦国助晋来灭郑,

两国至,郑既亡,

晋侯岂肯分郑疆?

郑国归入晋国地,

他们势力会更强。

到那时,你秦王,

势不及他必遭殃。

秦穆公说得好,说得妙,再来一段我还要,要是下面没了词儿,你的人头我也要!

秦穆公(踱步)让我考虑考虑……。

百里奚(沉痛地)大王,莫听他胡言乱语!

[其他谋臣悄悄道:“我看——值!”]。

秦穆公…………。

秦穆公(果断地)杞子逢孙听令!

杞子逢孙末将在!

秦穆公你二人率一师二师去保护郑国,其他人跟我撤。

百里奚两位将军随我来。(抚二人背至营门外)。

烛之武百里先生……(掏出金砖若干)。

百里奚(大怒)你把我百里奚当什么人了——(往台下指)有刺客!

(劈手夺过金砖,对烛之武说)好说好说。

[杞子逢孙满头大汗回来]。

[三人唏嘘而入]。

百里奚大王,经过我们认真、详细、周密、妥善……。

秦穆公(不耐烦地)干脆点!

百里奚(操山东方言)咱回家吧!

秦穆公(大喜)好!!

烛之武(一揖到地)大王英明,大王功德无量啊!

尾声。

(忽停住,掏出一红色本本儿,面向观众)事后,烛之武被评为“郑国十大杰出老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1、积累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品味浅易文言的能力。

3、正确认识烛之武的形象,能够历史客观评价,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要求:

2、学习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注:主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本环节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就知识卡片的示例:

1、通假。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2、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4)阙秦以利晋阙: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东道主。

(2)行李。

(3)夫人。

4、一词多义。

注:动态交流,采取抢答的方式,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如本课的朝、因、封、辞、师等,都有很多例句,让同学抢答能激发兴趣,也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1、诵读品味,读出波澜。

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意应当有了初步了解,但文言教学阅读不可忽视,尤其是学生的感受建立在阅读之上。诵读指导:走进文本,揣摩人物心理,读出波澜。重点品读烛之武推辞的一段和说秦伯的一段。

2、品味探究:如何看待烛之武的“辞”和“许”?如何评价烛之武?

生讨论交流。烛之武的话语里有对郑伯不能及时任用自己的不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学不能误读为烛之武的谦虚之词。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多诚恳的道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国家存亡的大义,烛之武焉有不“许”之理。当然啊,“许”也足见烛武能顾全大局,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能抛弃个人恩怨,以国家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说秦,不失为大义之士!

4、合作探究: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设计学生活动一:探究烛之武打动秦伯最关键的原因(学生讨论,老师相机点拨。烛之武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来说服秦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以史为鉴,挑拨离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第五步:预测前途,劝秦谨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设计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为烛之武的这段精彩说辞写一段点评,不少于100字。点评示例:烛之武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左传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注:点评的文字主要见于教参,以往教学我多采取静态的处理方法,把答案给学生,直接窒息了他们的思维。现在我运用新理念,让他们去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心,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课本素材。试以本文为例,开发一则作文素材。

示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退秦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背诵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课堂。

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1、教师范背课文。

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生字。

幻灯展示:三类字。

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

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

1、诵读课文的`方法。

幻灯展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

2、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首先看看课文的内容吧,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要去击退秦师呢?结局如何。

板书: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晋军撒军。

四、处理课文的诵读。

1、第一自然段(教师范读)。

我先来试读第一段,然后和大家说说我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如此处理。

同学们来试一试,那一位?

学生活动:找一个男生来试读,然后全体男生再读。

2、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三个对话的语气入手品读)。

学生活动:找三位男同学分别诵读。

追问:为什么这么处理?

提问:仅仅是郑伯的几句话就打动了烛之武吗?

3、第三自然段(从说话时的技巧入手)(共同探讨)(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学生没有反应,那教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引导:譬如可以把秦、晋、郑比作三个人,实际上就是孩提时经常玩的游戏,就如你得罪了同学甲,他就找到他的好朋友同学乙,甲乙分别在你回家的那条路上一头一尾的“候”你,除了告老师外,你走哪条路,用什么办法说服他?先认错,再瓦解、再诱惑)。

我们烛之武是用什么方法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呢?说服秦国国君。

(1)第一步舍郑。

首先说了什么?这儿,如何处理?

以退为进,搏得秦君好感,因此说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2)第二步亡郑。

接下来说了什么?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3)第三步扶郑。

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下来又说了什么呢?

更加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用中速读放慢,平缓、诚恳。

本环节要落实这些文言知识:东道主,行李,执事。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4)第四步离间。

烛之武另换角度,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前快后慢,对其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的不屑一顾,激愤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 给生字词注音。

3. 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xx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介绍 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知识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知识笔记。 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知识。

3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 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字词学习 3教师就学生的解释予以补充说明。

4教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 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解释提出疑问。

2学生互答。

5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课文翻译 教师补充 学生逐段翻译。 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图(计划,考虑)封(使…成为疆界)。

利(使…得利)朝,夕(在早上;到黄昏)壮(壮年)。

远(远方,边远的地方)乏困(缺少的东西)敝(损害)。

肆(扩张、延伸)退(使….退却)阙(使…亏损)。

亡(使…灭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补充 请学生上黑板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翻译。

师生活动(一) 秦晋围郑一抑一扬。

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张弛有度。

曲折多变。

临危受命二抑二扬。

晋师撤离三抑三扬 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梗概。

师生活动(二) [点拨]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因为秦郑无根本利害冲突,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找出本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了解故事结构安排的特点。

师生活动(三) [点拨]《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游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一张一弛是本文情节设置的一大特点,请你结合情节详细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了解故事情节设置的特点。

师生活动(四) [点拨]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舍郑”于秦有利。

“保郑”于秦有利 请你评价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了解故事语言特点。

师生活动(五) 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 讨论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如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伸:

词义判断。

1.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多义性。据此,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一些工具书,如《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把一个词的全部义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惟一的。

2.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布置作业:1)完成本课《同步作业》。

2)课外自主阅读一至两篇《左传》的其他故事,然后交流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通假字 。

无能为也巳 巳,同“矣”

共其乏困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词类活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探究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问题式。梳理故事情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1、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3课时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历史。

如果让你们依据标题写一篇文章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1、 为什么退秦师 2、怎样退秦师 3、结果如何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是怎样展开描写。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

1、 文章哪句话交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秦晋围郑

(问:为何用“围”而不是“伐” 答:“围”点出形势更加危急,一触即发)

2、为何秦晋围郑

表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深层: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张师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郑国。

ppt展示秦晋围郑形势图,问:既然秦晋为盟友,但又驻军两地?

答:1、两国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间隙

2、为下文给烛之武创造机会,夜访秦营说秦做铺垫。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对烛之武的描写内容

1、他人举荐(佚之狐言于郑伯)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

2、分析烛之武所说的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抱怨,不满的情绪)

3、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

全文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个方面的描写(语言)

全班齐读第三段,分析这一段烛之武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同位之间相互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设身处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人无信)

(何厌之有)

用一个字概括这三大行为(引导学生):捧 诱 挑

根本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力往)

4、说秦结果

秦:退兵,派兵护郑

晋:退兵(不强大,秦郑结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再次总结烛之武形象

大义 大勇 大智(全班齐读)

探究拓展:

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ppt展示)

烛之武退秦师:以利益得失劝退秦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谈及国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虽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开的反思。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认识到了这位有勇有谋有义的烛之武。感受到《左传》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配套课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

他人举荐 (侧面描写)

大义

烛之武 大智 (正面描写)

大勇

1、 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相对比较完整,但对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仍然有待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2、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分配要注意详略得当,尤其是教学重点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说秦结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语言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时,可引导学生对晋候,秦伯的动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次教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就被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郑国的危急形势:秦、晋围郑,大兵压境,郑国危如垒卵。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拯救郑国,唯一的途径就是外交。可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谈何容易!此文章的“一波”也。

文章第二段写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但郑伯毕竟不是佚之狐,没能过早的发现烛之武这匹千里马。所以,才会有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向郑伯发泄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会去说秦吗?这在郑伯那里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自责,此时的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指明假如郑国灭亡,对你烛之武也也没有什么好处。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去面见秦伯。至此,文章的第一折以郑伯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折发生在烛之武与秦伯的谈判桌上。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坐在谈判桌前,怎样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烛之武欲擒故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烛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抓住有利时机,烛之武进一步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近邻,因此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北。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接着,烛之武以利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这些好处存在的前提,就是放弃攻击郑国。在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的挑拨离间了秦-晋两国的关系。烛之武指出,晋国曾经对秦国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经过烛之武的一番发挥,秦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至此,烛之武不辱使命,文章好象已宣告结束。但,聪明的作者并没有就此罢手,接着交代了晋国的形势变化。

现在秦国成了郑国的盟军,风云突变,晋国大夫子犯却不识时务的请求出兵击秦,被晋侯理智的阻止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晋文公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撤离了郑国,至此文章第三折好戏徐徐落下帷幕。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