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音乐说课稿(模板18篇)

初一音乐说课稿(模板18篇)

ID:6411741

时间:2023-11-09 16:14:14

上传者:文轩

完善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案模板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是一些教师精心编制的范文赏析。

音乐说课稿

《小螺号》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八册第四课《水上的歌》中的歌曲。它是本课的重点教唱歌曲。第四课共需三课时进行,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紧紧围绕《小螺号》。《小螺号》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轻快有趣的歌词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性格活波好动,热情开朗,通过前几年音乐课的学习呢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简单的学习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简谱试唱,对音乐的情感也有初步的理解。不过这一时期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将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歌曲演唱、处理与创新中,自然渗透“爱”的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等“爱”的美好情感;提高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自主创编等活动同学们能够学会理解这首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并掌握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小螺号》,让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1、完整正确地演唱歌曲。

2、能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

3、注意后十六分切分音符的演唱。

多媒体、钢琴、渔夫帽、海螺等。

根据新课改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根据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是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展开想象,大胆创新。我采用了感受铺垫法、启发引导法、比较法、发现法、激趣法、讨论法等各种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互动、共同发展。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制作一套课件,不用粉笔板书。歌曲曲谱、乐谱知识中的符号、歌曲动画等全部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让学生感到形象、美观、直观、生动。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将在老师各种灵活方法引导下通过感受欣赏自然而迅速的学会歌曲唱法;通过探究、讨论、发现去主动学习;通过合作、想象去创新发展歌曲,并得到爱的情感教育。

一、新课导入。

1、故事导入: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会通过语言为同学们创设一个故事情景,通过故事的引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我的故事和接下来的歌曲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同学们歌曲的学唱进行铺垫。

当时的课堂情境是这样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在新课开始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生活在大海边的小朋友,是渔民的儿子。每天早晨阿爸迎着朝阳,出海打鱼,到了傍晚,阿爸伴着夕阳,满载而归。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又快乐!对于涛涛来说,最大的快乐是每天晚学后,来到大海边,欣赏着美丽的海边风景,深情地吹起小螺号,螺号声声换船归。同学们想听听小朋友的螺号声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好听的歌曲《小螺号》。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欣赏:根据音乐新课改的理念要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多次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感受欣赏中不自觉的就能学会歌曲。新课教学重感受默化,轻专业技能。所以我设计了三次欣赏动画歌曲,每次欣赏之前提出设问;如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的“景色”是怎样描绘的?3、出示歌谱。边看边听,然后回答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以上的问题。

2、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寻找、发现上滑音出现了几次,并通过老师运用和不运用演唱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出运用上滑音更能表现出歌曲欢快的情绪。

(2)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在学唱中引导学生寻找新的记号波音,并通过比较演唱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波音更能让歌曲表现出大海的辽阔、海滩的无际、美好的心情。

(3)老师伴奏,学生初步完整演唱歌曲。

三、演唱歌曲。

(1)根据学生素质和表现,即兴利用齐唱、对唱、领唱等等形式,进行各种歌曲演唱处理、表现。

(2)启发学生唱好上滑音和波音,并运用正确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渔家儿童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全体学生到前面来自由发挥进行动作表演,教师给与激励。

四、巩固拓展。

1、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有很多声音,如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各种动物的叫声、火车、汽车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等。请各小组堂论、创作的新歌词,并划分小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编歌词,展现创新能力。

2、分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3、师生各扮角色发唱不同的乐句,进行创新演唱歌曲。

4、创编表演亲情故事。招一名同学扮演阿爸,一名同学扮演孩子,阿爸带上渔帽,孩子拿上螺号,老师弹琴学生拿着螺号唱歌,阿爸听到号声满载而归,和孩子唱着歌一同回去。。。通过音乐剧的表演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同学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让我的课堂丰富多彩。

五、小结作业。

音乐剧结束之后我会向同学们说明今天所学习的歌曲情感,鼓励他们回到家里把这首歌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音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歌——小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初步了解号子与山歌那各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因为有了前两者的学习作铺垫,小调的欣赏与学唱难度可谓“水到渠成”,也可为下一课中国民歌的综合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课主要由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学唱歌曲《马灯调》两部分组成,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

第二课时:结合小调的特点,学唱《马灯调》。

第三课时:巩固、复习《中国民歌——小调》。在此,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认知目标: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进而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

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本课重点通过《沂蒙山小调》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小调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欣赏情境,将学生真正带入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通过对比欣赏,切身去体味小调的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表现欲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音乐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我采用主题综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以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走一走,每到一处,好客的乡亲们都用他们的特产——民歌来“招待”大家的方式,从而引导同学们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里去游玩一番,其中重点突出对“小调”的欣赏。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环节“欣赏小调,切入主题”。教具准备:录像(或vcd)、钢琴、录音机。

2、观看vcd(录像),“来到某村落,乡亲们都热情的送上了他们的特产”。

(1)浙江劳动号子《拉蓬号子》。

1、聆听小调,欣赏音乐美。

(3)教师展示。

(4)分组展示。(录音对比、钢琴伴奏)[设计意图:让学生也来过把歌星瘾。]。

(5)完整欣赏。(全体哼唱)。

增加欣赏几首小调,由学生讨论小结小调的特点。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欣赏中国民歌。

音乐说课稿

“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稳步地把它提高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文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个人的幸福!”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中的一段话。是的,音乐就是这样的一种美的艺术,而我,就愿做这美的传播者,在孩子们的心灵播洒上最美的种子,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音乐源泉,成为终身爱好音乐的快乐人。

(1)教材内容。

《给未来一片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的家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歌曲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即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关爱地球,企盼人类永远美好的生活。曲作者运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将青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意境刻画出来,谱出歌曲。本课教学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歌曲将调性对比融于童声合唱之中,设计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谱出一首绿色和。

平的歌。

第二:通过学唱歌曲,抒发出少年儿童热爱地球的感情,表现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实化为:

[说目标](1)知识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2)能力目标:聆听并大胆参与歌曲的演唱,能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观看各种图片、视频、演唱、表演等活动中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说重难点]: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表演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motivationalmodel)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和创造音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通过感受、展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

下面,我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具体的教学构想。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教学:(1)引入;(2)学唱歌曲;(3)感悟;(4)升华(拓展延伸),其中学唱歌曲是重点教学环节,设计25分钟左右,引入3分钟左右,感悟5分钟左右,升华部分10分钟左右。

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先介绍歌曲的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3部分组成。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力图通过自己的歌声打动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再用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习惯,跟伴奏唱词或跟伴奏哼唱旋律来学唱。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学唱歌曲的难点:后半拍起的节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来掌握这一难点,再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来练唱,要求声音统一,气息通畅,节奏准确,充满感情。这个步骤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学习前,先进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知识讲解,再采用教唱、听唱、分声部唱、合唱等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来完整演唱歌曲时,先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自己去体会感情,然后分组讨论用填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这首歌的速度、风格、演唱情绪等学唱要素,通过“探究与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以“听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多讨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聆听和表现音乐,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第三、四个环节--感悟和升华部分。

首先用提问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讨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讨论“地球-----母亲”的含义,紧接着导入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表达爱护环境的歌曲、诗歌、警句、图片、文字、vcd、歌曲磁带等通过小组推荐或自由组合演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搜集的任务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先体验“保护环境”的感受,然后通过拓展延伸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欢愉。

最后,在《给未来一片绿》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爱护环境,爱这个地球,爱这个世界!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但愿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动乐章奏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音乐说课稿

本次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课1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歌曲《大风车》。

《大风车》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这首歌是一首电视少儿节目的主题歌,歌曲表现了小朋友看大风车节目时的快乐情形,表现了大风车节目伴随着小朋友的身心成长的愿望。

1、认知目标: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风车》。

2、技能目标:让学生随音乐旋转大风车,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听辩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歌曲、合作学习的愉快。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是: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风车》。

难点是:。学生随音乐旋转大风车。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音乐教学特点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为了使同学们很快进入到歌曲内容中去,我用听赏《大风车》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快乐。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是通过听音乐《大风车》让学生感知的。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重在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之后的有理解的真情实感地表现。在学会唱歌曲后,我通过学生自编律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表演、创作等综合音乐艺术中,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运用讨论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创造、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本课中这种方法我主要用学生律动上。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合作学习体验创新、拓展延伸、。

通过为歌曲做律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了他们积极探索,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音乐说课稿

本课《优美与壮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的美》的第一课,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钢琴独奏曲《夜曲》以及《国际歌》,这几首乐曲的选择突出了音乐作品中优美与壮美的不同感觉,对于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在中学阶段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他们还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对音乐的美还初步局限于流行歌曲的“好听”和“不好听”,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理解优美与壮美的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是本课的主旨。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的目标。

感受理解《牧歌》、《国际歌》美的不同。

2、能力目标:

正确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初步具有对音乐。

的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音乐文化的兴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主要运用引导、练习、对比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将采用合作讨论练习等学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天鹅》和《红军不怕远征难》片段,让学生谈谈这两首音乐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老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行总结,引出书中音乐美的概念及介绍,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乐曲片段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本节课的距离,更好体会到音乐美的不同。

2、新课讲授。

1)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景画,提问:这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如果让你为这组画面配上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音乐作品,这样的设计是运用了美术的视觉感,音乐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更快、更直接,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启发学生从音乐的语言要素方面思考,随后让大家闭上眼睛欣赏无伴奏合唱蒙古民歌《牧歌》,欣赏过后,让学生说说《牧歌》带给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提问学生了解肖邦吗,有同学知道夜曲这种题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夜曲题材,引出肖邦的夜曲,聆听《夜曲》片段,请学生说说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方面进行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教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总结优美的特点引导总结。

2)教师结合历史知识介绍《国际歌》创作背景,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巴黎公社照片,使学生从创作背景体会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引入更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随后聆听《国际歌》,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随后老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壮美的特点,总结后学生随多媒体再次欣赏《国际歌》并跟唱,体会作品情感。音乐的美是通过声音来抒发情感的,通过聆听学唱和音乐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壮美的音乐特点,初步感受与优美的异同。

3)总结本课,通过音乐要素对优美和壮美进行比较。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片段。

2、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主旋律,并要求能唱出《彩云追月》主旋律。

八、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突出重点、安排得当,乐曲欣赏和图片展示大部分都出现在多媒体上。

1、牧歌。

优美的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诗情画意。

2、国际歌。

壮美的特点:刚劲、果敢、勇猛、粗狂、铿锵有力。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今宵》,下面让我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难忘今宵》是人音版的七年级音乐第14册第五单中的一首歌曲。

《难忘今宵》作于1985年,曾多次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作为终曲而演出,以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这首歌的歌词仅有八句,歌词言简意赅、富有诗意、令人遐想。前四句歌词集中表达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祝愿祖国好的思想感情;后四句歌词集中表达“青山在,人未老”,友谊长存的思想感情。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婉转,颇具抒情色彩。词曲作者分别是音乐文学家乔羽、著名作曲家王酩。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听觉上视觉上观察体验音乐的突出特征。

2、能力目标:能用圆润流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能用多种形式展现歌曲魅力。

3、教学重点。

重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

4、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动,喜欢新奇事物,学习兴趣积极性容易激发,年龄较小,但对歌曲认识不够深刻。

三、说教法和学法。

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级教学的重难点的制定,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体验法、视听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置为四个环节:走进音乐,感受旋律、美妙歌喉、展现自我。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与探究中展现学生的自我魅力。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大屏幕上展现出影视资料(历届春节晚会中的轻歌曼舞)学生置身于美好的情景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走进音乐。同时教师再大屏幕上提出问题1、这首歌是什么调?2、有什么节拍特点?(问题虽然简单,却回顾了以前的乐理知识)。

(二)感受旋律:

结合这首歌曲展现祖国好及人民之间友谊的主题,以及新课程标准关于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在本环节中,播放师生课前搜集关于祖国自然美、人文美的资料,并播放《难忘今宵》这首曲子,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优美环境中进一步感悟理解曲子,教师提出问题:1,这首曲子中哪些地方重复?2,找出“双胞胎”乐句,解决教学目标(一)。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问题,在探究中学习思考讨论问题,然后师生评价。

(三)美妙歌喉。

这一环节,先由教师范唱歌曲,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积极性,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观察体验中学唱歌曲,在听觉上正确把我歌曲的内在含义: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友谊长存的思想感情。练唱歌曲部分采用:全班齐唱、3学生范唱,以榜样带动全体等方式,解决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设置小擂台,“你唱我唱,大家唱”,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展现自我。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小导演,你将??想一想你将如何表演这首曲子,让他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创意?(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多种形式)。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进行赏识教育,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即兴表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深入其中,参与并巡回指导,最后师生在“青春大舞台”环节中展现自我,在团结合作中,培养自信,完成教学目标(三)及重难点内容。

(五)、自评与互评。

先请学生代表点评,互相评价优缺点,再由教师点评,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歌喉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搭档奖。

(六)、布置作业。

请你回去搜集你喜欢的节日气氛浓厚的歌曲,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附板书设计。

难忘今宵。

1=f。

走进音乐感受音乐美妙歌喉展现自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海啊故乡》,下面让我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八年级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乡》创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平易亲切,节奏严谨,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本节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三拍子的起伏,能够用正确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情感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乡的情感。

4.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二、说学情。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思乡情感,对于现中学生来说,人生阅历有限,没有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经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结合朗诵经典的以思乡主题的诗词或欣赏《梦驼铃》、《故乡的云》等歌曲,从多个侧面启发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首歌曲的情感。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法: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多声部音乐。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来感染学生。

多媒体辅助法:展示以思乡为主题的图片、诗词,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点拨指导法:用于针对学生对歌曲演唱的音高、时值、力度、情感把握上。情境启发引导法:创设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思乡情。提问法: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二)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演唱的技巧。

2.尝试法:指导学生自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谁来朗诵一下?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思乡诗。

师: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这种情结不但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好多歌曲也以此为题材。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思乡的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初听音乐,设问:它的基本情绪和情感是什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及歌曲创作背景。

2、第二次听赏,设问:这首歌曲是什么节拍?演唱形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1)出示幻灯片:3/4拍,强弱规律为强弱弱,让学生用拍手等肢体动作体验3/4拍的强弱规律,并学习3拍子的指挥图示。

(2)出示幻灯片:二声部合唱歌曲。

3、歌曲学唱(请学生打开课本26页)。

(1)高声部旋律学习。

(2)低声部旋律学习。

(3)歌词学习。

(4)带词演唱。

(5)课堂反馈,抽一组上台演唱;

(6)完整演唱一次,请一学生担任指挥,老师点评;

(三)拓展欣赏:欣赏《梦驼铃》和《故乡的云》再次加深对思乡情结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乡》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音乐说课稿

《非洲的灵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四册第二单元内容,本单元是整个学期教学内容的难点部分,它对于学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非洲民歌《咿育勒啦》体现了黑人歌唱的特点,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呼应歌形式。其旋律比较简单,多重复,节奏极具特色并富于变化,它对学生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有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个性发展,强调课程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本课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目标按三个维度设计为: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2.聆听非洲鼓乐、模仿非洲音乐节奏、学唱非洲民歌、为歌曲创编伴奏伴舞,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知识技能目标)。

在此设计中,三个纬度目标并非完全孤立,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知识技能呈一条暗线分布,强调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因素,以培养学生对陌生音乐文化宽容的态度,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表演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学习过程变为融合学生个人感受、见解、体验,自我操作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方式和过程来完成。

感受非洲音乐特点正确演唱非洲歌曲《咿育勒啦》。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等活动形式。

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备用,自制鼓及其他打击乐器、非洲人面具、旧报纸等。

说学生:

初二学生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音乐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拥有从事唱歌和表演所需要的协调性和力量。并对非洲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某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非洲是当今世界上最少被人了解、遭人误解最深的地区,导致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接触较少,与学生热衷的流行音乐相比不容易接受,因此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非洲地理文化,传统习俗、乐器等相关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非洲人表演时所表达出的强劲刚健、充满活力、生命的力量、坚强等。这些都是非洲人生活观的核心价值。然后本课就从聆听非洲音乐、探索非洲音乐文化背景的角度入手,通过学生交流与探讨,了解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非洲黑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劳动方式,感受非洲大陆所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学法:

用心聆听在感受、模仿、对比、探索中学习音乐。在演奏演唱合作创编等实践活动中表现音乐。

教法: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各种要素,对各种表现手段做出整体性反映,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模仿、交流合作表演等方式,充分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以“感受非洲音乐特点”为重点,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根据音乐的实践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由“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合作创编“再现新知”五个主要环节组成。

首先,课前我用课件展示一组反映非洲自然风景,人文艺术内容的flash画面,伴随非洲音乐,为营造非洲文化氛围,我选用代表非洲的黑色作为课件的底色,非洲是抽象艺术的发源地,我选用抽象的非洲地图,作为课件的背景,这样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唤醒学生的兴趣,新鲜感和探索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起一个情感的铺垫作用。

一、听一听:

这些声音让我们想象到怎样的情景?”这一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知识探索:认真的观察第二单元所有插图中反映的内容,并体会你所搜集的资料,从自然环境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交流一下你对非洲的了解。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分析能力。并通过交流共享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非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二、敲一敲:

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鼓在非洲人民生活的重要地位,并观赏精美绝伦的非洲鼓,聆听加纳鼓乐,感受非洲鼓复杂多变多声部的节奏特点,然后分组合作进行多声部节奏模仿练习。我采用先分组练习,然后各组按老师的指挥逐步加入的方式达到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音乐的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演奏活动中体验非洲音乐的多声部特点及丰富多变的节奏。

三、唱一唱。

1、老师演奏一段歌曲《咿育嘞啦》的主要节奏,让同学所感受并分析其变化特点,然后导入歌曲学唱,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产生深刻印象。

2、通过聆听老师的范唱,作品介绍,感知歌曲的思想内涵,音乐特点,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

3、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难点部分。

a、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通过有表情朗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别歌唱与说话时的声音不同,轻松找到歌唱时的声音位置,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歌唱。这一环节改变了传统的专业性的发声练习,把纯技能性的训练变为审美活动的过程。

b、教唱齐唱部分:齐唱部分是整个歌曲的难点,我采用聆听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它们旋律的不同之处。再通过唱谱加深印象,然后填词。

c、完整演唱:在学生熟练掌握齐唱部分后,可通过老师领唱学生齐唱,再学生领唱老师齐唱的方法,完整演唱歌曲。

d、从歌曲的感情需要引导学生演唱时体现力度的变化层次。整个歌曲的学唱过程以学生的听觉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把识唱歌谱作为学常歌曲的手段,强调歌曲的情感内涵。

四、合作创编。

1、从表现歌曲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模仿非洲人边歌边舞边敲鼓的形式,用欢快的伴奏奔放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歌声分组合作设计表演,时间为3-5分钟。

2、才艺展示:在音乐伴奏下鼓乐队歌舞队按自己的设计形式合作表演,展示自己对非洲音乐的理解和体验。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探究合作综合的方式与过程,及新课程创造性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作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再现新知:

1、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欣赏和演唱活动对非洲音乐特点有哪些认识?2、聆听两首音乐,听辨哪一首是非洲音乐。这一环节设计是通过语言表述、对比辨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洲音乐的了解,使学生体验本课学习的收获。

音乐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诠释我今天的说课。

歌曲《杨柳青》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2课《家乡美》中的学唱歌曲.《杨柳青》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以衬词“杨柳叶子青”而得名,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四二拍,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是衬词歌曲的代表作品,歌曲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衬词也是这首歌曲的扩充手段,前两句为都为六小节,句尾两小节为衬词,第三四句由浓郁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

根据教材地位、《音乐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用轻快和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模仿使用江苏方言(衬词)演唱,感受江苏民歌风格特点。

通过聆听、模唱、小组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欣赏领域的要求和本课特点,本课重点是:学唱歌曲,感受民歌独有的风格特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音乐认知规律,本课难点是:

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并唱好衬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认真聆听和分析,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把握,四年级学生处于少儿时期,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经过前三年的学习,他们在歌唱、欣赏、合作探究、音乐理论知识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演奏活动并对自己和他人作出简单评价。担是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视唱水平较弱,音高掌握不够扎实。教师引导学生通音乐活动感受音乐,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本课的特点,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法、示范法、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采用的学法是:视听结合法和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根据本课特点,我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创设情境、电教板打击乐器辅助教学。

因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动力是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呈现乐曲意境,让课堂氛围更活跃,学习效率更高。

播放江苏民歌《无锡景》视频,感受江苏民歌,欣赏后提问学生的风格特点,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新课教学。方言演唱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因此本环节设计三次聆听。

第一次聆听,播放歌曲《杨柳青》,让学生自由聆听,欣赏完成后谈谈初听感受和歌曲情绪。

第二次聆听,播放歌曲加入四分之二拍律动,熟悉歌曲旋律,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说说方言和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然后品读歌词,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板书歌曲情绪歌曲名字的由来)。

第三次聆听: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聆听分析,感受歌曲中色块部分的力度,完成后教师钢琴辅助学生哼唱旋律,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创新能力。视听结合,让学生直观的感知音乐,提高审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这一环节,首先我使用c调音阶挂图,让学生标出唱名再视唱,并分析旋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单介绍五声调式。

然后教师引导小组同学合作填唱歌词,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熟练演唱后在色块部分加入律动(跺脚或拍手)感受力度。

本环节的最后,教师钢琴伴奏和学生一起演唱,巩固学唱,熟练演唱歌曲后,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聆听。感受示范带中的方言特点,欣赏后教师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伴奏,指导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表现民歌的情感与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练习教材中打击乐器伴奏,教师帮助学生分配乐器,在合作演奏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熟练后,启发学生可以加入动作表现民歌意境。

(板书创编提示节奏分析)。

演唱熟练后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然后指导加入打击乐器,我先让一部分学生来伴奏并配合,熟练后再加入律动和伴奏,提示学生歌曲色块的演唱力度。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打击乐器伴奏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设计意图:创作实践表演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感受民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以及扩散性思维。

本节音乐课尾声,让学生来总结今天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感受,最后我再加以补充并进行情感升华,并让学生课下欣赏中国民歌代表作品《茉莉花》江苏民歌。

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为同学们呈现课程思路,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各位评委的聆听!(擦黑板)关门礼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板书小结)。

音乐说课稿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让学生哼唱并熟悉c大调音阶,对歌曲调式有初步感知与认识。

然后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

。我会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古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

在师生共鸣达到高潮处,我和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穷尽的时候歌声情不自禁响起,全体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别》这首歌结束本课。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

音乐说课稿

(1)认知目标: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体会二拍子歌曲活泼、跳跃的音乐情绪。

(2)技能目标:以竖笛为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视唱、歌唱,用甜美清脆的歌声表现童年的幸福生活。

(3)情感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回忆并感受朋友之间纯真友情的可贵。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习、感受歌曲中不同的休止节拍。

3、教具准备: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准备的教具有电子琴、竖笛、歌谱。

4、按照流程说策略。

(一)师生竖笛问好,齐吹《剪羊毛》。

(二)谈话、练声进行歌曲铺垫。

1、师:剪羊毛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劳动,你们回想一下,在你们现在或以前的童年生活中,还有哪些令你难忘好玩儿的事呢?(生答)。

2、师: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儿们一起猜谜语了,我们不妨来玩一玩猜谜吧。(师出谜语学生猜)。

3、师:除了猜谜,我们城里的孩子还喜欢传唱儿歌童谣,一起做游戏,一起讲故事,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多么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啊!而乡下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师介绍滚铁环、跳橡皮筋、抓螃蟹、捉知了等等,有时还替父母打猪草,放牛羊,多么无忧无虑的童年啊,听,一位放牛的孩子手里拿着乐器吹起了动听的小曲儿(播放《小放牛》)请学生听后说说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出示图画,简单介绍乐器“笛子”,音色:清脆、高昂)。

下面我们就把竖笛当作竹笛吹一吹玩一玩吧。

4、吹一吹,唱一唱(采取歌曲中的难点小节进行吹奏练声)。

(三)导入课题。

1、师:画上的牧童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让我想起一首古诗《牧童》.牧童唱的什么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录音,学生听后说说歌曲的情绪,速度)。

2、揭题《童年的小竹笛》(出示歌谱)。

(四)歌曲新授。

1、曲谱学习。

a、视唱曲谱,注意休止符的停顿并说说休止的作用。

b、师完整吹奏乐曲,说说乐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c、请学生用竖笛练习吹奏歌曲第一部分,

d、集体吹奏,个别吹奏,师生合练。

e、全体跟随伴奏带完整吹奏一遍。

2、歌词学习。

a、学生分组自学歌曲,一部分吹一部分唱歌词。

b、请会唱的唱一唱。

c、师弹琴,全体一起演唱。

d、听原唱,学生小声跟唱。

e、生两人一组跟随伴奏音乐边拍手边演唱。

f、师生对唱、分男女生演唱,一部分吹奏一部分演唱。

g、玩游戏请个别同学吹奏或演唱歌曲。

(五)师唱歌曲《童年》,小结下课。

五、说预期教学效果。

本课我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借助图片、实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学生能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感,但不知能否用歌声表达,我分析可能有两点:一、对声音的观察能力不强,因此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二、学生缺乏歌唱技巧,它们不知道跳跃的声音怎么去表现,我想用模仿的方法把每一个字都唱得短一些就可以了。三、不知课的内容安排是否过多,环节是否清晰落实,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等等,所有的预想有待在课堂上解决落实,并请同仁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音乐说课稿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我有一只小羊羔》。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本节课是第1册第四单元的表演课。本教材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属于“表演”这一学习领域。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感知音乐内容、体验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唱、看、想、画、演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音乐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变化。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听、唱、看、想、画、演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音乐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变化,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要以兴趣爱好为学习的基本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视听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尽可能地使学生融入音乐的氛围中,使其愉悦地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美感。

设情境,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分组合作讨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获得主体经验,并相互交流,评价,促进共同发展。

音乐课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放松的课。在这样的课堂上需要抓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习知识以及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入手,通过多种媒体,再结合其他艺术科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采用合作学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歌曲《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铺垫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玛丽有只小羊羔》,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好奇心,点燃他们的求知欲。

进行分组讨论。

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让他们就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展开讨论,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或行动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播放图片、歌曲以及动画,将歌曲形象化,结合视听艺术,让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掌握这一歌曲。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说课稿

本单元是一组由叙事歌曲,乐曲组成的单元。本课是一首儿童叙事歌曲。歌曲运用行进的节奏,朗读的穿插及戏剧情节的构思和丰富的演唱形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像。整首歌曲有张有弛,收放适当,适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四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由于处在多动年龄,所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上课的时候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多提问学生,多安排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听课效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明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做事情的道理。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说唱这种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歌唱教学中掌握连续的前八后十六弱起节奏型。

3、能力目标:学习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用说唱结合的`形式,幽默、形象的表现歌曲。

1、教学重点:用说唱结合的形式,表达歌曲幽默、诙谐的戏剧效果。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及说唱和音乐伴奏的配合。

音乐课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要灵活多样。本课教学,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2、示范法教学3、合作学习:

4、奥尔夫声势教学法: 5、积极评价:

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柯达伊说“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 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大的教学环节,一、游戏导入,二、学习新歌,三、拓展升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学习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本环节的安排,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分别出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先让学生模仿大象走路的节奏,x x | x x|,又跑来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再让模仿小老鼠的叫声 oxx |xx oxx|xx .

1、男生活泼好动,让男同学模仿大象走路的动作和声音。

2、女生身材娇小,声音尖细,所以让女同学模仿老鼠的声音。

老鼠和大象的图片交替出现,男女生不同的节奏型也交替出现。等熟练掌握后,再把两种节奏合起来,通过男女生合作,更好的掌握这一节奏。这里老师可以领着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做。(随音乐做简短的节奏练习。)

这一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自由、自主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让学生在节奏游戏中,多次感受和练习这种前八后十六的弱起。从而解决了歌曲中的这一难点。

音乐说课稿

《电脑与音乐》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四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使用cd播放器、录音机及超级解霸等软件,了解“窗口”组成的共性部分,体会电脑对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的采集、展示和加工方面的作用。

《电脑与音乐》是在学生了解电脑的应用、组成,学习鼠标的基本操作之后的一课,在本课学生第一次全面接触和使用“窗口”。由于整个信息技术的学习多是围绕着“窗口”软件进行的,音频和视频的采集、加工处理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本课无论是在现阶段的学习中,还是在后续的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2)教材处理:将学习录音机软件中“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等教学内容调整到第一课时进行,并引入一些常用软件(如:wrd、画图)。安排学生集中学习窗口操作的共性部分,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拓展,为后继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本课拟分三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过学习cd播放器等软件,较全面地了解“窗口”组成及操作的共性部分;学会用“开始”菜单打开程序;掌握“悬停提示”的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学习使用录音机软件录制声音并进行效果处理。初步了解电脑在音频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方面的操作。

第三课时:学习使用“超级解霸”软件,初步了解电脑在视频信息展现及加工处理方面的操作。

现就该课的第二课时进行说课。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学会使用录音机软件录制声音。

b、掌握给“录好的声音”加上“变速、回音、反向、音量变化”等效果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在学习使用录音机对声音进行采集、播放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知识的迁移)。

b、在对声音进行效果处理的过程中,掌握使用“帮助”菜单来学习软件操作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b、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研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录音机软件录制声音文件,并给录制好的声音加上“变速、回音、反向、音量变化”等效果的操作。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使用录音机对声音进行采集、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体会电脑在音频处理方面的作用。因此,掌握录音机软件的使用就成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录音前对音频属性的设置。

对音频属性的设置,需要经过:双击“音量”图标打开“音量控制”面板——单击打开“选项”菜单——单击选择“属性”——单击“录音”——单击选“麦克风”——单击“确定”——单击选择“录音控制”菜单中的“麦克风”——拉动“音量”控制拉钮来调节音量——关闭“录音控制”面板(共九步)。步骤多但又必不可少的操作,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操作困难较大,因此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在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后,已经能够较熟练地使用鼠标和键盘,并已逐步养成了在电脑上去尝试、去发现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教学遵循素质教育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达到本节课既定的目标为中心,结合本专业特色,具体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演示法:对于本学科而言,操作是学习的重点,演示法可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地反映,故在学习此类新知识多采用该法。

(2)对比法:在学习“给声音加效果”时,处理的方法较为相似。对比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操作的共性,发现事物的一般性规律。通过对声音添加效果前后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电脑在音频加工方面的'作用。

(3)分层辅导法: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之能克服困难,领悟所学的知识;对学习顺利的学生加以适当指导,以提升其知识的掌握水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的目标。

(1)实践法:本学科是一门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因此充分的实践是学好本学科的关键。

(2)小组合作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来学习新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

(3)对比法: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效果处理”的相似性,得出操作规律,快速掌握操作方法。

1、安装有网络教学软件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学生机:安装有win98操作系统、“超级解霸”等软件,并配有耳麦。

3、一对方便插拔的音箱,以便在学生机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2、请学生在讲故事时手拿麦克风,要求尽量体现角色的特点。师悄悄进行录音。当学生讲完第一个自然段时,教师示意学生停止。

3、师:老师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本来准备得好好的,可是到临场发挥时就有些失常了,大家想想看有什么好的办法吗?(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得出:先录好再拿去放就好了!)。

4、师:我们用电脑就可以录音!(播放刚才的录音,引出本节教学内容:电脑中的录音机)。

***设计意图:把“童话故事”作为声音采集的内容,成功地吸引了爱听故事的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学生说说用电脑录音时需要准备什么软、硬件。(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说出:麦克风、录音机)。

(2)转播一位学生的电脑屏幕,请学生利用“开始”菜单把“录音机”打开并找到录音机中的“录音”、“停止”和“播放”键。(师提示学生可回想一下家里录音机或录像机上的这些功能按钮上的图形特点。根据生活经验来找,利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

(3)请这位学生试录音,并当场播放所录内容。(学生会发现声音根本没录上)。

(4)师:为什么没有录上啊?大家想想看!(请几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5)师总结、指出:在用电脑中的录音机进行录音时,要先对“音频属性”进行正确设置,才能录音,否则就会出现刚才的情况(录不上)。这个设置工作,有点繁琐但不难掌握,只要你跟着老师一起做,就可以设置成功。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引发思考,而后获知解决方案,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利于后续设置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6)教师示范“设置音频属性”的操作步骤,请学生跟随教师一同进行设置。设置完成后,再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检查相关设置,并说明“录音机”能够录音的设备状态(录音机窗口中的绿线若有波形变化,说明可以录音;而若是一条直线,则不能录音)。

(7)分层练习:请学生试试自己的电脑是否可以录音。如果可以的就进行试录;不能录的,请老师、同学帮忙将音频属性设置好。(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重点辅导没有设置好的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两次示范,学生的互学和教师辅导来突破教学难点,将录音前的准备工作做好。

(1)请刚才那位“故事大王”来重新讲述童话故事,另一位同学担任录音师进行录音。(由于该故事较长,录音时间超出60秒,录音时学生会发现录音在60秒之内有效)。

(2)师演示延长录音时间的方法,提示学生如果录制的声音不满意,可以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建”来重新录制。(选“新建”后,弹出的对话框选择“否”)。

***设计意图:演示可以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适当地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3)学生活动1:全体学生2人一组进行录音练习,录音内容《狮子和蚂蚁》,也可试试菜单中的效果(变速、回音、反向、音量变化)。

(1)师:为了使角色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富于个性,需要对声音进行效果上的处理。(展示教师的范例,让学生感受对声音进行效果处理对信息表达的帮助)。

(2)师带领学生阅读“帮助”,演示变速效果的处理方法,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看“帮助”,用对比法学习其它效果)。

(3)将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分别指定完成一种不同的效果,其它效果为选做内容。

(4)学生活动2:每组根据教师分配任务选择录音内容,在完成指定的效果之后,练习加上想要的其它效果。(利用电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5)教师巡视分层辅导,重点给选择录音内容有困难的小组及操作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培养合作精神;教师讲解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活动1、2的目的:通过多次充分的练习(学生试——师演示——学生练的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把学生活动2中的分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开展自评、互评、师评。

自评:小组推选1到2名代表,讲述操作过程,说明所加效果的目的。

互评:请其它组的同学说说,听了作品及小组自评后的感受、建议。

师评:较全面评价操作过程,效果与声音内容相匹配的通用性方法和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评价,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录音机处理声音所用的各种效果,体会“声音效果”对信息传递的作用。

我们利用电脑不但可以播放现成的声音如:cd、p3音乐,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录制声音,或对声音进行加工处理,如:截取其中的一段,合成一些声音。(我们不仅可以使用现成的,而且还可以创造)老师这里有一些用录音机截取和合成的例子,请同学们来欣赏欣赏。(师播放一些课前准备好的作品)。

***设计意图:对学生没有能力去做的一些操作,教师展示成品,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电脑在声音信息处理方面的作用。

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电脑对声音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并从中体会了电脑在音频处理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录音机功能过于简单,还有许多效果是不能完成的。我们可以在课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了解功能更为强大的软件,去尝试、探究这类软件的使用方法。

课后实践:回家后,使用家里电脑中的录音机或功能更为强大的软件,请爸爸妈妈帮忙,将你讲的故事录下来,加工处理并保存成文件。带到学校来,我们要继续进行“故事大王”的评比。获胜作品将送校广播站安排播出。

***设计意图:小结可以使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加深对信息技术内涵的理解;同时也给学生意示了更为广阔的探索天地。课后实践可以将体验延伸,使体验更加充分。

1、本节课以录制和加工“童话故事”为主线,将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有机地融入其中,既包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又附着丰富的情感价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开始学习,在使用录音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2、学生练习环节:学生在进行“录音内容”选择时,教师的指导应及时、到位,才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完成作品。

3、作品评价环节:学生评价可能会比较简单,教师应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评价。

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__号考生。接下来我将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唱歌课,歌曲为f调2/4拍,是一首壮族歌曲,描述的是壮族美好风光,表达壮族人民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壮族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掌握一字多音的唱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部分乐谱的识读;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能力有限;所以我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壮族音乐风格,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解、对比等方法,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并能够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基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可以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欣赏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导入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一)导入。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法进行导入。我将播放不同民族服饰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上展示的都是哪些民族?”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可以回答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由此顺利导入到本节课壮族民歌《唱山歌》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一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紧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教授。

其次是我的新课教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分成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了解壮族。

我会先针对壮族这一民族进行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将设置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聆听,回答出歌曲为中速的,热情优美的一首歌,通过音乐感受到壮族风景秀丽的场景。

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会音乐风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活动二:学唱歌曲,了解音乐特点。

首先,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其次,进行学唱歌谱,唱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规律。

最后,进行唱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谱例的观察,以及对以往音乐知识点的回顾,回答出有很多连音线部分。提出问题“连音线部分应该怎样演唱?”教师进行示范两种演唱方式,分别用连贯的方式,与跳跃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带连音的唱法更适合本首歌曲。之后有针对性的对于连音线部分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掌握连音线部分的演唱方式,也就是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这样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一个就是将难点部分分解开来,逐步循序渐进的突破难点。

活动三:完整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通过对歌曲的剖析后,提出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对情感的总结,回答出用抒情、温柔、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请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通过学生推荐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参与课堂活动。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我的巩固提高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我将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这样设计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结合了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多元化的要求。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在作业设置上,我会请学生将本节课的歌曲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这样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音乐说课稿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进行分析。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黄河大合唱》(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

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3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

1视听《欣赏《河边对口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从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节的发展。)。

生:欣赏作品后回答:

a/演唱形式是对唱。b/歌曲情节是从两个老百姓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生:没有,还有合唱。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

生:表现遭受敌人逼迫而逃亡的不仅仅只有这两个老百姓,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苦难的人民。大家一同上前线抗日杀敌救国。

师:找出两位学生来表演。

2、欣赏《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想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在音乐中找出答案)。

1、师: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a/歌曲的体裁是什么?b/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欣赏后回答。

a/歌曲体裁是劳动号子。b/速度由快变慢再变快,力度由强变弱再变强,联想到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生:表现出船夫们团结一致、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精神。

师:对!这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2、师:这首歌曲的体裁是劳动号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们劳动的场景。

生:按照老师指挥模仿劳动号子,体验劳动号子便于整齐用力的作用。(模唱片段。)。

3欣赏《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从分析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节与演唱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演唱形式与情感传达的结合有一定的认知。)。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聆听《保卫黄河》!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的第一部分)。

生:欣赏并跟唱。

师:这首歌曲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唱过这首歌,刚才大家也唱的很不错。现在我们来听歌曲的第二部分,大家看看这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歌曲的第二部分)。

生:演唱形式是轮唱。

师:为什么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我们现在也来轮唱一下,各位同学看老师的手势每个小组进入。

生:进行轮唱训练。

师:好,刚才我们进行了轮唱练习。大家体会到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意义?

生:一轮接一轮的,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涌来。

师:很好!那在这首《保卫黄河》里,作者用到了轮唱这种形式就是要表现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抗日决心和斗争精神,把敌人淹没在抗日洪流中。

1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扩宽视野,对比出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格)。

生:欣赏后发言。

2、"大合唱"的概念。

师:《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以这部作品为例来归纳下什么是大合唱。

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多乐章的声乐套曲;演唱形式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乐队伴奏)。

师:播放背景音乐《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欣赏到这里,下节课将继续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并与钢琴协奏曲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 第 册第 课,题目是 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 、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 、 学情分析: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 、 教材分析:本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美好的画面。表达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充满快乐自豪的情感。

四 、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2.通过音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的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有感情的演唱歌曲。3.教学中应适时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潜力。

五 、 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应是: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发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 、 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创设情境法、模仿教学法、对比法、听唱法。根据学生在儿童阶段自然嗓音很纯、很亮、体形灵巧这一特点。我还采取用了律动、游戏互动法等教学手段。

七 、 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

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3.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5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共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导入了新课。通过对音乐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

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 结合学生的自然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我采取了听唱、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节奏难点的解决方法:四分音符用双手拍肩,八分音符用双手拍腿等律动比一比看谁表现的最好并奖励小红花。如:音准难点的解决方法:可以引导并带领学生做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游戏。(具体的方法应根据教材而定,随机应变)还可以通过师生接龙演唱游戏解决难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应及时的给与奖励。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力都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演唱歌曲是小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适时的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观察比较采取了唱一唱、敲一敲、演一演等教学法(举例:应根据教材进行举例)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有感情的演唱并多给学生鼓励。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课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

有感情就有想象,从而形成创造思维。老师可依据本课的内容及情绪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创编一些与课本情绪一致的节奏、诗歌、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创编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教材而定)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多关心多鼓励。构建和谐团结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友爱的精神。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环节: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

评和老师的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在课堂小结时我还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歌曲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在课堂上对那些有创意的学生我还及时的发给他们小奖品。

小结: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评委指正。

说 课 内 容

一、说教学内容

1、单元主题分析(文性、知识技能方面)

2、歌曲、欣赏内容分析(出于何种考虑把这几项内容放在同一课。)

二、结合学情说教学目的

1、情感与态度

2、知识与技能

3、过程与方法

(这三个维度无需很清晰)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实物

四、结合理念设计流程与方法

1、突破难点的方法要重点讲

2、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很重要

3、在每一环节中自己的设计理念要渗透着讲

说课注意点:语速、语感、体现学科特点、详略得当。

音乐说课稿

老师们,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西藏》这是一堂综合实践课。

一、教材分析

西藏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分割的一局部,西藏的歌舞以它独特的魅力被广大人民所传唱、喜爱。本课设计使同学再了解西藏风土人情的同时对西藏发生浓厚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表示西藏音乐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使同学在对西藏歌曲的学习重饱览了西藏风光、民俗风情,进行了一次既愉快又有收获的旅途。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西藏满怀着神往和向往,故本课从认识西藏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通过上述内容我特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西藏音乐与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技能目标:能用明朗的情绪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局部。

3、 情感目标:增强同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点

西藏民族音乐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本科采用多媒体、钢琴、木鱼、碰铃、响板、铃鼓等音乐用具,来进行一堂情景与娱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1、 认识西藏、了解西藏

从西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入手,从音乐的的各个不同角度感觉、感受西藏。——从风土人情、歌舞两个方面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在10分钟左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记录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风俗,它是人们认识中华民族的一个窗口,让同学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认识到传承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在教学中,能重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自然等,以此来开阔同学的文化视野,发展同学的形象思维和笼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同学的综合文化素质。

2、走进西藏

(1)聆听《走进西藏》

“高原雪域”这一单元涉和的的范围较广,内容也丰富,本课选用张千一同志所作的《走进西藏》为重点,设计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以此贯穿始终。完整地聆听使同学对歌曲留有更完整的印象。

(2)学唱《走进西藏》

让同学用自身的歌声来感受西藏音乐风格,从而喜欢上这首歌,也让同学在喜欢的流行音乐的风格中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风采,最终让同学能理解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

(3)从多方面表示歌曲的第二局部

a、 舞蹈,学习踢踏舞第一基本步法

a、 打击乐伴奏

b、 诗歌朗诵或创编歌词

c、 综合

以同学兴趣为本,面向全体同学,重视同学的参与实践,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发生愉悦感、满足感,以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不只感受了音乐,学习了技能,还通过考虑、讨论、交流等手段,了解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地理知识和民俗风情,增进了他们对西藏的认识。

4、 走出西藏

a) 作业:收集西藏民歌。

b) 希望:为西部开发献一份力量。

希望同学能喜欢西藏,喜欢西藏的歌,为西藏建设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最后我用西藏语问候一声“扎西德勒”

音乐说课稿

非常感谢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展示这堂音乐欣赏课《早晨》,让我有幸和大家进行交流,交响乐的欣赏是第九册第四单元教材的内容。

一,上这节课的缘由:

由于九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扩展,感受体验交响乐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简单,笼统,所以我讲授本节课也是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容,对音乐教材的一种挖掘与拓展。并且学生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有必要进行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要增加内容。所以我将课本纯粹欣赏几首交响乐进行了拓展和整合教学,将《早晨》这一教学内容带进了教学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修养,通过几个典型的曲例诠释音乐描绘景色的手法。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知能力: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交响曲音乐的愿望,以积极的态度和趣味感受音乐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

实践能力:发挥想象力,探索和体验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不同音乐塑造早晨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在师生互动与聆听比较中,进一步了解音乐家们创作的不易及他们的作品响誉世界的文化价值。喜爱交响乐,从而达到对不同时期音乐文化了解,理解与认同。

三,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用音乐描绘景色的六种方式。

四,难点:让学生亲近并喜欢交响乐,产生主动了解和感受交响乐的愿望。

交响乐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生疏的,怎样让学生能接受交响乐,了解体验并喜欢高雅的交响音乐呢 为什么那么美的音乐学生会感受不到呢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这节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为主,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把这种美变成学生可接受的。通过课堂把这种美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得到交响乐的美。我把自己定为成是一个音乐的传播者,这就是我在这节音乐课必需要做到的。怎样把高高在上的交响乐给请下来的呢 变得学生可接受的 这节课我选用了六首音乐作品例举作曲家如何运用联想与听众互动,用音乐描绘早晨,从而将听觉的盛宴转化为视觉的盛宴。

下面我们就一同体验一下整节课的过程。

1,导入:

我选用了圣桑的《朝景》作为背景音乐,用高尔基《人间》中的一段话引出《早晨》的课题,让学生尽快进入到音乐意境中,提升整个教学的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让学生对音乐主题产生兴趣。

《早晨》

"我在这个地方看见太阳升起过十多次,每一次在我的面前总是诞生着一个新的世界,充满新奇的美丽。"

——高尔基

2,小组活动:

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早晨的景象,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图画。

展示各组的"早晨"美景。

3,引出问题:那若用声音该如何描绘早晨的 美景呢

讨论——总结:借助联想,模拟早晨会出现的声音或光线色彩上的变化。

4,欣赏过程:

1,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播放音乐

3,小组讨论,并用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答对的小组记朵小红花。

4,公布正确答案,并详尽介绍作曲家的作品。六首作品欣赏完后,评出红花最多的组获胜。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1,利用早晨鸟鸣的声音形象描绘早晨

陈钢 《苗岭的早晨》: 这里主要依靠模仿鸟鸣的音乐使听众在联想中产生早晨的形象;而鸟鸣的弱音模仿,使人联想起空谷回声,因而产生山岭的形象。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2,利用雄鸡报晓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圣—桑 交响诗《死神之舞》:这首乐曲描写一群白骨精正在群魔乱舞,狂蹦乱跳,突然,一声雄鸡报晓,宣告黎明来临,妖魔们立即逃之夭夭,销声匿迹。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3,利用钟声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莫斯科河上的黎明》:为了造成东方破晓的联想,作曲家也用了"鸡鸣早看天"的方法,用木管乐器模仿雄鸡喔喔啼的动机,随后传来俄罗斯教堂的钟声,明确的宣告早晨的来临。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4,利用乡村牧笛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格里格《朝景》:音乐一开始就出现了牧童的笛声,预示着东方破晓,放牧开始,这也是早晨的声音形象。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5,利用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象,例如小溪流水等来描绘早晨美景。

拉威尔《达菲尼与克罗埃》:此曲音乐语言虽然比较复杂,但描绘早晨的手法还是常见的,主要利用了三种自然界的声音联想:流水潺潺,群鸟争鸣,牧童笛声。

大家想想:除了利用声音描绘景象,还能运用什么方法

知识拓展:

运用象征,类比的办法。如:为了表现太阳由低而高,冉冉升起,音乐中音区也由低而高不断向上发展;为了表现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音乐中音量也由弱而强,不断增长,配器音色与和声色彩也由淡而浓,由暗变亮。

如: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受画家莫奈《日出—印象》的影响,创作了交响诗《大海》(着力体现晨曦微茫,曙色初现的色彩和气氛。)。

5,课堂小结:

音乐描绘景色的手法

模拟鸟鸣的声音形象:《苗岭的早晨》陈钢

模拟雄鸡报晓的声音形象:《死神之舞》圣—桑

模拟钟声的声音形象:《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穆索尔斯基

模拟乡村牧笛的声音形象:《朝景》格里格

模拟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象:《达菲尼与克罗埃》拉威尔

运用象征,类比的方法表现色彩变化:《大海》德彪西

模拟声音

五,我的设想:

在经后的欣赏课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整合性教学。以某个专题为主线,如:动物园,暴风雨,大海,春天,英雄等等,集文学,美术,历史,音乐等素材于一体,生动介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使之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印象更深刻的去了解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及视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