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汇总12篇)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汇总12篇)

ID:8875405

时间:2024-01-10 17:02:13

上传者:碧墨

每一个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需要多角度审视和学习。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特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学生除了语文课业还有其他科目的课业,他们任务繁重。如果每位老师都一味强调自己科目的关键性,那么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失去学习方向。

(二)不能唯分数主义。

不能过度频繁地进行考试测验,更加不能因为学生一两次的考试成绩就全面肯定一名学生或全面否定一位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波动和情绪不稳。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重视语文本身,而不是语文分数。

(三)要循序渐进。

绝对不能为了对付高考,一味地向学生倾灌考点知识。我知道有部分老师常常在考前大量地向学生分发模拟试卷,倾灌高考要点。这是不符合一般学习规律的做法,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考点知识,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和迷障。尤其是高中语文,它的知识要点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我提议教师循序渐进,遵循一般的学习规律,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感想式”教学?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亲身感受,多让学生思考,用谈感想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知识传授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感想式”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顺畅通道。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课,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课题和课文内容的想法,以找到教学的针对性和切入点。在学完一课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谈自己的感想,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拓展,又能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丰富和延伸语文课的内容。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发表独特见解,甚至提出和老师相左的意见;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复述学过的知识内容。如学习《成全一棵树》,学生谈感想,有的对“母亲”加以分析;有的对“孩子”加以分析,认为孩子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了她自己。

通过“感想式”教学,不仅巩固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质疑式教学是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统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首先不是教师交待课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而是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通过自由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如学习《穷人》一课,全班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有写作技巧方面的,还有的是细小的字词、标点方面的。学生一旦质疑,就进入了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问、分析、讨论、争论、释疑,步步深入,口语训练和阅读教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用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师需在讨论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理顺学生思考的路子,把控讨论的重点,防止漫无边际的讨论,也要避免学生不知从何说起,造成冷场。

讨论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一般应掌握两类内容:一类是从简单知识介入讨论,打开局面,比如某些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可以采取学生互问互答形式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抓住关键,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穷人》这课,有的学生提出了“自作自受”的“作”发什么音?课文中几处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讲出自己的理由。

另一类是语文课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互相交流,在步步深入的`讨论中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一课,学生提出了“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坐船的规矩”?为什么要有上下桥的规矩?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上下桥的规矩体现了水乡孩子的独有成长经历,懂得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规矩。讨论式教学,使思、读、说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一般设计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进入深层理解和巩固提高阶段时进行的教学活动。表演式教学是对课文的再创作。其过程是:钻研理解课文――编写课文小话剧――进行表演。

表演式教学由于学生亲身参与性,因而课堂形式更具趣味性,但也有局限性,如只有具备人物、情节且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才适合编制成课本剧来表演。当然,课文内容是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的也可以采用模拟方式表演。

表演式教学,有的是直接再现课文,例如《将相和》、《七个铜板》;有的是在保持课文中心和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改编,如《跳水续》,表演不只是让学生演示一下课文内容,对课文阅读理解也有很好的促进。

为了很好的改编和表演,学生对把握课本的中心内容,扮演人物、理解台词需进行合理想象、重新构思,对课文再创作都需要认真阅读原文。这种阅读行为,是在表演牵动下自觉主动进行的。所以阅读效果比平时阅读要高出好几倍。表演式教学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在综合性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竞赛式语文教学是以认真阅读自学课文为前提,以课堂上抢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活动,最后由教师点评课文内容和竞赛情况的教学方式。

实施竞赛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编制好抢答题目;二是辅导学生参照题目阅读课文;三是要在竞赛时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参与机会。

竞赛式教学注意的事项是,题目编制需由浅入深,突出重点,涵盖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以及字、词、句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目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活动,目的不在竞赛的胜负。竞赛的结果要使全体学生受到鼓励,树立学习自信心,享受成就感,获得参与竞赛的快乐,达到比其他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许多语文常识,往往属于课外范畴,课本中没有提及。语文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延伸,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名山,中国名楼有那些。古代“四大美男子”是哪些人,他们大致有什么经历。“登徒子”这个词语的来历。亦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神话传说,欣赏他们的文学艺术。了解“潘多拉的盒子”“鳄鱼的眼泪”“犹大的亲吻”“山姆大叔”等外国典故。这些课外延伸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起来。

(二)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

在培养语文修养方面,重点在于“修养”的培养。这要求学生不光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将它优雅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文学作品,深入地去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在我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成绩优异,口头表达能力却极差,这样的“哑巴式人才”将来如何走入社会呢?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在课下,也多多他们交流,发现他们在语言表达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培养学生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纠正他们阅读的坏习惯。

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节操,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实施最难实现的目标。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教学中,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多多向学生讲述名人名流的事迹,感受他们的高贵品质。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知到人生道理,从而来进行自我的思考领悟。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今天上午,我们第四节课是语文课,上课铃响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上五楼上课。到五楼后,教师给我们排好座后,就开始上课了。

今天苏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苏红老师给我们上的课是小溪生病了。我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我很积极的发言,并回答问题。

下午回到班级,老师说我去五楼表现非常好,老师给我月牙饼干、糖做为奖励,我非常高兴!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

黑龙江省勃利县逸夫小学一年级:杨佳睿。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语文,不仅仅教会我我们一些知识,同时,它也会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上了很多语文课,但我还喜欢哪一届难忘的语文课。

那是我上七年时,我们的语文背臭味听课的对象。在那节课之前,大家一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都希望在课堂上大显身手,让全年级都知道我们办的厉害。

在欢快的歌声中这节语文课开始了,老师一走上讲台,微笑的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专题,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有哪位同学来讲讲对西游记的了解,之间教室中沉默了几秒钟,全班同学的手都“哗啦”一下举起手来,大家争着抢着回答,我也举手了,但是手举得很低,因为从下就比较短小,怕回答问题,一方面是他回答错,一方面是怕老师批评我。我心里暗暗在想,老天保佑我,千万别提问我呀。可老天偏偏在和我作对。越害怕狼来吓,只听见老师宏亮的声音喊道。李滕坤,我只好硬着头皮站了起来,虽然我对这个问题也很熟悉,但心里还是没底,站起来我半天才支支吾吾说了几个字,老师目光中那意思期望,是我下定了决心。不能让老师失望啊,我大声地说。“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这时,教室里传来雷鸣的掌声,这一下子给了我动力,从这以后,老师每次提出问题后。我总是第一个举起手。不管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只要有勇气。你就是好样的,在同学们欢笑中这节语文课结束了,我还有些依依不舍,这一节课让我变得胆大了。改变了我从小就胆小的习惯。

通过那节语文课,使我变得勇敢,胆大,也正是那节课,点燃我人生的火花。为我提供了动力,也正是那节语文课,才使我有了勇气鞭策我能持之以恒,是我永生难忘。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学生除了语文课业还有其他科目的课业,他们任务繁重。如果每位老师都一味强调自己科目的关键性,那么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失去学习方向。

(二)不能唯分数主义。

不能过度频繁地进行考试测验,更加不能因为学生一两次的考试成绩就全面肯定一名学生或全面否定一位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波动和情绪不稳。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重视语文本身,而不是语文分数。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语文常识的普及。

许多语文常识,往往属于课外范畴,课本中没有提及。语文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延伸,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名山,中国名楼有那些。古代“四大美男子”是哪些人,他们大致有什么经历。“登徒子”这个词语的来历。亦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神话传说,欣赏他们的文学艺术。了解“潘多拉的盒子”“鳄鱼的眼泪”“犹大的亲吻”“山姆大叔”等外国典故。这些课外延伸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起来。

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学,而不是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如果喜欢学语文,在语文课堂上感到快乐,那么很多好的习惯不用教师提醒,学生自己也能养成。比如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以及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可是,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呢?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知识,不同的难重点,精心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例如,通过网络或课外书查取获得,把他们觉得有用的知识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出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真正地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点能串一串,彻底掌握知识。所以,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条件,要把握好这一条件的适度问题,就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打造好了初步条件。

情景创设,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课堂教学应当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情景中,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材的涉及面较广,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例如一些故事性、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特点,展开相关话题的探讨,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境和情境。

在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许多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找出。而且通过多媒体的放映,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把握好度,因为有时候它会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反而不利于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课内容来自由选择教学地点,并不一定要将学生拘于教室里。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动植物园和博物馆,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切身的体验中让学生懂得语文。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生活里处处有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过“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前苏联教育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了解学生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要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小学生的个性都是想在学习中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来捕捉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了,那么数学当然能学好了。

其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尤其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是逻辑性极强,新知识和旧知识环环相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新的数学知识来源于旧知识的延伸,从而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障碍。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可以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数学新知识不仅是旧知识的延伸,同时又来自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数学学科的抽象和单调了。

最后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后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习辅导和个别学习辅导,做好提优辅困工作。

二、学会倾听。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其实倾听这一行为,不单单是学生要具备的学习特质,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善于教学的老师大都是能够倾听的高手,多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经历了“教师的一言堂”,到“发言热闹的课堂”到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倾听的课堂”。

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表达,而且学会倾听。作为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心心相印。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是的,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样,在平等、和谐、快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学生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因此,有人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三、关于备课。

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教师的备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否则我们会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

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它们会统一在课堂教学中,缺一不可。

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即使是在平时作业中也要尽量体现这种层次感,可以采用附加题选做题的方式来进行区分。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能够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这样的原则,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合理的讲练,既要给学生减负,也不排除精讲精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四、走近学生,改变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有效的调控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小组合作,这就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合理调控。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学生往往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但是有的时候操作的效果总是不理想,教师虽然在操作前进行了指导,但这是不够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或许有的学生一听就明白的操作,有的学生却无从下手,或是根本没有听明白,这时候除了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他们操作的引导者。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效调控整个学习,有的小组在合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不和谐的地方,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协调;有的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提醒;有的学生早早完成了合作学习的任务,没有事情可做,教师要走近学生,引导他们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文章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

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

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在纷繁复杂的文章内容情节或众多的形象中抓住最能体现文中主旨的东西。如《斑羚飞渡》学生自读之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在写斑羚飞渡是为什么?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进一步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明确主要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进而分析了斑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及让人叹服精神。由整体到局部,掌握成篇之术,水到渠成,提高阅读能力。

三、抓文眼。

“撮其精华,得其精骨。”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散文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不能忘记”就是起到勾连情节作用的文眼。如阅读“听潮”一文,“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就是“文眼”。学生阅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听潮”的喜爱以及能引起读者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向上生活愿望。

文眼的运用,可以不拘一格。作为文眼的文字,可以是一个字。如朱自清《春》,文眼是一个“春”字,这个字就是一个“面”,也就是一个春草图。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规律的东西,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是初步踏入学堂,老师在语文教学上要更加注意教学方法是使用,下面是小编为各位老师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于阅读。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他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一)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学生在读书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出现,比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句子等等。在读书之前,教师就要能预见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在日常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想办法强化这一训练,不但在课文中要加强词语的理解,还要在平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的交流中,让学生确定是否对自己不常用的词有所了解了。

这样既为学生积累词语打下基础,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通过教材的课后习题,教材的编写者告诉给学生,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进行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的课本上,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出色的范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的。

1.做摘记。每学一篇课文或读一篇好文章,都有一些好的词语、句式,教师应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做好摘记。值得强调的是,摘抄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写作服务。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摘抄,不懂得运用,那么,积累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理解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仿写。即指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故事情节、描写手法、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练笔。如在讲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家乡的美。然后,和课文进行比较,看同样是描写家乡的山水,自己的写作技巧与作者有哪些差距。这样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弱点,在进行类似知识的学习时,就能加以注意。

这样组织教学,便把阅读与练笔有机结合了起来。另外仿写要有针对性。为了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仿写要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某一篇文章写得好,可以进行全篇的仿写;一篇文章某一部分写得好,也可以进行局部的仿写。还可以仿写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落、人物对话、肖像外貌等。这种单项的仿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还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提高作文水平。

3、扩写和缩写。对于篇幅简短的文章,在教学时采用扩写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细腻把握,同时能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缩写则是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简要说出文章的内容,使篇幅简短明了。这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技巧。

4、续写。即指在学完课文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后边添加相关内容。如在讲完寓言《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安排学生续写:如果皇帝再次看到那两个服装设计师,他会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有的说:“皇帝知道实情后把那两个人杀了。”有的说:“皇帝叫那两个人又做了一件更美的服装。”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激发思维教学上进行尝试。

1.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当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1.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如同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下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1.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四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有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这样的组合: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并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3.1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从而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积极地阅读和探讨。

3.2教师应当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运用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学生的“课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核、只讲究热闹而忽视效益的时候,我们有些怀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责的传统教育,怀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当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呼应,积极投入,但对那些沿袭多年的“旧”,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应冷静反思,精选慎取,那些历史的积淀其实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否定旧的教学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