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14篇)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14篇)

ID:9163894

时间:2024-01-13 23:32:30

上传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需要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和反复打磨,确保每一堂课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反映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教学方法,对教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认识新同学,对同学有初步的了解。

2、学会和同学相处,喜欢和同学做朋友。

3、熟悉班级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活动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本次活动选取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事例,帮助学生熟悉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认识新朋友,体验认识朋友的快乐。

基本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自己。从“我”的角度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主要是介绍姓名、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主动争取与别人交朋友,努力消除陌生感和羞怯感。

第二部分:我想和你做朋友。喜欢同学,想和同学做朋友,就要学会倾听同学的介绍。了解同学,从细小处去发现和欣赏同学的可爱之处,学习他(她)的优点,通过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第三部分:数一数,说一说。通过数一数、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班里的各民族的同学,从小树立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三、课时:1课时。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或演唱《找朋友》歌曲,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

(二)活动的组织。

1、介绍我自己: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制作自己的名片,介绍自己的姓名、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可以是纸上设计的,也可以是布贴、叶贴、绣品等形式。可以将自己的名字设计成“个性化名字牌”,也可找出自己的一、二点可爱之处,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还可以通过游戏、分组“开火车”给“个性化名字牌”找主人等活动,分享认识朋友的乐趣。

2、我想和你做朋友: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建议组织我想和你做朋友“说说你、真快乐”的活动,分成小组相互说说别的小朋友介绍的内容。建议师生动手布置一棵非常漂亮的快乐树,将自己的名片修饰成树叶,装扮这棵快乐树,明确我们都是班级里的一员。目的是体验交朋友后作为集体一员的快乐。

3、数一数,说一说。同学相互介绍以后,可以分组数一数、说一说小组内都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建立友谊,从小树立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计算器上拨出:300、1000、35、600、48。

学生读一读,并且写出这些数。

2、出示4版、5条方块。

这个数你会写?学生尝试写一写、读一读。

二、新授:

1、直观认识:4版、5条方块。

学生汇报这个数是四百五十的理由:4版――4个百5条――5个十。

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板书: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写出450问4写在了哪个数位上?5呢?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拨数写数:230、480、890。

3、完成“试一试”:

(1)同桌先互相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师:把你们刚才数到的数填在书中的括号里。

(2)同桌相互一十一十地数,从890数到1000。

学生如果数得有困难,老师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2“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看图填写,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p12“想想做做”第3、4题。

读数写数,做过这两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

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理解9比17和17比9的不同意义时,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接着,我请学生利用课前谈话中提到的身高信息,结合卡通人物的身高,再来说说比。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会说谁与谁的比,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量的比较先要把单位统一以后才能比。

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生活中比的例子,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来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个不同类量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然后再举路程与时间的比,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最后通过观察板书,让学生概括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文档为doc格式。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2)组织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独立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平――(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3)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4)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6)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1。谈话导入: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32岁,我家里有个8岁的儿子,我是余杭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班级吗?(男、女生人数)。

2。我的年龄和儿子的年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每两个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你能用算式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列算式并说算式表示什么?)。

3。像这样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揭示课题,初步认识比)。

4。哪些算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理解比的意义)。

5。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比。

1。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过这样的比,(出示图片)你知道2∶1表示什么意思吗?尝试说。

2。请你来试一试,下面的水和甘蔗汁如何调配?

3。你现在知道2∶1表示什么了吗?

4。师生共同讨论5∶1和1∶1的含义。

5。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比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三、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1。比除了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其它的关系。我们来看图,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快多少?(列式计算)。

3。你能用比来表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45∶3)。

4。根据下面信息写出比。

苹果3千克15元。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一个打字员5分钟打字500个。打字总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四、理解比的意义。

1。关于比你知道了什么?举例生活中的比。(足球比赛中的3∶2,是比吗?)。

2。练习。

3。比较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练习。

六、拓展。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20,第二杯是1∶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七、你能联系实际说说1∶4的含义吗?

数认识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圆认识》教学设计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会使用圆规画圆。

难点:会使用圆规画圆。

一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今天,老师就再次带领大家走入我们的平面图形世界,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圆。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认识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认识8》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的数出8和9、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6—9数的顺序,会用“〉”、“”、“=”这些符号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8、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能工整地书写8、9。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53页的主体图)当你来到这样一个花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二、探究体验。

师:在这样美丽的花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师整理板书:大树(图)蝴蝶(图)。

小花(图)花盆(图)。

汉字(图)人(图)。

数一数、摆一摆:请大家用小圆片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8个)。

再添一个是多少?(9个)师板书:8和9。

2、掌握数的顺序,比较熟的大小。

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先拨7个珠子,在拨上1个珠子,就是8个,8个珠子,再拨上1个珠子就是9个珠子。

请同学们数一数54页直尺图上的数字,并观察点子图,你能发现什么?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尺图上的数字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点子图也是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还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页中间的4道填空题。

读算式板书:7889。

8798。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发现每竖行对着的这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感受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指导学生给54页蝴蝶涂色。

5、写数字:师示范书写,并讲解要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8的第1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

2、完成练习8的第2题,问:你是怎样连的?

四、家庭作业。

1、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说一说。

教学反思:。

1.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3.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5.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数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自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感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小学里所学的数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2、师:数的认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整除,内容较多,我们先来梳理下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梳理数的意义。

2、师:什么是自然数?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

3、小数的意义:

师:小数可以怎么分类?板书:(1)按小数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还可以分为纯循环小数如0.55…、混循环小数如:7.23838…(2)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否为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混小数)如0.78和1.25小结:小数实际上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的意义。

三、梳理数的读写法。

1、师:下面我们复习梳理第二个内容数的读写法,提到数的读写法我们就要说一说计数单位和数位表,谁来说说我么学过的计数单位有那些?课件出示: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2、师:大家看着个数位表,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如万所占的位置是万位,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课件出示。

小结:谁来说一说整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小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梳理数的改写。

2、数的改写。

师:有时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我们做一下练习。订正时问一问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数的改写只改变计数单位,结果是原数的准确值;取近似数是在改变计数单位的同时,对尾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近似值。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一般情况我们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卷。

六、全课总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认识线教学设计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图片。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条直线,最多可以画()条直线。

“认识米”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