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模板8篇)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模板8篇)

ID:3638742

时间:2023-09-26 03:46:47

上传者:文轩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模板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一

本篇课文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时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是写王维在思绪万千之时,真情流露出这首千古名诗。在设计上我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然后引出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分自然段学习过程中我又抓对重点词的理解来感受作者情感。最终还是回归到词句中来感受诗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后,在各位同事和领导们的共同帮助下,我总结出自己在讲授、设计这节课的一些不足,从而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为让学生体会到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深切思念家乡的感受,便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独自一人离开父母生活的感受。但课前设计这一环节时并未全面考虑到,像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实很少有离开父母的生活体验。而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只有学生回答出离开爸爸妈妈单独和其他亲人生活的体验,不过课后有些老师提议,虽然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我的预想效果,但如果当时能引导学生体会虽和其他亲人在一起生活,但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否会很想念爸爸妈妈?相信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退回的王维对家乡的思念。而我当时只是急于想从学生那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想看到自己预设的效果,而没有更好的,有效地对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引导。

另外在理解“扶老携幼”这个词语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合同作配合做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个环节时,学生并没有很热情地来完成这个要求。课后通过和老师们的讨论认为:其实这个环节没有太大的必要性,通过做动作来表现词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词语。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用语言很正确地说出“扶老携幼”的含义了,因此再让学生通过动作来表现这个词语时,学生会显得没有太大兴趣。新课改提倡:要使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而此一环节的实施和反馈才使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质的认识:“动”和“活”绝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一些热闹气氛,而真正的使学生在这种形式下有所收获,才是这两个“动词”所要表达的内涵。

还有在内容安排方面。整节课讲下来让人感觉内容安排得过于稀疏,节奏不够紧凑。这篇课文是新课改后新出现的“文包诗”形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故事背景来帮助理解古诗的含义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最终还应要求学生能说出古诗的含义。而在设计教案时我却忽略了这一点,仅仅抓住了让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重点诗句的理解。并没有完全理解到教材最终要使学生获得怎样的信息。所以在接下来几次的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对这一环节的把握。

在一次公开课评课活动中,教导主任的一句话使我对“课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她说“一节课,哪怕真正引导了一个学生从他的错误中走出来,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是啊,特别是在公开课活动进行中,有时就像是老师一直伸着“长手臂”牢牢地把学生围在他所预设的圈中,如果有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线路来走,那么老师就会急忙把这个错误一带而过,而学生是否真的知道自己错了?是否真地把这个错误改正过来了?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让别人看你的课堂有多么完美!注重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就是老师在这节课中最大的成功。在这个问题上,我虽然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每当看着这几张密密麻麻的纸:上面写满了老师和领导给自己提出的建议和不足时,心底里总有一种抑制不住得情感在涌动,是感动?是喜悦?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我能肯定地说:这是我宝贵的收获,这是我成长的砝码。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二

在这次三优课评比活动中,我执教的是《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整个教学活动是按照 “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三步课堂导学模式进行设计。 现在,我就联系本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几点得失:“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 ‘佳节’”, 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同时,一开始就指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由于我所执教的班级课前没有接触过课文,在民主导学部分,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预习,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这样很好的完成开课时定的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感到不足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前,要更好的做到两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 “ 文包诗” 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从读题让学生突出特定时间“ 佳节” ,接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佳节有哪些?说这些佳节里人们风俗习惯,为理解“ 佳节” 的热闹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其次,设计第二板块—— 情景同现,读文悟情。先让学生紧抓重点句段,体会长安人、诗人家乡过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紧扣“ 热闹、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欢聚” 等词,学生说意思,换词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并且设计了说话训练,较好地又一次点拨学生用自己积累的重阳节习俗,体会重阳节中人们那欢天喜地的心情,那家家户户团圆的美好气氛,这样学生真正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样“ 佳节” 那美好的氛围,舒畅的心情学生体验水到渠成了。

二、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教学第三板块话锋一转——“ 王维开心吗?” 请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答案: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诵读诗句,使学生能很快走入诗人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学生了解到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由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 近” 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此时诗人思亲、思乡之情跃入情怀。这种对比、这种反差,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指名让远离亲人的学生谈寂寞、孤独、思亲,第三次拨浓了诗人思乡情怀。在比较、对照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深切体验。紧紧扣住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那日思夜想的思乡之情又通过老师导说、配乐朗读、配乐吟诵,也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人之情达到高潮。

三、拓展延伸,突出诗文主旨

思乡之情乃是所有中华游子共同心声,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引导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

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上课,对一线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历练。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在教学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找准方向,不断探索。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四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让学生交流了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由朗读,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这样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五

这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在教学时,把课题“作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那种浓浓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联想一下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也就不困难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王维的诗作,进行“古诗朗诵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评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教者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条理比较清晰。

教者由课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出了王维思念故乡的原因,他在重阳节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层扣一层,条理比较清晰。

抓准了关键词。

“思绪万千”一词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也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教者及时抓住课文的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处。

但教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还欠缺了一点,学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王维的内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语言还缺乏激情,没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学生还没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另外,不应该把文和诗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文档为doc格式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文里,要求就不一样了,学生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第二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先要让学生读懂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先简要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明白如话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理解字面意思,诗用词自然却又极度凝练,一个“独”,两个“异”,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寂寞的心情,“倍”字倒出了诗人思乡情浓。

让学生划出解释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是对“思亲”情境的具体描绘,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此时诗人激动而复杂的情感,“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的想象,要让学生懂得看起来是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仍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们的一片深情,反复指导朗读,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最后指导反复吟诵古诗,并告诉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许多身居他乡“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佳句。

学完后,帮助学生进行了拓展与归类,我们曾学过的“文包诗”的形式的课文有哪些,体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有哪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从读题让学生突出特定时间“佳节”,接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佳节有哪些?说这些佳节里人们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其次,设计第二板块——情景同现,读文悟情。先让学生紧抓重点句段,体会长安人、诗人家乡过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紧扣“热闹、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欢聚”等词,学生说意思,换词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并且设计了说话训练,较好地又一次点拨学生用自己积累的重阳节习俗,体会重阳节中人们那欢天喜地的心情,那家家户户团圆的美好气氛,这样学生真正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样“佳节”那美好的氛围,舒畅的心情学生体验水到渠成了。

二、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教学第三板块话锋一转——“王维开心吗?”请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答案: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诵读诗句,使学生能很快走入诗人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学生了解到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由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近”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此时诗人思亲、思乡之情跃入情怀。这种对比、这种反差,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指名让远离亲人的学生谈寂寞、孤独、思亲,第三次拨浓了诗人思乡情怀。在比较、对照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深切体验。紧紧扣住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那日思夜想的思乡之情又通过老师导说、配乐朗读、配乐吟诵,也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人之情达到高潮。

三、拓展延伸,突出诗文主旨

思乡之情乃是所有中华游子共同心声,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引导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

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上课,对一线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历练。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在教学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找准方向,不断探索。

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年级的课文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学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语言教学要“固根求本”,语言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言学习的缺位。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语言训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与所要理解语言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这句诗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我曾经____,也曾经____,也曾经____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练习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又如我让学生体会过节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幸福,让学生给“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中的“兴高采烈”换个词,再来读句子。这其实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累学生的语言库存,积淀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讲的,积累语言的训练要具有语文性,要在课文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后,我感觉课堂没有琐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有效,我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反馈练习”,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向,始终把学生“学”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让更多学生学得有效,也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最后还要把诗文再完整清楚地结合理解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课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