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汇总5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汇总5篇)

ID:4119202

时间:2023-10-03 15:20:07

上传者:QJ墨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的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家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通俗易懂的故事的学习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包含的思乡之情,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课件。2.收集课外诗。

学生:1.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2、收集有关思念亲人、家乡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词

抽生读、齐读,穿插起来进行。

二、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课件:王维图)

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师在课件中用“?”表示)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题目)

齐读课题。

三、回顾全文,整体感知,学习第一行古诗

1、默读全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根据回答板书要点:王维 重阳)

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生答到第一自然段,齐读。出示古诗第一行:是啊,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已经两年了。)

你还知道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自然段)

(假设1:生答到王维写的诗:会读吗?一起来读一读吧。

(假设2:学生答到“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王维更加思念亲人”,问家家户户是怎样欢度节日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出第二行古诗

(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一起来读一读,你的头脑中想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2、抽生读、齐读。(注意突出热闹的气氛、高兴的心情)

3、(课件点出“兴高采烈”)你能用“兴高采烈”造句吗?

抽生造句。

4、大家真高兴啊,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引读:思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抽生读,评价(注意“倍思亲”)

齐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出古诗三、四行

1、看,王维看着远方,他在想什么呢?

3、完成的孩子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读得好,说得好?同时,听的孩子注意认真听,听别人哪儿读得好,如果有建议也可以告诉他。

4、抽生汇报。

(第一、二句:高兴)他做了什么事高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孩子们,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做动作)高兴吗?

抽生读。

齐读。

(第三句:寂寞、难过、遗憾)他为什么感到难过?(因为王维不能和兄弟们见面)

为什么不能和兄弟们见面?(因为兄弟们在家乡,王维在长安)

是啊,这就是“天各一方”(读得又慢又长),怎么读才能读出难过?自己读一读。

抽生读。

齐读。(第四句:思念)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能给“一定”换个词吗?(肯定)

瞧,兄弟们真的在登高,(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他们会说点什么?

抽生答(课件出示王维时隐时现图)。

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也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于是王维又写下了这样两行,(出示三.四行古诗)

抽生读

齐读。

六、朗读全诗

1.少了谁?

想想王维也真可怜,两年了,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我们现在多好,有电话,手机,电脑,交通工具也方便了许多,汽车,火车,更快的还有飞机。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王维有了电话,或者坐飞机回了家,他会和兄弟说点什么?请同桌一人扮演王维,一人扮演兄弟,演绎一段兄弟情深的场面。

抽生上台表演。

2.要是王维知道了,一定会感谢孩子们的帮忙,帮他解除了相思之愁。可是,王维毕竟没有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只能用手中笔传达他对亲人的思念,于是,他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孩子,请你怀着跟王维同样的感情自由地读一读吧。(配上音乐)

抽生读。

范读。

齐读。

3、多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板书:忆)孩子们,拿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写“忆”这个字。用心去思念亲人,所以,“忆”是一个竖心旁。一个“忆”字,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思念。孩子,让咱们把眼睛闭上,再来感受一次吧。

七、能力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故乡的诗句?抽生介绍。

(出示课件:《静夜思》)

2、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

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把我们对亲人的思念用一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吧。

生自由写,师巡视。

抽生汇报。

八、作业布置

背古诗给亲人听。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重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二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新河街小学 万俊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  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游子吟》一诗吗?(齐背)在《母亲的恩情》一文中就包含有这首诗。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与《游子吟》一样,也包在一篇课文中,现在就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1、板书课题,随机教学“佳”、“倍”二字。

2、同学们还记得学习文包诗的方法吗?(指名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习文包诗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a、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b、写字指导。

师范写“采”、“念”、“幼”“忆”,生书空。

生描红本课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写的好的作业。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很准,现在看你们能否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

4、指名读文。读后同学自评。

5、读过这篇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

6、生交流,谈读后的理解。(课件展示茱萸,并作以介绍)

三、理解感悟。

1、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尽发出如此的感叹,再次引读课题。

(悲伤,难过,忧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课题是一句,它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回忆、想念。

2、朗读古诗。

3、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指导朗读。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齐读。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相机指导。齐读。

5、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欢度节日)

出示“一年一度”的“度”的意思选择

理解“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

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所以对于本文,我抓住“思亲”一词,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作者王维远离家乡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深情。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难言的思念,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所道出的真情。从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四

本篇课文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时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是写王维在思绪万千之时,真情流露出这首千古名诗。在设计上我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然后引出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分自然段学习过程中我又抓对重点词的理解来感受作者情感。最终还是回归到词句中来感受诗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后,在各位同事和领导们的共同帮助下,我总结出自己在讲授、设计这节课的一些不足,从而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为让学生体会到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深切思念家乡的感受,便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独自一人离开父母生活的感受。但课前设计这一环节时并未全面考虑到,像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实很少有离开父母的生活体验。而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只有学生回答出离开爸爸妈妈单独和其他亲人生活的体验,不过课后有些老师提议,虽然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我的预想效果,但如果当时能引导学生体会虽和其他亲人在一起生活,但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否会很想念爸爸妈妈?相信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退回的王维对家乡的思念。而我当时只是急于想从学生那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想看到自己预设的效果,而没有更好的,有效地对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引导。

另外在理解“扶老携幼”这个词语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合同作配合做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个环节时,学生并没有很热情地来完成这个要求。课后通过和老师们的讨论认为:其实这个环节没有太大的必要性,通过做动作来表现词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词语。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用语言很正确地说出“扶老携幼”的含义了,因此再让学生通过动作来表现这个词语时,学生会显得没有太大兴趣。新课改提倡:要使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而此一环节的实施和反馈才使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质的认识:“动”和“活”绝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一些热闹气氛,而真正的使学生在这种形式下有所收获,才是这两个“动词”所要表达的内涵。

还有在内容安排方面。整节课讲下来让人感觉内容安排得过于稀疏,节奏不够紧凑。这篇课文是新课改后新出现的“文包诗”形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故事背景来帮助理解古诗的含义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最终还应要求学生能说出古诗的含义。而在设计教案时我却忽略了这一点,仅仅抓住了让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重点诗句的理解。并没有完全理解到教材最终要使学生获得怎样的信息。所以在接下来几次的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对这一环节的把握。

在一次公开课评课活动中,教导主任的一句话使我对“课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她说“一节课,哪怕真正引导了一个学生从他的错误中走出来,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是啊,特别是在公开课活动进行中,有时就像是老师一直伸着“长手臂”牢牢地把学生围在他所预设的圈中,如果有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线路来走,那么老师就会急忙把这个错误一带而过,而学生是否真的知道自己错了?是否真地把这个错误改正过来了?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让别人看你的课堂有多么完美!注重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就是老师在这节课中最大的成功。在这个问题上,我虽然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每当看着这几张密密麻麻的纸:上面写满了老师和领导给自己提出的建议和不足时,心底里总有一种抑制不住得情感在涌动,是感动?是喜悦?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我能肯定地说:这是我宝贵的收获,这是我成长的砝码。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学习“佳节”

2、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4、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5、质疑定标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

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6、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一年一度重阳节

情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家家户户

兄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望眺

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3、指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高处向远处看,列举一些表示看的词语)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全班齐读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一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