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最新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精选8篇)

ID:4777573

时间:2023-10-16 15:23:00

上传者:文轩 最新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精选8篇)

爱国是我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努力和贡献的表现。创作爱国标语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标语,吸取其精华,同时加入自己的创新和独特性。以下是一些触动心灵、表达真情和激发共鸣的爱国标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记得早在教学《练习4》中的`“处处留心”时,教学到“重阳”、“老人”、“登高”这些词时,就已经和学生一起背诵过这首诗。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这首诗开始。

师: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生:九月初九。

师:有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谁记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能背吗?

生:能。(生背诵)

师:还有谁能背?(教室里一大片的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同学都会背,我们一起来背!

生一起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正确又流利,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没有读出感情。

师:你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生:还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回忆一下,老师以前对你们说过的话,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脑子里要出现诗中描写的画面。

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王维。

生读。指名对比读。

师:女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女同学读得不错,男同学也来读一读,好吗?(男同学读)

生:凉的。

师:你能把文字的温度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读得不错,真的让老师感觉到凉飕飕。大家一起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二

学校的“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开始了。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课本的特色课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结合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使用的推进,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展标——分步达标——检标”进行设计。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一个问题既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又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分步达标的环节,我以三读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读课文,解决自己刚读课题所产生的疑问,认识作者王维,重阳节,文包诗。二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通课文。三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我设想时是想以清晰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在词语的教学,尤其是词语意思的理解时,花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这一课学生陌生的词语比较多,该不该解决?该不该全部解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上完这一课最大的困惑。

反馈检标的部分,我没有过于以明显的题目来检查,因为语文的目标出现,学习,反馈有时是自成一体的,比如读课文,这就不需要等到课文最后,再单独来设置一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到三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研究教学模式到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一自然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街上的热闹和王维内心的冷清作对比,还需更务实地处理。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文里,要求就不一样了,学生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第二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先要让学生读懂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先简要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明白如话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理解字面意思,诗用词自然却又极度凝练,一个“独”,两个“异”,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寂寞的心情,“倍”字倒出了诗人思乡情浓。

让学生划出解释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是对“思亲”情境的具体描绘,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此时诗人激动而复杂的情感,“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的想象,要让学生懂得看起来是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仍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们的一片深情,反复指导朗读,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最后指导反复吟诵古诗,并告诉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许多身居他乡“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佳句。

学完后,帮助学生进行了拓展与归类,我们曾学过的“文包诗”的形式的课文有哪些,体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有哪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 “ 文包诗” 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从读题让学生突出特定时间“ 佳节” ,接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佳节有哪些?说这些佳节里人们风俗习惯,为理解“ 佳节” 的热闹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其次,设计第二板块—— 情景同现,读文悟情。先让学生紧抓重点句段,体会长安人、诗人家乡过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紧扣“ 热闹、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欢聚” 等词,学生说意思,换词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并且设计了说话训练,较好地又一次点拨学生用自己积累的重阳节习俗,体会重阳节中人们那欢天喜地的心情,那家家户户团圆的美好气氛,这样学生真正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样“ 佳节” 那美好的氛围,舒畅的心情学生体验水到渠成了。

二、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教学第三板块话锋一转——“ 王维开心吗?” 请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答案: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诵读诗句,使学生能很快走入诗人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学生了解到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由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 近” 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此时诗人思亲、思乡之情跃入情怀。这种对比、这种反差,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指名让远离亲人的学生谈寂寞、孤独、思亲,第三次拨浓了诗人思乡情怀。在比较、对照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深切体验。紧紧扣住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那日思夜想的思乡之情又通过老师导说、配乐朗读、配乐吟诵,也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人之情达到高潮。

三、拓展延伸,突出诗文主旨

思乡之情乃是所有中华游子共同心声,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引导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

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上课,对一线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历练。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在教学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找准方向,不断探索。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六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化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中把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并要求学生:“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可惜为了节省时间,这里的表演没有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体会情感作用不大。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在这两种情感对比的设计中,由我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视频中播放录音朗诵诗歌,并且配以生动的动画,让学生评评朗诵者读得怎么样,再加上背景音乐学着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而且能在课堂上就把诗歌背诵流利,而且有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业中提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请大家下课后找一找这类诗作,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材料可收集。

最后没能把诗文再完整清楚的结合理解一下,这是本堂课最大的失误。

而且总体感觉,还是老师教授的内容大于了学生表达的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加倍努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今天上午,我执教了这篇文章,现在作如下的反思:

1、教学过程清晰,凸显了层次性,整个过程的设计能使学生逐步的走入诗境,深刻的领会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

3、能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文本。

4、注重学法的指导,交给方法,然后放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全面、灵活、务实。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下面,就执教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从教材来说,它是组成文本材料的基础;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新的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苍白而空洞;从学生学情分析,中年级介于低、高年级之间,是由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向阅读体验为重点转化的重要年段,因此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本课的教学是第一课时,我在预习检测环节没有像教学低年级那样把所有的词语全都拎出来逐一讲解,而是选取了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整合,分成两类用红、蓝两色标出。先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朗读,互读互评,理解意思,再通过开火车读检查合作效果,并通过出示“根据解释说出相应的词语”检测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其中,“茱萸”这一植物学生比较陌生,我就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兴高采烈”的“采”和“五彩缤纷”的“彩”比较容易混淆,我就把两个字的意思列出来,教学生根据意思去辨析,并通过“选字填空”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掌握。我想,这样的词语教学有所取舍,注重音、形、义的结合,能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有效地积累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这类课文往往通过生动的描述,形象地展现诗歌的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来帮助小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动人魅力。实践证明,“文包诗”是古诗教学中一种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好课型。在教学中,我注重“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在预习展示环节,我由课题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检查学生的朗读,并帮助他们理解诗题的意思。在“细品思念,感受孤独”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与前两句诗的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出示学程单,让学生仔细品读句子,圈圈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学生基本能抓住“15岁”、“已经两年了”、“京城长安”,感受到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最后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样,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在多处进行了情感对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如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我说:“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第二处对比: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小组展示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和王维比较,谈谈自己离开家的经历和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维当时年纪小、离家久、离家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第三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处境对比。我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又仿佛听到了 ,真是呀!”在学生进行表达时,老师与学生互动,说此刻王维在哪里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想象,互动对话,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对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的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诗文结合,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指名读,男女生分句读等,把人们登高游玩的快乐,王维内心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配乐吟诵整首诗。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说。

2.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一味地关注自己如何去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评价要及时,面对学生的回答,在上课时,我也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时候真想好好地夸他一番,可是话到嘴边,却想不到用什么样合适的话来表扬他。我更多的是在想自己下一个环节的设计或者说我事先的准备,而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要想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学习。

3.语言不够精炼,总是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时机,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废话。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些。

关闭